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成果
排瑶古代行军用兵与丧葬习俗的记录—排瑶法事用12经书内容研究之一

       摘要:排瑶法事用12经书在排瑶古籍文献乃至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前四部经书(即本文所讨论的)涉及到行军用兵布阵打仗和丧葬习俗方面的题材内容。《造桥》表现了排瑶人民造桥劳动中求精求固求美的聪明智慧,《香花》反映了布兵打仗的军事才能和必胜信念,《收红尸》《发牒》描写了丧葬仪式的奇风异俗以及排瑶人民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同等对待生死的积极进取的乐观人生态度,也凸显了广大瑶胞艺术上的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性,其中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核和艺术精华。
       关键词:法事经书;造桥;坐兵床;坐尸椅;解钱

Pai Yao ancient the marching military forces and funeral customs records

- One of the 12 classics Pai Yao ceremonies

                                                        Xu Zum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Guangdong 511510)

Summary: Pai Yao ancient literature and eve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remonies with 12 by the book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value. Bujing Shu (discussed herein) involves marching military forces ended their war and funeral customs of the subject content. The performance of "bridge-building" Pai Yao people's bridge-building labor refineme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wisdom. "Fragrant flowers" reflect cloth soldiers to the military and war triumphalism, received red dead fat dispatch "portrayed funeral rites of exotic locales and their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love life, respect for life, treated equally aggressive in life and death, but also highlights a rich imagination and a huge majority of Pai Yao compatriots artistic creativity, which implies a profound historical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deology core and essence of art, It is Pai Yao Yao eve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fresh elements..
Keywords: ceremonies by the book; bridge-building; sit soldiers Bed; sitting corpse chair; solution money


       八排瑶(即排瑶)法事用12经书[1]1-41是古代八排瑶民举行法事时诵读吟唱的重要经书,在八排瑶古籍文献乃至历史文化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对操办法事、宣传教义、推行教化、凝聚民心、规范乡风民俗以及普及文化知识,都具有启蒙性和奠基性作用。但至今对这一重要文献尚缺乏具体研究,个人欲从文本分析入手,对经书内容进行一点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八排瑶法事用12经书包括《造桥》《香花》《收红尸》《发牒》《罗罡结界》《存变》《兵床》《迎兵》《夜来为兵》《长沙王》《招亡赦罪解决》《开光》。本文拟分析的前四部经书,其主要内容涉及两方面,一是用兵打仗,二是丧葬习俗。

