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成果
明灯照耀传香火——中泰勉瑶挂灯仪式调查与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实地参与观察中国湖南资兴市、蓝山县瑶山和泰国北部清盛县帕莱垅瑶村的勉瑶挂灯仪式,探讨“挂灯”礼仪在瑶族社会传递家族香火的核心宗旨以及在瑶人人生里程中的生命意义。
       文章介绍了中泰两国瑶人挂灯仪式状况,描述了其中之异同,以及由于迁徙带来的挂灯礼仪之时空变换与变迁。并从仪式与内容分析了瑶族挂灯礼仪与道教、佛教的关系,从挂灯的多种语言使用情况分析了瑶族勉语与中国越语、粤语、西南官话及东南亚语言的关系,从挂灯对祖先、历史的回顾探索了中泰瑶族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关系与迁徙路线。也指出当今学界对勉瑶挂灯还愿与道教度戒相提并论的异议。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泰挂灯仪式  传灯接代  仪式异同  历史文化展示  与佛道之关系 

       数十年中,我们三人分别在各自出生与生活的湖南资兴瑶山、广西贺州瑶山、泰国北部清莱府瑶山数次观看、组织和亲身体验过我们勉瑶传统的挂灯、还愿仪式。2011年12月,泰国帕莱垅瑶村刘法聪家族为八个青少年儿孙举行挂灯仪式,其女儿刘玉兰邀仝我们前往作客观看,于是三人共同观摩、记录,并将其与中国勉瑶挂灯仪式作比较,整理出如下之调查,现提交于会议,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中国、泰国挂灯还愿仪式调查
       ▲ 湖南资兴市瑶族挂灯、还愿祭仪程式与内容。
       1986年、1995年、2007年在资兴团结、茶坪瑶山分别在盘王庙中举行了集体还盘王愿求福仪式、青年集中挂灯与还愿仪式、盘赵两姓联合还盘王愿仪式。仪式分前后两部分,即上节藤香良愿,下节大排良愿,七天七晚时间。祭祀人员由掌台师盘共兴、还愿师李丙顺、招兵师赵光舜、赏兵师盘友田、赏浪师赵闪珍和各自的“师替”即助手10人,歌娘赵世娇及四少男四少女组成,还有锣鼓唢呐等吹奏打击器乐手若干人。其程式如下:
       “藤香良愿”。家族子孙的挂灯仪式结合藤香良愿一同举行。这一节喃经歌唱使用的语言都是广东阳山语。
       第一天:1、升香请圣。 2、“马头意者”。升香、奏殿、意者、解污秽,请神接圣。请三清三元,请盘王、请四庙王、十二游师、请扬州宗祖家先、五谷仙娘、风伯雨师……。3、起马登路,带兵出坛、落马归位。4、运钱收斋、扎兵归位。5、保安请圣。
       第二天:1、大通意解、落禁坛。2、挂灯——为主家举行“传灯接代”仪式。为新师男取法名、挂灯:变凳、打凳、坐凳,传印、传牛角、传铜铃、传牙简、传灯、传香炉(师公唱“立起金炉挂师弟”,从神龛上端下一个香炉传度给师男),3、拨米分兵,带新挂师男步七星罡。4、为新挂师男和弟子升职升位,取郎名。
       第三天:1、招兵。开坛接圣、2、差兵差将,招兵招将。 3、“播不雕多”,跳招兵舞。4、登云台——招五谷魂、“踢”兵归位。5、赏兵赏将。6、晚上,歌娘带四少女入还愿法坛唱歌。(此后,四少女要陪伴歌娘一起完成所有后面的还愿议程)。 “大排良愿”。举行的大愿是还“圆猪宏愿”、“圆婚愿”、“宝书良愿”、“圆箕愿”“围堂游愿”等多坛大愿和一些小愿。这下节使用的语言全部用过山瑶勉语。
       第四天: 1、圆猪宏愿,杀猪祭祖。道根源意解(述渡海与还愿之因)。将整头圆猪供奉在神龛盘王雕像前,举行千百年前所许“圆猪宏愿”。2、挂“莲花伏朵”(多层剪纸)和刺绣珠帕于神龛壁上。3、圆婚愿,“捉黄花崽”。4、奉“拘浆”,吃粽粑,唱“横连大席”。 
       第五天:1、宝书良愿。读书唱曲,唱盘王大歌。三十六段歌词,七韵歌曲。2、还老鼠愿,摆小席。请四庙王。请一个香炉下小席。3、祭五猖五郎4、圆箕愿,唱三韵曲、圆箕歌头词。 5、“青云堂”。演示打铁造斧、开山修路、架桥接神。6、“盘连州后生”,卖相思树。对歌、打长鼓。
       第六天:1、“十二堂”、“青云坛”。入连洞、围堂游愿。歌娘带众男女到野外围坛游愿,刀耕火种、钓鱼、献五谷。2、祭五猖五郎(供一个小猪和一只鸡)。3、“修愁解意”、走“五点梅”。
