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分布广泛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造成长期的频繁迁徙,以致形成除中国外,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亦有分布的情况。但是,无论分布在哪个国家的瑶族,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习俗,瑶族不仅信仰原始宗教,而且还受道教的影响很深。因此研究瑶族与道教的关系,揭示瑶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联系,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文化 瑶族 祭祀 道教
瑶族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长期以来,瑶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文化乃国家根之所系,民族脉之所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灿烂的传统文化,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和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和跨国民族,按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瑶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广西有171万人、湖南70.5万人、广东20.3万人、云南人口19万人、贵州4.4万人、江西1198人。海外瑶族人口达378.09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法国、加拿大。他们对瑶族共同始祖盘王和瑶族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由于瑶族不断迁徙、支系众多、居住分散、语言差异大,风情习俗不同,再加上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来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只能靠世代口耳相传,瑶族的信仰文化则是靠瑶族内部师公言传身教而得以传承,在没有文字的民族当中,借有他族文化是壮大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所以,本文是从文化视野角度分析瑶族祭祀与道教的关系。
一、神灵崇拜.切入点
瑶族与道教的联系源自于神灵崇拜。在我国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中,都有信仰原始宗教,瑶族也不例外。如天上的雷公、电母、风神、雨神;地上的土地公、山神、河神;以及家里的门神,床头神,火塘神等等,凡物有神都祭拜。每当民族的节日到来,最重要的程序就是祭祖祭神,只要人能走到的地方都要供上一炷香和一张红纸,走不到的地方也要通过“念经”的形式,念诵各种神名,以求神灵的保佑,人丁平平安安,日子风调雨顺,作物五谷丰登。
其实瑶族的信仰并不是于生俱来,而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慢慢演变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漂泊迁徙,居无定所,生死全凭大自然掌控,不能意识“死”是怎么回事?当时的人类对各种如是打雷、闪电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或理解迷糊而自然形成一种对世界敬畏的心理甚至惧怕意识,认为世界万物有灵,故而产生“神灵崇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生产劳动的需要,人们与大自然不断的斗争中,逐渐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从万物有神到神灵崇拜,形成原始宗教和解析万物有神的巫术。到后来,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有一定的提高,社会生活组织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相对的“定居”下来了,渐渐意识到“生”和“死”的关系,从而慢慢树立了“灵魂观念”,从“万物有神论”渐渐演化为“多神论”,神灵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这些崇拜直接构成了瑶族人的信仰世界观。这种观念与后来发展的阶级社会的宗教性质完全不同,这便是人们最早解释世界的原始宗教意识,而解析这种宗教意识的形式即所谓的巫术,不仅孕育而生,并且在部落族群中间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在原始宗教产生后,巫术在一些部族中以及在瑶族中非常流行,直到道教传入瑶族群体后,巫术依然继续在瑶族地区流传并借以道经使用。“神灵崇拜”是与道教发生关系的切入点。
二、祭祀文化.关系缘
瑶族最早的祭祀主体是单一的祖先神-盘王。“还盘王愿”祭祀仪式是祭祀盘王的重要活动,即现在所称的“盘王节”或“耍歌堂”,