       一  第一部《造桥》
       《造桥》之经书,虽是描写排瑶先民造桥的劳动过程,但桥是为行军打仗而架设的,造桥是行军打仗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所以将它纳入行军打仗的系列之中。它通过描述排瑶民众河上造桥的劳动场景,赞美了排瑶人民不畏险阻、精心造桥的创造精神。他们先修五方河(东南西北中,这一方位排序贯穿于排瑶所有经书之中),再造五方桥。五方河是行军途中的一道天然障碍,必须进行全面修葺整治;河水茫茫无边无际,要涉水过河,必须支木架桥,这就凸显了修河造桥的必要性和艰难性。作品描述了造桥者造了木桥造布桥,造就布桥造铜桥的系列活动。木桥用树木加铁钉造成,布桥用麻纱绞织,铜桥用七宝铜钱串连。铜钱上铸就的四字“开通元宝”虽各函其义,但共同寓意着保佑人间水上桥梁千年不朽、万年不烂,永吉久安。
       《造桥》这部经书,所述三种桥:木桥、布桥、铜桥。按常理,木桥原始、普通,要造出不寻常的木桥,或者说要显示排瑶人民所造木桥的不同之处,就要在原材料和施工上精益求精、好上加好。树木是造桥最主要的原材料,文章重点描写了一棵奇大无比的树木:斧斩难倒,“斧口相交木不倒,便知此木有神灵”,它用神灵之木以状其高大奇特。只有借助神仙感应才锯倒这棵树木,然而数百人拉它不走牵它不动,又是天降大雨汇成洪水才推动木头到三江口,经过众多鲁班匠人通力合作,铜钉铁钉钉牢桥底双边,一座木桥造齐了当,千万将兵桥上畅然通行。
       造桥者中最重要的就是匠人。造桥是当时最为繁重复杂的技术工程,需要技术有素的能工巧匠和行家里手,于是施工组织者不辞辛劳,前往扬州请来鲁班匠人,祷告神灵,借助神力砍斫神木,凭借洪水托运巨木到河边。这里,作者表面是说,神仙感应助人完成一系列艰巨的造桥工程,实质上是对造桥者聪明才智的热情赞颂。我们今天绝不会有人认同神助之说,但会首肯人能创造世间奇迹,那么,造桥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艰难困苦,只有神力才能化解的千情万状,却被工匠们人为地解决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功绩。这种言彼而实此(明神而暗人)的拟神手法是对胜利完成艰巨任务主人翁的高度赞美。这一表现形式是《造桥》这部经书,也是整个排瑶古籍作品中一个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
       布桥比较罕见,是否相当于以前的索拉桥,以麻绳为索。这里桥索的原材料就是麻,一棵麻由种植生长到麻绳缭绞织索,里面包含着大量人工心血,正如作品所写:“多少人工担粪壅”。尤其是妇女们的艰辛劳作:一姑、二姑、三姑、四姑们用刀斩麻、河头洗麻、织机绞麻,才架起一座桥头装白鹤、花板结花栏,桥尾装水晶,桥底黄云盖满山的布桥。布桥显示了排瑶妇女们的聪慧灵巧和艺术创造。叙述“布桥”一节文字,主要是对妇女种麻,砍麻、绞麻等序列劳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她们建造布桥,心灵手巧,技术娴熟,动作敏捷;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创造出无尽的美感和愉悦。尤其是造好布桥基体后,她们还要在上面装白鹤、饰水晶,画板结花栏,这是真正的锦上添花,是瑶胞妇女独到审美观的具象,也是全体瑶族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生活艺术的享受。众所周知,房屋建筑是艺术,可以雕梁画栋,不胜其美。而桥梁建筑也是艺术,同样可以龙飞凤舞,以状神奇。瑶族人民还有自己独到的审美标准,就是色彩以白为美:白鹤与水晶,这是非常纯净明亮的装饰品!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看到了排瑶人民进步的男女平等观,妇女不仅是与男同胞一道成为造桥的主力军,而且还是创造奇迹、建设美好生活、贡献聪明才智的生力军。
       铜桥应为今天的铁桥,它是用铜或铁为原材料,通过熔化冶炼浇铸成铜钱。按照今天常识理解,铜钱很难串联成桥,作品之所以说将铜料冶炼成碎粉,再铸成铜钱,恐怕是要取铜钱上有一个非常美妙的四字词语: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尤其是其中的一个“通”字,对桥和造桥者而言,就是一个大吉大利的预示征兆,一种相得相合的金玉良言。古代也没有今天的钢铁架桥(钢筋混泥土桥),很有可能就是历史记载的铁索桥,其铁索相连犹如铜钱相串[2]。