       第七天:  1、“解神意”,求保佑。2、“横连大席”。起马登程送神归、摆马鞍桌、吃猪肝粥。 3、“交纸运钱”打卦、送神归。

       ▲ 蓝山县所城镇幼江洞盘荣富家族挂灯.还家愿仪式与内容
       2011年12月16——21日,盘荣富五兄弟举行挂灯和分家愿。师公队伍是赵金付招兵师、喜古赏兵师、保古还愿师和三“师替”6人、歌娘冯友妹和三个歌女、厨官冯基发等11人组成。他们都是主人用盐信请来。五天五晚时间还三个大愿:即招兵愿、元盆愿、盘王愿。其程式是:
       1、落兵落将,饮落脚酒。2、升香请圣、挂神圣像,3、纸马造坛,4、净坛发角,5、许催春愿,6、大厅意者,7、挂灯,8、分香炉,9、上光,10、开坛,11、还催春愿,12,还元盆愿,13、小运钱,献四府,14、招兵,还招兵愿,15,招粮,还五谷愿,16、大运钱,献众神,17、杀猪装坛,18、请盘王,献圆猪19、点女,坐歌堂,20,流落,21、坐席,唱盘王大歌,21、送王送圣,22、谢师。
       盘家五兄弟是还70多年前父亲许下的愿,现在五个兄弟分别是45岁——60岁,共同将父辈所许之愿还了并分香炉,固又叫分家愿。其时,师公们为他们传度了各种法器和三盏油灯后,还为他们分米拨兵取法名,颂《含香度卦》经:
       老君含香卦天师,天师含香卦地师,地师含香卦祖师,祖师含香卦本师,
       本师含香来卦我,我今又去卦师男,师男又去卦师弟,师弟又去卦师孙,
       自古一世传一世,自古一人传一人,子孙代代接香门 。然后四个兄弟在鞭炮声和锣鼓唢啦声中,从祖先神龛上领取一个燃烧着香烛的香炉和香筒到各自家中的神龛上安放。
       ▲ 泰国清莱府清盛县帕莱垅瑶村刘法聪家族挂灯“做筛”仪式与内容
       2011年12月16日——20日,泰国清莱府清盛县帕莱垅瑶村勉瑶78岁的刘法聪夫妇联合四个儿子为他们的八个孙子举行挂灯仪式。这对夫妇在十多年前已为四个儿子举行过挂灯仪式,几个儿子挂灯后又为后辈接下了子孙代代还愿的愿头。这次是这个大家庭出心出意,主动为八个青少年后辈挂灯。这八个孩子的年龄是10岁——28岁。他们分别是刘家的四儿刘四州的2个儿子,来自美国的法平和法兰,五儿刘五州的2个儿子,在清莱和曼谷上中学和大学,六儿刘六州的3个儿子,一个已工作,2个上小学,七儿刘七州周的一个儿子,在上小学。这八个新挂师男2个随父母住在美国加州,这次专程随父母赶来参加家族的挂灯还愿仪式,其余6个都住在泰国帕莱垅瑶村。
       刘家挂灯的三天四晚中,举行了拆解保安愿、挂灯愿、元盆愿三坛主要法事。所请师公是超度师邓文聪、开教师刘有意,开堂师盘有胜,五谷师赵承元。其程式与内容如下:
       1、拆解释罪---为过世家先消灾解难、净身祛秽。师公打卦问各位祖宗家先的疾病,因何病而死,又询问主家健在老人和确认,然后用繁体中文记在一钱纸上,几乎用半个晚上来做这仪式,记下了9个姓氏47个祖先的病痛和“47位伤神”,并做了47个小稻草人,在稻草人身上贴上写有“头痛伤神”“肚痛伤神”“鼻子痛伤神”“四季流炼伤神”“番肠挖肚伤神”等字样的小纸条,是这些病痛伤神伤害了他们的祖先,于是师公将大坛神像中的一幅惩治阴曹地府之恶鬼画像取下,挂在一条大凳子旁,一师公扮成法官,另几个师公扮成唐、葛、周将军配合审讯,在他们的头上或背上贴上书着 “捉鬼葛将军”“斩妖周将军”的符箓字令纸条,一问一答地讯问。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海岸来。”“我从广东乐昌县来。”……这是在问祖先的来路。接着对那些代表伤神痛鬼的稻草人进行惩罚,将他们捉拿、捆绑、用刀砍、用钉子钉等,以示赶走清除附在家先身上的邪魔伤神,然后将那47个稻草人放在一芭蕉叶与竹子编织的小船上,提到村口用火烧掉。

       为宗祖家先解去伤神之苦难后,又为他们祛秽净身。师公邓文聪拿着佛教经籍《血湖经》在门口低吟喃唱,刘法聪夫妇与几个儿女举着代表过世家先与亲人的稻草人和代表他们灵魂的条形剪纸魂幡,坐在小凳上,一人一个碗,碗中装满红色液体,用桃树叶和蜡树叶沾着碗中红水,像洗澡一样轻轻地沐洗着稻草人,(笔者刘玉兰也举着代表过世大哥之魂幡,虔诚地洗着稻草人),接着又换用清水连洗三遍。为祖先净身后,又在大厅中,用五个大纸盒做成房子,里面放置装着稻谷的簸箕和钱纸及《拆解疏》长篇汉字疏文,疏文的末尾写上“皇上民国一百年辛卯岁…”用封皮封好。恭请祖先回家住,向祖先敬献供物。师公喃经歌吟许久后,将其纸屋和稻谷疏文送到室外焚化,让祖先领去享用。泰国瑶人解释这是为祖先做好事,为死去的亲友做出捐献而行善,让祖先幸福。他们在阴间日子好过了,就保佑阳间的人幸福安康。这一拆解和《破血湖经》之佛教仪式在资兴和蓝山的挂灯仪式中没有出现过。
