6月15日,连南瑶山风情画赠画仪式在深圳江云辉先生家中举行。仪式上,江云辉先生将以连南瑶山风情为创作主题的共25幅画赠予连南瑶族博物馆(广东瑶族博物馆)。
赠画仪式现场气氛温馨而庄重,江云辉先生热情地为我馆工作人员详解每幅画的创作背景,表达了对连南俊美山水、独特瑶族风俗的喜爱之情。江云辉先生曾于 1962年~1985年期间在连南工作23年,走遍连南八排二十四冲的瑶寨。25幅画均以在瑶山的所见所闻为创作灵感,充分再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连南瑶乡风情,其中一幅还获得了深圳画展奖项。
最后,我馆向江云辉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达感激之情,并一起在作品前合影留念。
作者寄语
江云辉,连州人,1939年出生,1962年在连南文化馆工作,1971年调到连南歌舞团画布景,1980年调回连南文化馆,1985年调到深圳市园林公司工作。
在连南工作23年,走遍连南八排二十四冲。六十年代中期,曾制幻灯片,利用三镜头幻灯机,跟随电影队翻山越岭,上瑶排放映。长期下乡工作,在白芒公社上洞大队工作时,与瑶胞“三同”住了一年时间。
热爱连南的山山水水,热爱瑶山的民俗文化。虽在深圳养老,仍“情系瑶山”。
调来深圳之后,由于工作改变和环境所限,自1985年至2011年,近三十年间未摸过宣纸。2011年,在一位老朋友的鼓励下,认为退休在家,种种花、绘绘画,既可养生、又可养心,更可陶冶情操。因此,便买了宣纸,拿起画笔——老有所乐。
本人自小喜欢美术,未读过美术学校,也未进过美术培训班。绘画,只是业余爱好,故画中的缺点在所难免。今把作品展出来,只是为了介绍连南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是我在瑶山工作时的所见所闻,离别几十年了,不足之处,望大家指教。
“连南瑶山风情画”是我在连南工作20多年的见闻,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追忆起来,很有感触。
今天瑶胞渐渐搬下平地,瑶家特色的风土人情以及连南的民俗文化正在随着社会进步在改变——“汉化”。
例如房屋结构,新建的房屋是清一色的平顶水泥房,以前瑶家特色的瓦房正在消失。服饰改变得更快,只有老人还有所保留。原来那象征盘王宝剑的白鸡翎,插在男士头顶束发中,很是威武;沙腰妹(未婚女青年)的头发梳妆:头发第一层的流海整齐的垂在额头上,头顶是束上去的头发,围着红丝带等头饰,插着白鸡毛,很亮丽;原生态的瑶家女子,是很少插花的,如新娘的打扮、耍歌堂的盛装,都是挂满银白色的头饰,这已非常艳丽华贵;还有过去那瑶族男子常常挂在腰间的尖嘴佩刀,很威武,现在也很少见到了。
还有,瑶家火炉塘、竹涧自来水、尖角布袋、齐肩箩筐等等都在消失中。这些都将成为历史的遗物了,望快收集、整理、保护。
江云辉
2013年6月16日写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