       造桥的目的,到底是迁徙途中遭遇河水阻隔,架桥开道;还是出征道上,架桥铺路,以利于将士顺利前进;抑或是为生产生活出行方便,在河水之上造桥开道?根据书中所写到的“三个将军扶桥过”、“承载千兵桥上行”、“度与行兵弟子郎”、“桥头开时兵不到,桥尾开时兵不归。承载天兵桥上过,承载地兵桥上行”等句子来看,应属第二种情况,为行军打仗而造桥开道。造桥的施工主体,即何人造桥?不是今天的工兵造桥,可能是军民共建,也可能是当地老百姓为军队造桥,是瑶民对国家军队(就是自己的子弟兵)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造桥》一书不仅宣扬了排瑶同胞为军队将士畅行而架桥的劳动热情,而且也反映了排瑶先民从江淮两湖远道迁徙途中艰难跋涉的无畏气概: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法事用十二经书乃至八排瑶古籍都以它为首篇,其价值和意义应纳入排瑶这个族群的历史源头中去考察[3]。
       透视《造桥》可以发现,排瑶先民倾注于三桥之中的是艰辛劳动和高超智慧。造出如此坚固牢实的桥群,人民子弟兵(将士们)必将是畅行其道;有这些乐于奉献、全力支援的民众做后盾,其军队势必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造桥》充分显示出排瑶同胞特别强烈的质量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一种桥的建造过程自始至终都非常注重质量,从选材、施工方面都严格把关,达到巧夺天工的地步;二是三种桥是一种递进关系,木桥就已经坚固耐用:首先在原材料上精选,挑选出最好的树木,又从遥远的扬州请来鲁班匠人,保证木桥质量上乘,经久耐用。布桥比木桥更为精细,铜桥难度更大而牢固性更强,它们既有互补之势,又有备用之效。可以说,这是非常考究和科学的设计安排。这里的质量意识,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它和我们今天的一些豆腐渣桥梁工程不管是理念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天壤之别。

       二  第二部《香花》
       《香花》是直接描写布兵打仗的经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引亡师坐兵床”,写祷告布阵。所谓“坐兵床”,就是坐镇指挥布阵,调兵遣将。“引亡师坐兵床”,就是请亡师即仙师先圣先贤(李老君、玉皇弟子)的神灵来帮助“吾师”更好地指挥行兵打仗。这是一种造势,借助仙师神灵大造声势,鼓舞士气,为夺取战斗(战争)胜利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准备工作。这是借神力助人事的有效方式,既符合传统,又广为将士所接受,虽然含有迷信色彩,但它更重要的是一种宣传手段和动员方式,有利于现实需要。我们今天必须客观历史辩证地看待这种行军打仗的组织发动方式。
       “吾师”(即统帅、主帅)先向玉皇“陈兵簿”(实际上是向全体将士发布战前准备情况报告):将士已全副武装、披挂待阵,“排兵九万九千人,人人身带黄金锁子甲,满身铁甲铁头盔”,铜牌铁牌传号令,长枪短枪、铜弓木弩齐上阵。“磨刀利如剑,磨剑利如霜”,确是军容强盛,军威庄严,士兵荷枪实弹、剑拔弩张,秣马厉兵,万事俱备,士气高昂。“吾师”(指挥官)手捧累累香花,“接引亡师厅前坐兵床”。经书充分描写了战前的动员盛况,大势宣传这支枕戈待命的队伍数量上人多势众、装备上精良齐全。作为军队的每一位士兵,得知这一整体军情,无不欢欣鼓舞、摩拳擦掌,恨不得一马当先,冲锋陷阵,一鼓作气地跃马挥刀投枪,杀敌建功立业。由此可见,“引亡师坐兵床”完全是一种战前的誓师大会,有它特定的神奇作用和客观效果。
       第二章“三元法主”,写拜将出阵。“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这一“三元”词语是十二经书中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它涵盖全年时间,又关涉佛教道教儒教整体教义[4]。“法主”相当于总兵、将军、主帅。“三元法主”就是三位全职全能的统军大元帅,可称为“三元将军”。这不是虚指,而是实指其人,他们全都有名有姓有住址,如,上元法主:法名应三郎,住青州大阳县;中元法主:法名黄三郎,住婆丝国;下元法主:李三郎,住千岁岭。三郎是他们的通用法名,应、黄、李是他们各自的姓氏,住地分别是他们的籍贯。其中,大阳县、千岁岭两地名,于古今都可考,婆丝国不详,是否为波斯国之近音字(这是笔者臆测)[5]。作为统军元帅,他们是道教符箓派的正宗弟子,是文韬武略的化身:管符箓,胸怀三十六卷、四十六卷的渊博知识;坐有龙凤马、白驹马、海龙马,这都是马中良骏雄骥。