       2、挂灯——挂三台明灯,“顶代圣祖香烟”,承接宗支香火。
其程序与湖南资兴的大体相同:传香炉、香火、法印、牛角、铜铃、牙简,神棍、最后传灯。所用《挂灯书》经籍版本与湖南资兴使用的清朝嘉庆三年的一致。挂灯时,父亲与挂灯师男都要穿戴新做的法衣法帽。以后这套法衣就伴随着师男,结婚时穿,为儿子挂灯时穿,然后终老时用。
       明灯传度:师公将每个新师男的三盏明灯从供桌上依次传递着,第一盏本命灯由师公传给师男的父亲,父亲再传给儿子,新师男接过燃点着的烛灯安放在身前的灯架顶端。另二盏由二个师公分别传递,放在师男面前的灯架两旁,24盏灯在八个新师男手中,传接着,灯灯相续,烛光闪烁,宛如金色琉璃,熠熠生辉,照耀着新师男,也将大厅照亮。这就是瑶人的挂灯——“传灯接代”仪式。因此,传灯是瑶人挂灯礼仪的宗旨核心。一盏灯就是一脉香火。象征着把家族的香火传到子孙手中。师公们和父亲们绕着这8个师男24盏明灯,边走边唱,鸣角敲锣,绕行数圈。师公为八个师男分别歌吟了如下经文:
       第一盏明灯李十六灯,  李十六明灯常念州
       将来定挂儿男头,儿男受得李十六明灯了,强如明月出山头
       第二盏明灯李十二灯,  李十二明灯常念颈
       将来定挂儿男左,儿男受得李十二明灯了,儿男肚内自聪明
       第三盏明灯李十一灯,李十一明灯常念真,
       儿男受得李十一明灯了,将来定挂儿男右,命寿江河水样长
       传灯仪式良久。预示其家族子孙若日月之循环,星辰之繁衍,薪火之永续,代代不息! 传灯后,退灯。退灯有讲究,师男头顶的那盏本命之灯又从师男之手交到了各自的父亲手上,父亲再端到神龛祖先堂上,而另外二盏则由师公端到三清大道神像的供桌上。

       传灯过程旨在唤醒师男对家族的使命感,一盏盏烛灯照耀在头顶眼前,让每个师男皆置身在光明之中。这一盏盏灯像一颗颗启明星,将启发师男们对社会、对家族、对人生的思考。
       步七星罡。在师公与父亲的引领下,师男“脚踏香炉水碗”表示承接祖宗香火后,扶着祖师神棍,神棍上系着一包米(象征神兵)步七星罡,用七个铜钱铺排在地上的白布上,按规定的次序线路踩在铜钱上步入踏出。
       分兵拨米。师公用铜铃舀米分兵马,用白布包着交给师男,示拨给师男60个兵头。(这些米师男要带回家,一部分放在神龛上,一部分煮成饭给师男吃。)师公和师男的父亲还用牙简一前一后将米吹到师男口中,让其爵碎吞下,然后依次由父亲和兄长吹米到下一个师男口中。抬神棍贺师男。师公和父亲用两根神棍放在师男腋下作抬高状,高声吟颂祝福:“两根神棍转挨挨,抬起师男作秀才。两根神棍转悠悠,抬起师男游九州。两根神棍转弯弯,抬起师男做大官”。
       3、还元盆歌堂宝书良愿。师公所用经文是《元盆书》《上情意者》等。讲述了“盘古圣皇开天立地,置得瑶佑十二姓子孙……”“盘古大皇原在南京海岸八宝山头随山耕种,”他们这一路瑶人漂洋过海的历史故事与来历,伏羲姊妹的故事和中国的勉瑶的族源与迁徙路线的叙述如出一辙,完全吻合。吟唱“当初以来”之历史根源,数典不忘祖,感恩酬谢“一同家主许上元盆歌堂宝书良愿在案”“一同家主奉还元盆歌堂宝书良愿”……簸箕上放12只碗和芭蕉叶裹着的糍粑吟唱 《又到伸香意者》书。以每户小家庭为单位,用簸箕端着米和36个钢币,向盘王老爷宗祖家先奉献五谷,交纳金纸银钱,供奉粽粑、大圆猪等,再举行招禾魂仪式。仪式和内容均与中国湘桂勉瑶相类似,只是有些小仪式之前后顺序略不同。

       ▲ 贺州市黄洞乡都江村元炉组李留保家的挂灯、还盘王愿仪式内容。
       2010年1月2日~4日,黄洞乡都江村元炉组李留保家为两个儿子挂灯还愿,举行了挂三台灯、元盆愿、祭兵愿、歌堂愿仪式。主要法事人员有:师公赵有福、赵文甫、李进保、赵贵府四人分别担任还愿师、祭兵师、招禾师、赏兵师、五谷师,他们同时还兼任开教师、保重师、保举师、拨法师、证法师之职。歌娘黄三妹。师替赵华、盘生县,三少男三少女以及男厨、女厨等15人。
李家挂灯还愿的主要仪式与内容是:
       一、元盆愿。挂神像、请圣摆盅、发角洒净、申香意者、马头意者、上情意者、后生耍乐、承接引光童子、开坛接圣、挂灯、请上元先锋、交纳金纸银钱度化收领,销愿、勾愿。
       二、祭兵愿。请圣摆盏、马头意者、发角洒净、过街三请神圣齐临、献香花酒浆、上情意者;还愿摆盏、三朝门外备办云台一座、请五谷师,求转五谷大王,三界明师,云台头上鸣角四声,请玉皇下坛作证,招禾米兵将,合兵合将、祭兵祭将、杀四脚牲头祭圣、交纳还愿钱纸、拆祭兵愿,太尉担钱担斋赏兵头,复神归位,复圣回宫。
       以上两大仪式所请的神圣是道教神和“三庙王”及所有的家神外鬼,叫“请圣”。使用的语言是“连州声”、“梧州话”、“梧州话””桂柳话。
       三、歌堂愿。请三庙圣王,歌娘带三少男、三少女唱歌哩曲歌颂三庙圣王。迎请引光童子阴阳师圣修山造路架桥、铺台下案。献红罗花帐,唱入庙歌词、斗箜试箜打箜歌词、连州歌词。摆七双银盏银筷祭三庙圣王,唱三十六段歌词、七韵歌曲,求转祖宗众圣、三庙圣王。抽出愿头,交三男三女到三朝门外“参破歌堂”唱歌拆愿、装马送圣归去。
       歌堂愿仪式,所请的神主要是祖宗神盘王等三庙王,叫“请翁”。使用的语言是过山瑶“勉话”。以民间喜闻乐见的演唱方式娱神娱人。
黄洞乡的挂灯仪式在元盆愿与祭兵愿两仪式之间进行。 挂灯的主要程式是:(1)坐凳,用白布垫;(2)师父帮新挂师男戴帽、神头带、神头,喃念“天差差,地差差,祖宗香火送衣送帽来,祖宗香火送衣送帽到,穿起师男做秀才、做大官”;(3)脚踏莲花;(4)插剑;(5)退灯;(6)拨兵(白布包米,内有硬币。挂三台灯,拨三十六兵头);(7)行三台罡、七星罡;(8)取法名(老大李法印,老二李法林);(9)拨法。吹法角、拨剑、拨筶、拨铜铃、拨牙简;(10)抬师男坐九州、做大官;(11)师哥教拜梅山师父(人话梅山无出世,梅山出世有根源。……)
       在广西瑶山保留着挂三台灯、七台灯和十二大罗灯三种。现在通常举行的是挂三台灯。

       二、中国、泰国挂灯还愿仪式之异同
       勉瑶的传统仪式很丰富,在仪式中涵盖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重视对仪式的探讨,认为它既是一个信仰行为,也是一个操作行为。勉瑶的挂灯还愿仪式亦如是。勉瑶信仰的是从自然神到祖先神和道教神圣,其中还不乏佛教神灵。中国经过了各种政治运动,宗教礼仪减弱,而东南亚国家的勉瑶则完好保存,代代有挂灯还愿,一年四季有“做筛”“设鬼”事象,各种宗教仪式伴随日常生活而留传。当看到我们的传统在异国的土地上散发出芬芳,显示出挂灯还盘王愿文化这一永恒美景时,感到无比喜乐。
       挂灯——传灯——接代,作为一种仪式与精神支柱,在中外瑶族中起着凝聚民族共同体的作用。从唐宋至明、清,瑶族虽因迁徙发生了空间上的大移位,时间山的久远阻隔,分布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瑶族,其政治、经济、文化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但对盘王祖先的崇拜和对传统挂灯仪式的继承仍然是共同的,其语言和仪式乃至精神仍然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随着不断的迁徙,其仪式与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异同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事。表现在:
       1、中外瑶族崇拜与敬奉的神圣与祖先一样,都是三清大道和盘王及历代祖先,挂灯和度师时挂18幅神像,其中一幅盘王神像。
       2、举行大祭的祭品相同,必然要宰杀猪鸡敬供,其中有一头是专门奉献给盘王先祖的,因此而又俗称为“圆猪愿”。这是渡海时,盘王十二姓子孙许下的“每生一个儿子都要奉献一头大圆猪给盘王老爷”的承诺。绵延下来,成为一种传统。
       3、语言的使用相同又各异:在祭祀的前面部分,资兴使用的是“阳山声气”,蓝山和广西贺州使用的是“连州声气”,泰国使用的是“韶州声气”。而后面部分,中外瑶家师公们一致说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勉话”。所不同的是泰国的师公在各个仪式中参和着说了多个国家的话语,有老语、缅甸语和泰族语。