瑶族敬畏祖先,崇敬盘王,其还愿过程大致经过请神、奏神、娱神、送神几个步骤才算完成,整个仪式程序和内容都很复杂。“还盘王愿”仪式之初,祭祀意义和仪式极为单纯和简朴。相传在瑶族由北向南迁徙时,十二姓瑶人分别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上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船毁人亡。这时他们想到了盘王的神力,于是各船上的人皆向盘王跪拜祈祷,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并许下大愿,如能平安渡海,就永远以隆重礼仪年年祭祀感恩酬谢盘王。许过愿后,风平浪静,云开日出,船很快靠岸,瑶人得以解救。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上了岸的瑶民立即举行隆重的还愿仪式祭祀盘王,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新生和盘王的生日。此后,盘王子孙信守诺言誓约,每年的这天都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礼仪,并每隔几年就要还一次大愿。
“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安神)、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八音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系列舞蹈如《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等。这一部分时间持续两天一夜。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民族神(祖先神)及全族人前来参与节日盛事。这是节庆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法、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等。活动持续一天一夜。上述两个部分是整个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自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还盘王愿”祭祀最后礼仪为“还愿仪程”。其有着固定的程序:一般是:起事——请神——接圣开坛——上大众光——诏禾开仓——还元盆愿——请翁敬祖——还歌堂愿——游乐——盘王宴席——结愿散筵。祭仪伴有大量的歌唱、舞蹈和表演。(1)除了祭盘王,还唱盘王大歌、跳盘王舞。主要目的是娱神娱祖,祈求盘王和神祖庇佑瑶族子民。
有关瑶族地区祭祀盘王的古老风俗,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就有记载,说瑶族先民每岁“用掺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唐代刘禹锡《蛮子歌》亦云瑶族“时节祀盘瓠。”宋人周去非 《岭外代答》云:“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会男女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袂共舞,谓之‘踏瑶’”。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瑶)岁七月十四拜年,以盘古为始祖,盘瓠为大宗。”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亦说:“盘古为一般瑶人所虔祈,称之为盘王。瑶人以为人之生死寿夭贫贱,皆盘王主之,故家家供其木主……自以为王之后裔,三年还小愿一次,七年还大愿一次,家祭而外,又行举族之大祭。”这些古老的习俗与今天瑶族民间依然保留的祭祖吟歌娱神的方式基本相吻合。
随着迁徙生存环境的影响和汉文化及道教、佛教等宗教的传入,“还盘王愿”祭祀的对象越来越庞杂。在瑶族的“还盘王愿”仪式中,所请的神祇,除本民族的祖先盘王和本宗族的先人外,还有道教的神祇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张天师等,以及佛教的神祇玉皇大帝、皇姥(母)娘娘等等,后来演变成既祭盘王、盘古,也同时祭道家三元三清三圣、本族列祖列宗,以及祭祀各路神仙、风神雨神雷神等等,到“明清时期瑶族信奉的鬼神有七八百个神主之多,主要有盘古大王、老君、宗祖、家先、三元、雷王、社王、婆王、土地、功曹、五伤、三界、三官、教主法师、瘟主等”。(2)这些从汉区引进的神祇不少是道教的神祇。从“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一路走来,整个仪式既有原始巫术的元素,又有道教的成份,特别是吸收了道教科仪内容,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道教的神祇、教义、科仪不断为瑶族所认识所接受,结下了不可分离的关系缘。
三、瑶道合教.两相融
道教是中国早期的国教。它也是渊源于古代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法术,黄老道便是道教的前身,黄老道学派起源于战国,盛于西汉,原是一种政治、哲学流派,并不是宗教。汉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鹄呜山创立了五斗米道,供奉老子为鼻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传教基础,还信奉《五斗米经》、《太清经》、《太平同极经》、《正一经》等。张陵死后传其子张衡,张衡死后又传其子张鲁,在张鲁时期,道教逐渐的形成起来。而道教传入瑶族地区的时间约在唐朝初期。瑶族的“挂灯”“度戒”“起法名”等宗教仪式都与道教科仪有密切关系。
瑶族不仅在经济文化上接纳汉族的优秀品质,在信仰上也吸收了道教的宗教教义和仪式。