       这一章重点叙述出阵前结法施决行罡的威势,分二层。第一层详写“亡师坐兵床”。首先是“拜请羊角山前李老君”,说明“三元法主”所遵循所信奉的主法就是李(聃)老君的道教,实际上瑶族(八排瑶)就是以信奉道教为主,后面其他经书也有对信奉佛教、儒教的描述。李老君即请即应,“身骑白鹤出天门,羊角山前来迎接,接引亡师坐兵床”。应该说“亡师坐兵床”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是在法师李老君亲自接引之下“亡师”才有的行事:坐镇指挥布阵,调兵遣将。亡师到位部署,即刻形成“东方结界”阵势:“天师为吾结法界,地师为吾结法坛。云雷火车从天发,蛟龙蛇虎乱纵横。”经书集中描写了“结界东方第一重”的威严。所谓“结界”,就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施展法术使之形成一种周密严实牢固不可破损的组织结构。“东方第一重”就“结”下了如此严整的天罗地网般的“界”,并以此代表其他四方结界。这样叙述既具典型代表性,又有篇幅精简性的特点。在施决行罡的叙述中,以问答方式引出一名“小师”做代言,交代“大罗罡堂”“小罗罡堂”的“根源”,叙述“决”和“罡”的出处行程。其中,“决”是一笔带过,只有两句:“龙虎山前出正决”,“决在祖师掌上出。“罡”是详细描写,有“大罗罡堂”与“小罗罡堂”之分,由大罗小罗组成的罡堂,既有坚固保护性能,更有进攻毁灭效用:“热如火,冻如霜,邪魔小鬼尽灭亡。千鬼来吾罡下死,百鬼来吾罡下亡”。在“亡师坐兵床”调遣精兵良将,布成天罗地网,大获全胜后,“祖师”捧出累累香花“接引亡师归本曹”,即凯旋而归。第二层略写“仙娘坐兵床”。这一层只写了各路兵马的将领出阵,其他都省去不写。这些将领是:祖师二郎、本师三郎、十洞蛮王、五海龙王……由出阵将领威名的排列,就可以想象出士兵的众广,阵势的强猛,也不难推导出军队出阵时排山倒海,杀敌时势如破竹,凯旋时大获全胜。这样写既节省笔墨,又避免雷同。
       第三章“下路差班”,写收阵归天。在作者笔下的收阵情势是,全军出击,各种兵器均使用,各路神仙都显灵。经书描写了这一壮观场景:黄斑、乌斑、大毒、小毒南蛇出真罡,铜弓、木弩、琉璃、火箭、长枪、短枪出真罡,铜铳、铁铳、铜牌、铁牌出真罡,拿神、这神、梯神、迷神出真罡。所谓“出真罡”,就是今天所说的使绝招,用杀手锏,十八般武艺、各种攻守谋略全面施展。从中可以看到出阵兵士众多,“黄斑乌斑”等都是排瑶山区特有的凶猛动物,可视为天兵天将、虾兵蟹将、各路人马的化身。也看到当时的武器:铜制、铁制、木制的铳、枪、弓、弩,还有琉璃火箭,这些都是进攻性的装备,“铜牌、铁牌”是保护性的工具,说明他们在战斗中注重攻防齐备、杀敌与护身兼顾。有如此装备精良、战术战略高超的队伍,必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稳操胜券。再到胜利收阵时,士气更足,军威更烈,其势如秋风扫落叶,邪魔小鬼、千鬼百鬼、邪神邪鬼在“吾罡下死”“来吾罡下亡”,连“你等强梁”都要“打倒送上江”。出阵前是李老君“接引亡师坐兵床”,大获全胜后又是李老君“接引归空上九天”,“亡师兵马入中宫”。紧接着的要务就是“含水洋洋镇八方”。所谓“含水洋洋”,是排瑶先祖当时从江淮、洞庭湖等水路行军打仗,沿途所见水域辽阔,到处都是水天相接,浩渺无垠,其记忆深刻,印象弥新,所以军事一完,就要在“含水洋洋”中整治八方,安抚万民。还得“手把淮南祖师决”,秉持道法,“东震西兑为卯酉,南离北坎子午宫。人门鬼路坤艮方,地户人门乾巽寻”,东南西北中,天地乾坤人,都由道法“一”所掌控,各司其职,各定其位,井然有序。为巩固胜利成果,还须脚踏火车轮,宜将剩勇追穷寇,把那些尚不驯服的“九州强梁”“叉下九州牢狱中”;“四山八面下罗围”,“百鬼无踪何处寻”,扫除敌人的残渣余孽,保民平安泰顺。歼敌安民任务全面完成后,便飞牒奏表,于是被委任到“天府门下、地府门下、水府门下、阳间(岳府)”当奏事功曹。这是一种功德圆满的大好结局,把现实美景推向四界,放大扩充其感召力和影响力,赋予浪漫理想的希冀和愿景。
       在结尾一段文字中,首次出现了“年、月、日、时”四个时间名词概念,这几个概念在后面几部经书中频频被使用,构成一种整齐的递进句式(也可视为排比句式)。从实指看,它们表示时间序列由大到小(由粗到细),表达内容含义由重到轻(由阴到阳)“天府、地府、水府、岳府(阳间)”;从虚指看,可视为互文,或者是称为合文,共同表达从年到时、从时到年整个时间段的状况,起到强调和深化的作用。
       这部经书用“香花”作标题,其意义是多向度的,它能突出热烈、美好的气氛,又能衬托“仙师”(统兵将帅)的威武,也能象征仙师“坐兵床”后调兵遣将、用兵如神的胜利前景。香花既表达挥师出击前的祝愿,又表达胜利归来后的庆贺,而且把整个一场残酷激烈生死搏斗的鏖战置于香花之下,足以显现我方将士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稳操胜券的信念。

       三  第三部《收红尸》
       《收红尸》一书,根据编者解说,是对师爷死后收尸过程的叙述描写。所谓收红尸,就是将师爷死后的尸体移出房间至厅,使其坐在尸椅上[1]13。
       全书分三章,其内容各自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由面到点,逐层深化。
       第一章“收红尸”,从标题到正文内容与该经书标题一致。当把师爷红尸扶上尸椅后,就要行一套拜红尸的礼仪:取下铜铁器皿,显现红尸真相;内外四周点燃火把,主客亲朋、男女嘉宾齐放哀声,禁忌各类不宜事项,斋戒神灵,披麻戴孝,迎送神祇,消弭凶星,测选风水宝地修建坟墓,搭建桥梁,送红尸出殡。这一系列丧葬活动紧张而有序地推进。作者为突出其隆重氛围,每一项叙述都是用“年月日时”四个时间词语组成短语并列,既有空间的宏阔,又有时间的持久,一种庄严肃穆的生死对换转移景象弥漫开来,让人不禁肃然起敬[6]。