       4、法器、乐器大体相同:太上老君印、神棍、铜锣、牙简、牛角、长鼓、唢啦等。所
不同的是泰国勉瑶没有使用长鼓了,而是用象脚鼓和当地泰族鼓。
       5、挂灯的传度方式与法具有异同。
       灯与灯架及灯的传递。资兴市的师公是由师公将油灯(灯芯草点燃在桐油杯盏中)递给还愿坛中的四男四女手中,少男少女手端着放在师男的头顶和两肩上,没有另外的灯架承放。这一方式表现得更为古老和原始。
       湖南蓝山县瑶族挂灯是用大楠竹作竹架立于地,楠竹上端凿洞,用一竹片横着穿插,连接左右的另两个竹筒,成“品”字形安放灯盏。其灯是瓷杯中放米,米中插蜡烛。灯盏安置在架子上,很安稳。
       广西贺州市黄洞乡瑶族挂灯是掛师男前面立一根木柱,上端顶一个方形托盘,盘中安放三盏茶油燃点的明灯,还有的是如同湖南蓝山瑶族一样,用大楠竹作灯架,竹筒成“品”字承放灯盏。挂十二台大罗灯则是将12盏灯放置在新挂师男头顶的大簸箕上。
       泰国瑶族是就地取材,在村中砍来粗大的芭蕉树,在芭蕉杆上掏洞,安置灯盏蜡烛,更安稳。其灯过去是用灯芯草或棉线沾桐油,现在有的改用蜡烛了。
       挂灯凳子:几个地方的挂灯,都为挂灯师男专门做一条新凳子。其做法和保留与否不同。资兴做的是小矮板凳,伴着挂灯仪式的结束立即烧掉。蓝山做的是普通高凳,仪式七天后可于日常生活中使用。泰国做的凳子很精致漂亮,其形状如古老的灯盏形状,还用多种特殊图案的彩色剪纸糊贴上,仪式结束后收留于家中,可使用,也可弃之。
       6、祭祀品相同:主要是猪和鸡:要用3——4头大猪和一头小猪,10多只鸡。(泰国八个挂灯师男在二天斋戒后各人要吃一只鸡。)邓元东师公说,贺州瑶山挂灯和度师中,开坛、谢圣、敬祖宗,一般要三头猪,鸡用的最多,有十多处需用鸡来祭祀,挂灯师男可帮助宰杀,没有禁忌。资兴瑶山还愿时,一定要杀一头小猪和一只鸡祭祀恶鬼五猖五郎,以免他们来捣乱。
       7、供猪的宰杀与祭祀。资兴瑶族杀猪是放在盘王庙的坪里,取出猪的内脏后,将整头猪放在神龛供桌上供奉,内脏挂在庙中墙壁上一同供奉;蓝山瑶族是将猪捉放在由12样藤树织成的笼子里于大厅外的坪里宰杀(还保留着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蓝山瑶民调查记录时的情景),然后将猪肢解成三堆,猪头放中间,猪腿脚安置两边的粽糍上,其中猪尾巴从颈背部割下一直到尾,奉献在神龛左边;泰国帕莱垅是将猪抬到室内宰杀,说不能让天上的神看到,宰杀后又抬到室外的坪里清洗,然后肢解,猪头和内脏放供桌上,猪身和猪腿用盆子装着放供桌下一同奉献,这种种不同的做法都各有来历与故事。
       8、现在中国湖南郴州与广西贺州挂灯中的“解秽”仪式中都没有使用《血湖经》和净身去秽仪式了。
       三、挂灯仪式展示的瑶族历史与文化
绵延千年的挂灯还盘王愿礼仪是勉瑶最重要的文化特征。而其仪式与典籍对瑶族历史文化的承载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对于逝去的历史事件之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瑶族师公的还愿典籍和瑶族民间的家先单,它们是瑶族社会掠越时空的故事贮存和记录。
       1、仪式功能。 国家正史和地方文献对我们这个迁徙不断的过山勉瑶的文字记载太少,我们只能求助于仪式的演示与歌谣的传唱了。挂灯还愿的典籍及仪式演示以及师公和参与者在现场的即兴说唱,就是我们的历史叙述。这正如法国人类学家雅克.勒摩瓦纳所说的,每一种仪式,哪怕是很皮毛的演示都是化石般的历史。勉瑶的传统宗教仪式就有着这样的功能。比如我们所考察的帕莱垅、资兴、蓝山几地的挂灯还愿仪式中有一个表现瑶族12姓人漂洋过海的历史,用簸箕装着12只碗的仪式,有的师公将这一仪式演示得很生动,但说不出所以然,湖南资兴和泰国帕莱垅村的仪式很准确地用12只碗,而蓝山则有些随意了,有时放10只、有时放7和8只不等,但是用簸箕却是一致的。这也是一“化石般”的仪式,即渡海历史。客观地说,瑶族挂灯仪式和还盘王愿仪式真正使用的典籍不多,也就是十多二十本而已,且其中有重复,但仪式和内容却很丰富,因为很多历史故事都是对着仪式即兴叙说,即兴演唱,任意发挥,可长可短,全凭各师公的水平了。再如,湖南资兴93岁的盘共兴老师公在茶坪盘王庙里跪着演示“解神意”仪式时,那情切切、意绵绵的一长段“念头子”时,竟引来一大批族人涕泪长流,这一段词,经书里没有。接着才是经书中的“思了思,解神意,歌堂里内解龙城……”。因此,研究瑶族宗教仪式的学者,更多的是应深入到瑶族乡村中去观摩体验,而不是在道教典籍中去找注脚,以正统道经来图解和规范一个民族的信仰与仪式。