派系:瑶族引用道教其道法科仪的主体部分大多取自闾山和梅山二派,瑶族经书中提到在唐宋时期的道教名称有龙虎山、天心、茅山等;更多的师公自称为“闾梅二教弟子”,其道得益于“闾梅二教”或“闾梅法教”,因此所信之道为“闾梅派”,我们在“还盘王愿”祭祀仪式所用的《盘王歌》中的《闾山学堂》中提到的闾山,便是道教长老们的学法之地。在《瑶族七星灯度戒文书》中的“七星灯”部分有提到其法承自“闾山教”,还提到“闾山亲教主”,有些经书则直接提出“闾梅二教弟子”。在其戒律和道法上主要是由“梅山案主”和“闾山九郎”传授,这也说明了“闾梅二教”是其科仪的主要来源方向。比如《传度答文戒民书》中写到的用于挂大罗十二盏灯和度师的“又戒十样用”,直接指所授戒法为“闾山戒”,和“闾山九郎先行法”。
请神:师公们主持仪式的两大部分:“请圣”和“请翁”。这里的“请圣”是指请道教神圣、神像(道教神集团);“请翁”是指请瑶族始祖盘王和各姓列祖列宗。首请道教神为先,即师公作法先请下三元三清和历届传统传教祖师,然后借助他们的法力,请动盘王、天地神、庙社神和瑶家历代考妣家先悉数前来赴会。在祭祀过程中请圣和请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祭祀主体、语言、祭词、司职人员、道场布置和供品等方面的不同。这也体现瑶民族独特的歌堂祭祀文化与道教科仪有所不同,瑶族祭祀盘王的祭祀形式,充分反映了瑶族原始宗教与汉族道教文化的吸收与磨合。
挂灯:瑶族还吸收道教星斗崇拜与得道成仙之间的紧密关联思想。据挂灯经书所记载,所挂的灯都代表不同的星神,比如七星灯中的第一盏灯是贪狼星,第二盏灯是巨门星,第三盏灯是禄存星,第四盏灯是文曲星,第五盏灯是廉贞星,第六盏灯是武曲星,第七盏灯是破军星。这些星神都是道教所信仰的北斗七星,只是瑶族道教第二盏灯是巨门星,而道教中的第二星是叫“厄门”星。在《正一威仪经》中说到:“正一燃灯威仪,灯象星形,助天光明,延年续命,却祸消灾,一灯十灯百灯千灯万灯万万灯,在时所能。”该经书还说明了灯仪与得道升仙之间的关系:“受之者名上天宫,保命延年,祈请星官,立依所言,得道升仙,天门自开。” (3)瑶族引用道教思想,还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结合在一起,使得捉鬼驱邪也成为瑶族信仰的重要内容。过山瑶师公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有捉鬼驱邪,不只师公可以捉鬼,凡举行过挂灯仪式的人都有道法和请兵神之功用于驱邪,表现了捉鬼驱邪的大众化和普遍性。挂灯男女还拥有一枚师傅授予的印章,师男所获印章为“老君印”,是用来请神点神兵神将帮助捉鬼驱邪的重要法器,师女所获印章为“王母印”,是师女请诸神帮助其主持家业的重要法宝。
经书:瑶族还愿仪式上所用的经书,基本是从道教经书借鉴而来,经师公之手加入本民族仪式所需要的内容,比如接花、架桥等,在使用时以瑶语念诵,使之在本民族中产生神化效应。瑶族经书因为其道法科仪来源复杂繁多,多为师公自己博采众家编写出来的,以汉字为主,不时也会夹杂一些古瑶文,所以各支系瑶经不尽相同,有着十二本、二十四本甚至七十二本的功能经。
道具:师公所用的法器有牛角、锣、鼓、铜铃、神刀、神杖、卜符告等,所有道具主要功能都是用于请动天兵神将来捉鬼驱邪。瑶族还愿歌的曲调与道教作道场时所念诵的经文曲调都有相似之处。清代李来章在连阳各县观察瑶族的祭祀仪式后得出结论为“瑶道合为教”,两者是相互融合的,意指道教教义在瑶族地区有着不同的使用。
道教传入瑶族社会,促使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一,它传播了汉族文化,促进了瑶汉文化的交流;第二,道教在流传过程当中,对瑶族民间文化起了保存、加工、传播的积极作用。道教在瑶族地区经历了一个“瑶化”的过程,瑶族把道教教义与本民族的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相结合,形成与道教教义两相融的瑶族独特信仰意识和仪式。瑶族信仰中多多少少也夹杂了一些佛教和儒家因素在,但这些因素都是从道教教义中传入的,之前已由道教从汉族社会中整合带来,并非后者直接影响瑶族宗教信仰的结果。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文化哺育传承着民族精神,滋养着民族生命力,激发着民族创造力,铸造着民族凝聚力。道教的传入,经过近千年的渗透和渲染,已深入到瑶族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道教文化已贯穿了瑶族人民的一生,对瑶族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注释:
(1)广西贺州民族研究会.瑶族盘王节祭祀礼仪研究报告—贺州市民族研究会课题组
(2) 赵廷光著.《瑶族祖先崇拜与瑶族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赵家旺,瑶族度戒与道教度戒
中国道教协会主编.《中国道教》.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李筱文,莫自省主编.《瑶族 盘王节文化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2,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李筱文著.《盘王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赵廷光著.《瑶族祖先崇拜与瑶族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李筱文著.《瑶山起舞—瑶族盘王节与“耍歌堂”》.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6,广西贺州民族研究会.瑶族盘王节祭祀礼仪研究报告—贺州市民族研究会课题组
7,中国道教协会主编.《中国道教》.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连南瑶族博物馆(广东瑶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