       在送殡时,拜请祖师本师相送,高头大马相托,短山独龙相护,铜叉铁叉相叉,一叉叉到茫茫大山中的酆都。酆都,是魂灵聚集之城,现而今人们称之为“鬼都”,在当时排瑶民众心目中,只有进到酆都,魂灵才得安宁,而只有师爷红尸才有资格进入酆都安息。
    收红尸,棺材是一件必须且重要的葬具。排瑶民众采用多种铜铁工具打造一副棺材:铜脱铁脱、铜如铁如、铜车铁车、铜犁铁犁、铜耙铁耙、铜锄铁锄、铜焦铁焦、铜爪铁爪、铜甲铁甲、铜梯铁梯、铜吊铁吊、铜箭铁箭、铜飞铁飞、铜扫铁扫、铜磨铁磨。这里对多种铁具的叙述,就包含着多种工序紧张而不乱地进行,由此看到排瑶对制作装殓红尸棺材的精雕细刻,可能用到了当时能够运用的各种工具,每道工序都要按部推进和严格把关,这与前述经书《造桥》中匠人造桥的精益求精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了对逝者尤其是对值得尊敬的师爷丧事的敬重和笃诚。经书这一节关于铜铁工具的内容,是否可视为,或是陈列于师爷红尸周围的器皿,以示场面之隆重,抑或是安放在棺材里面备做陪葬之用的物品,以显师爷身份之高贵。笔者还是倾向于视为加工打制棺材的工具。
    出殡后,红尸棺木下葬何处,经书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描写,仅说“直去酆都大山茫茫去抵挡”。所说“大山茫茫”属实,可能就是瑶山丛林之中某一处;“酆都”是一借词,他们认为“酆都”对于死者具有至上的意义,故将师爷红尸所葬之地称为“酆都”,以表达生者的愿望及其对红尸的虔诚。
       安葬完毕,还要回敬师主、师爷,追悼并送走魂魄,以与红尸相会,让它们尸魂合一永得安宁。
       第二章“亡师开光”。这里的“开光”,犹如今天为死者整容。它与佛家开光不是一回事,按照佛法,佛家开光就是宣讲佛祖或菩萨(具体是某一位)的功绩伟业,以激发众人自身悟性慧智,虔敬地效法此佛祖或菩萨大慈大悲、大恩大爱、大智大慧,以永具善心,广种慈田,丰收佛果。而此处开光是要拜请一位仙师来主持开光(整容)仪式,由德高名重、深孚众望的“吾师”用笔来开光:描眉画眼,修整身体各个部位。他们请来的仙师是王母十三娘,所用之笔虽不是神笔,也是一支不同凡响的奇笔:“昆仑山头出笔管,兔儿背上出毫光。此笔原是蒙恬造,蔡伦造纸写文章”。这里运用历史传说:恬笔伦纸兔毛昆仑竹,并给予夸张性描写,为这支特异毛笔开光时产生神奇功效做好铺垫。紧接着,作者采用问答方式叙述这支开光毛笔的特殊经历和奇异功能:它被罗隐秀才用来题天下(罗隐是历史传说中的著名秀才),孔夫写文章,天师书章表,地师判阴阳,老君书符杀百鬼,阎罗判生魂,丹青描神像。可见,这支奇笔为众多奇师所用,发挥过许多神奇作用,建立过种种非凡功绩。“吾师”用这样一支神笔为仙师“点神光”,自然是笔到光开,其容颜也必是神采奕奕、光亮灼人,“吾师”开光之艺术功力令人肃然起敬,恐怕在今天会使那些整容大师望尘莫及、羞愧难当。
       经书首先正面铺排开光整容全过程:从头发、五官到四肢,奇笔所指,光明大开。接下来是用“千重白纸裹娘眼”,这是在整容后的下一道程序:白纸蒙头、油巾包眼。由此一来,“亡师”就“开得光时亦不光”,以致“难见路”犹如“隔了万重山”,这时需要另一种“开光”,用心灵祈祷,祝亡师前程光明,一路走好。“拜请左道开光罗六姊,右道开光罗八娘……李九姊……李九娘……十三姊”,这里所请都是女性名士,说明引亡师升天,实际就是领魂灵入地进阴间,到达魂灵安息之所:坟墓,这一神圣使命要由巾帼女士来完成,男性不可当引路人。同时也说明,排瑶在逝者和魂灵面前,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他们还祈求“姊、娘”们开光莫开“半天明月光”、“厅前灯火光”、“琉璃七宝光”、“山头萤火光”、“炉中火”。这几类光,会遭遇各种不测之物而幻灭,达不到开光之效果和目的。在瑶民心目中,它们是不好的光,代表着各种不吉不利之气,不能给逝者以光明给生者以吉祥。作者用这种排比否定式,就对容易出现 “败笔”(破坏逝者容貌和生者心情)的开光给予了排斥拒绝,从反面表达了众人的愿望。有否定自然就有肯定,作者用了一个斩钉截铁的肯定句:开光开得太阳日月光,从正面表达了开光的最高最好境界。这是一种全开全亮的光,它如“火炬”放毫光,既能照遍山川南北、神州东西、乾坤上下,又能照亮晨昏昼夜、一年四季、千时万日,让“仙师”遍身通体真正永远“得光明”。这是一种大开大合、灿烂辉煌的光明世界,也是至高无上、完美圣洁的开光胜境。
       第三章“通口状”,是向业已魂归天尸入地的“亡师”逝者直接喊话寄托哀思,打通语言阻隔障碍,进行心灵沟通交流。这是送葬的最后一道程序,也较为繁复:要再造桥,又度三魂,割三十六井,发文书回师爷……又起道场……请神接兵,于是向逝者魂灵喊话,这时已是人魂两界,生死有别,语言难以通达,只好献酒添浆,祭洒天地敬祀神灵。
       这部经书将排瑶有地位的师爷死后“收红尸、坐尸椅”的特殊丧葬习俗进行了全过程多角度的描写,让人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对这一丧事活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7]。关于“坐尸椅”这一排瑶民间特有的风俗,很多研究资料均有介绍,但都比较简略,而这部经书所述甚为详备,富有原汁原味的史料意义。