       2、语言使用。挂灯仪式中的语言使用,真是奇特有趣,就像一个语言万花筒,反映了瑶族在不同国度的语言使用状态,也体现了瑶人在语言方面的高度适应性,以及瑶族家庭使用语言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刘玉兰家庭就如此,她家是一个多语种家族,她家的语音使用情况在泰国的挂灯和度师仪式中得到投影。即师公在演示仪式时使用的语言,舌头一卷,就随口吐出多国和多种语言,特别是在那即兴演示的内容仪式中。除典籍中固定的越语、韶州声气、桂柳话、云南官话、瑶人勉话外,其余的就有东南亚的多国语言了。因为这些师公以及师公的师公都在越南、老挝、缅甸居住过,现在又定居在泰国。我们在帕莱垅村看师公在为祖宗“释解去难”,反反复复的丢卦仪式中,对其中“开个来”的语句中,就听出数种语言交替混合使用状况,听得我们忍俊不禁!正如某个学者说的“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佐证着我们过山勉瑶的流离迁徙史。
       3、音乐艺术。挂灯和还愿过程中的音乐很丰富,包含有独唱、齐唱、吟唱、鼓乐、吹打乐和器乐合奏等多种音乐形式。在还愿中,这些形式不断更换,灵活组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还愿各仪式中的深刻内涵,为还愿增添了庄严而热烈的气氛,以达到仪式的良好效果。正如1990年笔者调查资兴与莽山的还愿音乐后得出的感想:“观看过山瑶的还愿现场和回顾他们的迁徙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过山瑶的还愿音乐,是由很多种类的音乐成分组成。即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音乐(如招禾魂那呼唱式的歌曲)和早期在江浙地带“弟子茅山去学法”所吸收的道教音乐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民间山歌,加上在不断的迁徙途中所吸收的不同地方的歌词曲调组合在一起,结合各种有趣仪式,在还愿的不同程式、不同内容层面中合理发挥运用自成一体的歌堂音乐。因此,观看一场传统的还盘王愿仪式,如同瞻观一尊“活化石”,可窥视这个民族的以往历史,而倾听和欣赏其中的各种音乐,亦宛如读一部过山瑶活的音乐艺术史。(赵砚球《浅谈还盘王愿音乐与仪式的结合————以茶坪、莽山还愿歌堂为例》)(1991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 期》)
       4、与道佛关系。  
       与道教的关系。勉瑶在各种仪式和日常生活中吸收了很多道教茅山派、梅梅山派、闾山派的因素,在挂灯和还愿仪式中也仍然继承了瑶族古代崇拜苍天、崇拜祖先的传统,并且把对祖先的崇拜与对道教的崇拜叠合在一起。崇拜太上老君、三清三元。因此,早有学者将瑶族的宗教定义为瑶传道教,这在挂灯与还愿仪式中得到体现,挂三清大道的神像,在每一个仪式开始时,都要请太上老君、元始、灵宝、道德天尊等神圣。而且还使用很多的道教字令与符箓。
       与佛教的关系。在挂灯仪式的《挂灯书》典籍中有“南无救苦救难灵减观世音菩萨百千万亿佛洹河沙数佛无量功德佛告。阿难言此经大圣能救狱因,能救重病,能救三灾八难苦,有人读诵一千遍,一身离苦难,读诵一万遍,合家离苦难,南无佛力威,南无佛力护,使人无恶心,会人心德度,回光菩萨,惠善菩萨,阿育大天王,正殿菩萨摩休摩休,清净比休,官是德散,私事德休,诸大菩萨,五百阿罗汉,救护弟子△氏皆音离苦难,璎珞不须解,南无娑婆娑。”
       将瑶族的挂灯和传灯仪式对比佛教的点灯、传灯仪式,我们看到,其方式非常相似。特别是泰国的瑶族,那持久的传灯仪式,显然深受佛教的影响。
       5、“度戒”存异
