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帽
马尾制帽,瑶家独有,为哀牢山一绝。潇洒、漂亮、帅气、精神,是瑶族男子戴上马尾帽后给人的印象。
据说,从前有个瑶族猎手,头上缠一块长布包头,每天钻山攀岩追赶猎物,常被树枝藤刺缠住,耽误追击时间,放跑了不少野物。到了雨天,包头吸透水更成了沉重的包袱。后来,他利用马尾,编了一顶帽子,既轻,又光滑,能防湿,又耐用,适合上山打猎。于是,人们都喜欢这种“马尾帽”,相继戴了起来。
小小马尾帽,形如圆筒,极为轻巧,重不过数十克,却极精致。马尾帽,顾名思义,全用马尾巴的棕毛精心编制而成。据介绍,它的制作并非易事,一顶帽子专门编织需要七八天工夫,若是利用农闲时间做,则要花上半个月20来天。
编织时,用五六根一缕的极细的马尾毛,在预制好的头形木模上细心编制。完工之后,还要用蓝靛煮后染黑,使之又黑又亮。而戴脏了之后呢,先用水洗净后再用蓝靛染过,又去旧如新。
一般说,编制一顶马尾帽所需的马尾毛是多少呢?瑶家说,若好的长的马尾,只需一匹马的就够了,差一点的,则要用一匹多的才够。
十五六岁,瑶族小伙子就用马尾编制马尾帽了。马尾帽的牢实程度,是众人称道的,小心一点,戴上二三十年没有问题,实在是民族传统帽中之珍品。
哀牢山区元阳县境内的瑶家男子,戴马尾帽的多为中老年人。戴上马尾帽,感觉更年轻,更洒脱,为一个慓悍的民族增色不少。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