       四  第四部《发牒》
       《发牒》又称发文引,它涉及到人死后报丧、请神、烧纸钱等一系列丧葬仪式。由于当时人们认识局限,认为人死后首先要到天堂报丧,经书第一章“发文引”就是报丧天堂的祷辞,相当于今天的讣告。这里的发文引还有发文引渡之意。先要举行宗教仪式,拜请东南西北中五方祖教主、祖本师,为吾修斋、为吾传奏上天堂。祖教主、祖本师是发文引的总师爷,也是排瑶人民举办所有法事活动必须拜请的宗教神主。接着就是拜请三元法主,这里的三元法主就是《香花》篇中的三位大师。在前者,三元法主是“坐兵床”布阵用兵、指挥军事;在后者,他们的使命是保佑报丧文牒顺利送达天堂,有了三元法主神力相助,功曹下拜就能“低头拜开玉皇门”,就能顺利地发文引以达天听。紧接着就是从东南西北中五方拜请角师(乐师)李仙师,带领一位“奏角仙师童子郎”,分别传奏五声角(角,应是为法事所用的一种乐器),角声直上五方开天门,文引五方天帝:青帝君、赤帝君、白帝君、黑帝君、黄帝君,分别骑上五色马、佩戴五色鞍、撑起五色旗,致使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火势纷纷,天门随之洞开。于是,东南西北中五方风雨速生速起,大有天人感应、同悲共泣之象。但这种凄风苦雨也阻滞了发文引大队人马的归来,这就需要再发文书,起道场,呈给生释开三界使者,请出年月日时功曹拜开玉皇门,使得文引兵马班师归来。
       从这一曲折变化的叙述描写中,可以体味到死讯噩耗所引发的惊天动地的沉重悲痛。
       第二章“请神”,是继“发文引”之后进入玉皇殿,拜老君、拜龙王,请求“传兵弟子得平安”。经书描写了玉皇殿的宏伟森严,请神弟子拜开玉皇殿东南西北中五斗、五重殿、五重街,直至三十六重殿、三十六重街。一重一重的殿和街,需要一重一重地进出拜请,突出了请神庄重威严的仪式,也表现了请神弟子虔诚敬服的心理。玉皇殿的端庄伟岸,一派与凡世人间截然不同的天仙气势,显示出请神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请神弟子三十六重殿和街的拜请,感动玉皇殿里诸多神仙,“天门四方开”,“功曹打从云里来”,天兵万马桥上过,四仙累累降道场,于是“弟郎门外接天兵”。请神神到,此时,道场上人心既定,师爷还要“借一决”。所谓“借一决”,就是一位师爷口中念念有词,另一位师爷应答唱和,还要用草鞋和雨伞做道具,引天兵来到坛前摆阵。为了留住天兵完成盛典,就“拔断天桥并地桥,不得兵马返回营”。在师爷的引领指挥下,万马天兵扎下东南西北中五寨营,外加锣鼓鸣响闹嘈嘈,巡更打点不曾停,保持警惕,加强戒备,其目的就是要护红尸安宁、保生灵平顺,“莫把邪家入内寻,莫领邪鬼入军营”。整个请神过程,都是笼罩在虔诚神圣、肃穆静谧的氛围之中。可以想见,请神道场一定是道坛高筑、人头攒动,众位师爷高声宣唱应和、百姓万民毕恭毕敬,注目倾听,虔诚中蕴含热烈,喧闹中显示秩序。
       第三章“解钱”,描写解送纸钱的全过程,“解钱”就是我们今天的烧纸钱。它是顺承前面道场请神完毕后的一道十分重要的收尾程式,把整个“发牒”仪式推向高潮,宣示出全部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举行解钱仪式,如前,先要拜请祖师主、祖本师,这里还要拜请“五方起云起雨郎师主、本师爷”。为什么这里是要拜请起云起雨的郎师主、本师爷呢?因为在这一仪式活动中,需要他们来帮忙。他们的职责是起云起雨,而当时只需起云,不需起雨,所以下文就只是拜请东南西北中、青赤白黑黄五色彩云速速起。速起的五色彩云,一是能造成悲戚沉重阴晦压抑的自然景象,与地上人们的心理感受相吻合。二是可以实现人之愿望:借彩云托起请神敬神童子上到天门奏送“解钱”,即先行报告,让天官接受下来,以便后面烧好纸钱有存放之处,天官接受了“解纸”,就会尽心尽力办好人间所求之事。经书作者是把现实社会的行事方式转移到了想象中的天堂仙界,或者说是把丧事葬礼变成了演绎人生行事的翻版和延伸。三是云彩可以千变万化,可以幻化出人们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以寄托芸芸众生的不尽哀思。
       解钱之中,还出现了纸人纸马。纸人纸马与纸钱虽是同类物品,但功能不同。纸人纸马应是整个“发牒”过程中都需要备存的物品,它们既可充当天兵天将,代天帝办事,又可上天下地快捷便利地代人行事。纸人纸马纸钱三者各有出处来源,分别承担不同使命。经书中的纸人与叙述者合二为一,原是玉皇门下弟子郎,在“五色彩云”中有万重华盖遮身、千军万马护体,踏上金桥转三转,遍体通身都非凡,其使命是“手提文疏谢星辰”。纸马被描述为“云马”,因纸与云色彩一致。云马产于青州,马鞍买自洛阳,“金打龙头银打镫,满身尽是宝珠妆”,这样一匹银光四射、金气冲天的宝马,自然能够腾云驾雾、遂心如愿。纸钱被称为银钱,说明这种造钱纸质好色白。它是由深山老木树经造纸匠人精工制成,还用“木钻头上打成钱,酬愿将来亦好用”。这一风俗至今仍在我国许多其他地区广泛流行,证明排瑶习俗与汉族传统也有相通之处。