       有的将勉瑶的挂灯与“度师”、“度筛”说成是道教“度戒”。日本学者竹村卓二将挂灯说成是道教度戒的初步阶段,瑶族学者张有隽有诸多文章写瑶族的度师就是度戒,张劲松先生到蓝山作田野调查后,将蓝山瑶族的挂灯、抛牌仪式都归类为度戒,当代日本学者则更深入于瑶族度戒的中心研究,还有张泽洪、徐祖祥等教授都在对瑶族度戒著书立说。对此,我们有些微议。我们在网上邀集了一些瑶族师公和一些民族工作者进行了谈论,在我们对师公的调查中,都说在勉瑶的师公语言中和生活语言中,都没有“度戒”这个词,泰国邓文聪师公也说不知道度戒是度什么、戒什么。在挂灯还愿仪式使用的典籍中也不见“度戒”二字连接在一起的书写。但有“三界弟子”和“三戒弟子”的通用,瑶族师公在借用汉字抄录经书时,常常借音不用意,如在一页纸上同时出现“三界”“三戒”“初戒弟子”之字眼,又同时有上界、中界和下界或一、二、三界的表述,过去的师公在抄录经书时“界”“戒”不分是常事,读音也一样,使用混乱。
       资兴93岁的勉瑶老师公盘贡兴(湖南省“非遗”保护项目《还盘王愿祭祀礼仪》传承人)说,“度筛”仪式是在挂灯师男中继续给以升职升位升名字,从法名升为郎名,如“盘法明”升为“盘明一郎”等。广西的冯全玉师公解释:挂灯是除患保命和承宗接祖仪式. 而"度师"是取高职称仪式。实际我们“度师”并无什么戒律,“戒”字,实是“界”之意,三界弟子,归天时送到三十三天界. 一界(一层)三台灯, 二界(二层)七星灯.三界(三层)十二台罗灯。三界一百二十兵马,指的官大小,不是指戒律。广西邓元东师公认为,如果一定要将勉瑶的“度师”和“度筛”“度身”安上一个正统道教专用词的话,就应该叫度界,因为人死后要“度到三十三界去”。
       笔者也曾在参加过的勉瑶挂灯、度师与“度筛”的仪式与典籍中寻找传度给弟子的戒律,但没找到。或许,直到如今,勉瑶社会仍如上世纪梁钊韬先生在研究粤北瑶族的宗教时得出的结论那样:瑶族所受道教影响的部份,只不过是它们中的躯壳而已,这骨子里它们主要的特质,却是精灵崇拜、有灵崇拜和妖物崇拜,而并非是道教。(梁钊韬《粤北乳源瑶人的宗教信仰》《民俗》第2卷1、2期合刊,1943年。)
       对勉瑶宗教仪式的“度戒”安名,就使得人们去寻找“戒律”条文,于是在正统的道经中找到了五戒、八戒和十戒。而事实上在佛教经籍和戒律中也可找到与道教相同的五戒、八戒和十戒之戒律。现引录道教网和佛教网介绍如下:
       道教的五戒为:一不得杀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淫色。佛教的五戒为: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完全和佛教一样,只是改变了秩序,更换了用词而已。另外八戒和十戒亦相同。
       若以度戒来定义和规范瑶族的宗教“度师”就是道教的“度戒”,这是不符合勉瑶的传统仪式与生活行为的。因为,道教和佛教戒律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而勉瑶的所有宗教仪式都是要杀生祭祀的,特别是挂灯、奏铛和还盘王愿这等大仪式,是大开杀牲之戒的。去年冬天泰国帕莱垅刘家挂灯杀了四头猪。十多年前挂过灯的刘六州为三个儿子挂灯后,感慨地说“家里有挂灯的人,自己养猪杀猪是最划算的啦!”他亲自开着车,带着一头五十斤左右的小猪去谢神像的主人(该村没有神像,到邻村借用)时,一起帮着主人宰杀了那头猪,先一天挂过灯的21岁美国青年刘法兰也一起帮着对小猪开膛破肚。蓝山幼江洞的挂灯还家愿杀了三头猪和无数之鸡鸭,也是小师公和挂灯师男帮着宰杀和清理的。资兴瑶族几次还愿,杀了二、三头猪还不够,还到集市上买了很多猪肉和鸡鸭,而且在还老鼠愿仪式时,还按传统还愿之规,特地到山中挖了几个大冬茅老鼠杀之煮之伴着米粉作贡品敬奉神圣。再说瑶人以前是捕猎民族,不杀牲行吗?猎头都是由"筛翁"当任,负着人员安全、速获、多获猎物的重任.……报上以上与道教戒律相悖的实情,求教于专家学者。

       余     论

       当我们汇聚在挂灯——“传灯接代”仪式的明灯前,当我们捧读挂灯、奏铛、还愿的典籍、聆听师公的喃经与歌唱时,心胸中总会充溢着感激和感恩之情: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可启迪后人的宝贵财富!
       1、从挂灯还愿仪式与典籍中可以寻找到我们真实的历史族源与迁徙路线。师公在还愿场和歌堂中历历歌吟与回望着“南京十宝殿”“浙江会稽山”“苏州大海边”之故国家园,“广东韶州府乐昌县”“连州”之发祥地等,其迁徙路线,其中两条是1、浙江会稽山、南京海岸→广东南海岸→潮州→雷州、化州、高州一→韶州府乐昌县一一→唐朝贞观二年(628年),被郴州当局请来“驱寇、镇守郴州城池”;2、南京会稽山—→广东韶州府乐昌县一→肇庆一→广西一→云南一→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 而学界为什么还老是抱着古旧的《后汉书》神话与传说,将瑶族认定是从“武陵蛮”“五溪蛮”之地迁往南岭山地的呢?当然,湘西古代是有居住着盘瓠蛮的记载,可不是也有“盘瓠蛮领会稽郡八百户”的史载吗?为什么不重视还活在南岭山地瑶人生活中的口碑历史呢?为什么无视中山大学二、三十年代的前辈社会学家和现在健在的人类学家如容观琼等先生对瑶族族源历史的调查与研究,所作出的“通勉语的过山瑶源于杨越大地浙江会稽山”之结论呢?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正本清源?今天的挂灯、奏镗、还盘王愿祭仪及经文典籍仍然启示我们:——瑶人的族源历史和迁徙流向还有足够的空间需要我们去探寻、去争论、去求证!
       2、从勉瑶的挂灯与还愿仪式及内容看,应该区别勉瑶社会度师、度筛与道教度戒的界限,不能望文生义。有的学者根据道经来解释瑶族挂灯的目的,是为了入教、和入瑶籍及祈求来世成仙。其实并非如此。勉族这个苦难的游耕山民,生活中的困苦太多,只是求得生存与生活得平安,而将挂灯称为“保命明灯”。即师公表述的挂灯是除患保命和承宗接祖。奏铛是庆丰收和释罪感恩仪式. 瑶族学者张有隽指出:“几乎是全民性的挂灯、度戒活动,也是瑶族宗教信仰的特质之一。”说挂灯是全民性的,大体符合勉瑶实际,但度戒就不是了。从很多调查资料知悉,真正能够参于度师的瑶人不多。请看泰国瑶族在挂灯法坛中的经文:“叩望祖宗香火,三清大道,本祖家先,合炉众圣,开心转意,为龙做主,为主做力,回来通到广东一道,广西一道,湖广一道,五谷杂粮,大庙分粮……求转粳禾十二姓,糯米十二名,早禾、迟禾、莲花保朵、洋烟之物,南京小麦、高粱掺子,入良瓜菜奉上。……通到紫微山头,五岭背上……。叩望家主祖宗香火,连州三庙圣王,三清大道……一年四季住照家门头上,清吉无事,安乐太平。家门头上,一年四季只听歌声,不听病声……承宗接祖五路香烟……。”泰国的勉瑶家族要共同举行的仪式就是挂灯仪式,我们叫做“做腮”或“挂灯”,有“挂三台灯”、“挂七台灯”、“大罗十二盏灯”等几种挂灯仪式。瑶族认为 “挂灯”“ 或做腮”是自己道德行为的体现,为了让这一生过得更好,也为死去的亲友做出捐献而行善。举行过该仪式的人将有三盏灯为他照亮。(刘玉兰《泰国瑶族初步介绍》)
       佛教与道教的部分戒律,在很多家谱中也有,因为那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基本公德和普遍准则,不足为奇。当然也不排除道教的戒律进入勉瑶社会,但终究未成为“全民性的度戒”戒律,就像基督教也曾经进入粤北瑶山,进入泰国难民营和欧美国家勉瑶中一样。
       有宗教学者说,“由于瑶族经书难以获得,道教典籍又浩如烟海,这无疑为两者的对比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而至今极少见到直接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的论著。其结果是对瑶族宗教信仰性质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很客观的分析。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将近年收集登录的瑶族古籍尽快整理出版面世,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心研究瑶族传统文化。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