笔者老家湖北以及其他地方使用的冥物纸钱是要打上“眼”的,就是要用一种专门工具:斵子或錾子,在纸钱上打出排列有序的小半圆孔形,据说是因为它比未打眼的纸钱为亡者好用。汉人这一习俗与《解钱》所述完全吻合。人们一般认为烧纸钱就是为亡者送钱用。在《解钱》这里,远非如此简单。它的纸上除了要打眼外,还要“描神并画鬼”,“写表奏玉皇”。描神画鬼就是要将亡者肖像加以想象描画上去,以便一解纸钱亡者就可飘然升天。写表奏玉皇,一是要向玉皇报告亡者生前功过是非,二是请求玉皇赦免其罪愆,高抬贵手,放亡者魂灵归位,也就是为亡者送买路钱,打通一切关节,避免各种惩罚和苦痛。其中也赋予了鲜明而丰富的唯物因素和教育旨意。它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每个人的一生一世,有功也有过,有对也有错,在这一点上,不分贵贱高低贫富善恶。它宣扬人生在世,必须行善积德,多做好事,少犯错误,避免恶行,否则即使死时到阴间冥府,也难以通行。它主张敬爱之心不分生死,贯通阴阳,生者要尽心为亡者着想,不惜钱物为其支付路费,敬清天神开通关节,钱纸中饱含着深切的关爱之情。
       既然有如此多重用意,那就需要慎重行事,就得要“请代行”。这里“请得代行五个姓”,分别是陈、周、黄、梁、康。他们要代亡者先行,其苦难、坎坷以及各种惩罚都由他们前去代替承受。经书对5位“代行”者分别做了描述和介绍。陈代行“阳间替了几多人”,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专业“代行者”,此行起领队作用;周代行“阳间阴符解冤仇”,是一位能说会道、调解有术的智者达人;黄代行“三十三天奏玉皇”,承担重要任务,肩负主要责任,且有明确时间安排;梁代行“阳间有事且商量”,专门处理和安排亡者生后事宜;康代行“住在洛阳水外边”,是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宾,代表远方客人的祈盼。5位代行有一共同任务,就是要“解钱”,把钱送进玉皇天堂。他们五位有男有女,还要化妆打扮,其装束不是生活常态,其面貌已是非人非鬼,具有超常的特异功能,以致“白日行来人不见,夜里行来鬼不知。水上行来身不湿,路上行来不通尘”,水陆贯通无阻,阴阳畅行直入。遇有天曹地曹各类勾判,都要“拜请代行去抵当”。这五位“代行郎,代行娘”,则是用“叉子担钱去抵当”。但到天堂“解钱”并非易事,不可能马到成功,开始是五方碰壁,东南西北中五斗“天门不见开,三官不见坐,领牒童子不曾来。师郎何处交文表,弟郎何处交钱财”,只得“陀钱陀表返回来”。但他们没有气馁,继续叩请,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东南西北中五斗天门双扇开,“童子双手接付状,师主担钱入库交”,五斗库门口向天,且来承领一车钱。天库收钱与人间收钱一样谨慎从事,尽管是“无沙无数万千钱”,童子毫不懈怠,始终都是一丝不苟地认真清点。钱多钱少,丝毫不爽;钱好钱坏(钱真钱假),校验分明。终于验证出两种不合格的纸钱:“亦有一文破烂钱,亦有一文打不开”。这使得交钱师主无颜面对收钱童子,只得连声嗔怪责骂,“交过当初打纸人,莫来连累我师人”。说明纸钱在打眼时未能严把质量关,有劣质品混杂,其间隐含着一种强烈的质量意识。这一车车、一文文“消灾解厄钱”“解脱罗网钱”,就是渡亡者升天的通行证,相当于人们心目中救人保命的生死钱,来不得丝毫的马虎,更容不得点滴的欺诈。经书对此交钱、收钱的经过给予了全面细致的描写,用人间心态去刻写天门童子,写得栩栩如生,有情有味,充分反映了现实世界对钱物的器重,也真实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不良现象,文字中蕴涵着深刻的批判教育精神。
       解钱完毕还要敬香,这就需要奏牒到太上三清三界,从玉皇大帝到掌印仙官,请他们光临香案,受纳仙香。由于“一心焚香拜请”,终于请到中天圣主、淮南出水日宫海门、摄州江华县等各路神仙师主、各地将军王爷、各村教主伯公,他们“统兵归临香案,受纳仙香”。完成解钱、焚香、拜请重任后,师郎要从天上返回地下,又碰上如何下来的问题。上天时,是靠“浮云”相托、纸人纸马相送。下天时,遇到东南西北中五斗木城高万丈,“不通勒马不通行,弟郎不敢下金桥”。五方青赤白黑黄五色龙马,虽然他们能够年年月月日日送星辰,但此时看到弟郎不能下天也爱莫能助,只能“眼中流泪落双双”。奇特的是,龙马泪水竟联通天上人间,引来五方起云起雨的郎师主、本师爷,各自调动青赤白黑黄五色云速速起,“承吾弟子下金桥”。归来后,弟子想感谢星辰留他住一宿,但家中羞涩,无酒菜米粮筵席款待,只好“相送星辰出门去”,也是“眼中流泪落双双”。到最后,五方五色龙前来“下火”,即点火引火,将纸钱全部焚烧,香火中化尽“文引”“文牒”与“钱马”“钱财”,结束了“解钱”全部仪式活动。从末段文字来看,这一繁复的解钱仪式,所费时间旷日持久,所耗钱粮不计其数,往往造成富变穷、穷举债,主人“眼中流泪落双双”,满目惶恐,不甚凄凉。所以它只能在少数殷实大户富裕人家举办,一般农户家庭都不堪重负,因而不便推广难以为继。在今天,排瑶民众已不再举行如此庞大繁杂的解钱仪式。
       但是,《解钱》这部经书较为翔实完整地记录了古代排瑶人民举行丧葬仪式的过程,表现了他们对死亡丧葬的关切重视,对天地神灵、教主师爷的敬畏尊崇。可以说,对亡者的敬重,就是对生者生命的珍惜爱护。尽管它含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迷信成分,但它主要的还是对人生存价值的褒扬,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的肯定,对人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回精神的赞美,对物质生活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正面评价,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同时,经书所述上天下地、曲折反复、有退有进、终于圆满收场的故事情节,虽然是师爷们艺术加工所致,但它实质上还是排瑶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成果。它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排瑶人民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同等对待生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生动传神地反映了广大瑶胞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和艺术精华,是排瑶也是瑶族乃至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鲜活元素。
       综上所述,这四部经书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旨意上却有共同趋归。首先,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古代排瑶人民主要的活动大事就是军事用兵与丧葬仪式。军事方面与他们祖先受朝廷之命前往南方征战拓疆的历史足迹息息相关,表达了对其前辈先烈戍边垦荒建基立业的缅怀和崇敬。丧葬方面表现了排瑶民众生产生活的劳动技能、器具物品和风俗礼仪。其次,表达了人神合一、天人感应的宗教观念。神虽高处太空,君临天下,无踪无迹,但在人的执着追寻拜请下,还是露形显身,有情有义;人虽遇事必求神助,但神有求必应;每每都要反复再三,但终究天遂人愿,功德圆满。在这里,天神已成了人间事成功就的有效工具。再次,宏观与微观融合。天地合而为一,天上是一个更为高级更加理想的人间乐园;五方东南西北中成为一个整体,五色青赤白黑黄相得益彰,五方河上造桥、桥上织花绣朵,五方楼台拜教主,五帝君骑五色马带五色鞍,五斗中的五重殿五重街,五寨营里锣鼓更点打分明,所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人们当时思维方式中以五行“金木水火土”总括万事万物的认识论。再其次,经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赞美向往之情,热情讴歌了排瑶民众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坚韧毅力、顽强意志、乐观情怀和必胜信念。这四部经书与其他经书一道,构成一座研究排瑶历史文化弥足珍贵的原始宝藏。

参考文献:
[1] 李默,房先清.八排瑶古籍汇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2] 百科百度.桥梁[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819.htm2012-9-12
[3] 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排瑶历史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420-450.
[4] 百科百度. 三元[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8557.htm 2012-8-28.
[5] 百科百度.大阳县[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8215.htm 2010-1-14.
百科百度.千岁岭[DB/OL]http://qsl3.qz.365ditu.com/ 2012-8-19.(地名,在广西钦州市)
[6] 许文清.粤北瑶族研究[M].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2002:34-40.
[7] 龚政宇.瑶山风情[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49-59.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