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其人口位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十二位。在漫长的迁徙过程当中,瑶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其30多个分支的不同服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是瑶族乃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奇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瑶族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线。本文将从功能主义角度分析瑶族服饰的传统社会功能,并试图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
关键词:瑶族 服饰 功能 变迁
瑶族服饰五彩斑斓、绚丽多彩,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尽管瑶族人民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但服饰仍然长期保持了款式多样、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和工艺,如盘王印、印染、刺绣等也一直传承至今。
瑶族服饰从式样来讲,多达六七十种。一般说来,男子多以黑布巾包头,穿对襟衣或右衽铜扣衣或交领衣,下穿宽筒七八分裤,腰和小腿绑扎布带和脚绑。女子多蓄发盘髻,头饰式样千姿百态,有平顶式、塔式、圆筒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绣花长裤,扎绣花腰带、围裙、脚绑。瑶族男女装一般用青色土布制作,运用刺绣、印染、织锦、挑花等工艺装饰成各种图案,图案取材于生活,内容极为广泛,有动植物、山川河流、日月天象、民族图腾等。妇女一般佩戴方形银钗、银牌、银链、手环、耳环、珠串等银饰。
郭沫若曾说:“服装是文明的象征,服装是思想的形象。”在瑶族服饰产生之初,它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遮阳蔽体、保暖防寒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人们对衣料的色彩、质地和饰品等进行适合民族审美情趣的选择。对内而言,瑶族服饰是其文化自觉的外在表露;对外而言,它是瑶族之所以被称为瑶族的最具体的标志。瑶族服饰与整个民间文化、瑶族文化的心理结构、民族审美、民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民族的经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功能。
一、瑶族服饰传统社会功能
1、身份地位的象征
首先,瑶族服饰标识出社会财富的多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划分,而阶级划分的重要标准之一则是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富有的人希望通过某种外在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以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服饰则恰到好处了成为了人们显示财富和地位的外在表现之一。如旧时都安布努瑶男子的盛装外衣均为黑色,内衣都是白色,冬天要穿多件内衣,贴身的内衣要比外一件长一寸左右,越富有的人,内衣就穿得越多。女子戴项圈、项珠和耳环,也是显示财富的象征,家庭越富有,项圈质量就越高,项珠也就越大,耳环也是金质或玛瑙打制的。“家庭富有的,就到集市上去买来华丽的丝线和金丝银线刺绣衣服,以显示家庭富有”。又如广西防城区大板瑶从帽子的高低、裤脚花边的长短、婚礼时衣着的多少来显示家庭的贫富,所以大板瑶人结婚时把自己全部衣服穿在身上,来表示家庭的实力。
其次,瑶族服饰反映出年龄与婚否。瑶族服饰是区别年龄与婚否的重要标志,从瑶族头饰、发型、图案纹样的多寡、色彩的艳素等可以区分年龄的大小。如广西金秀一带茶山瑶根据年龄的大小,女性头饰分为三种样式:女童头饰以三片刻有图案、呈三角锅灶形的银板置于头上,以红色织带作捆绑,俗称“锅灶头”;少女头饰为平条形,以三块直状银板排列平放于头顶,以一块白布为装饰物,俗称“曼头”;成年女子、老年妇女用三块两头翘起、形似牛角的银板顶戴头上,俗称“高头”。湖南宁远县顶板瑶女性头饰也分为三种,少女蓄发梳髻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中露乌亮发髻;到十七八岁则戴上蛾冠形顶板,即戴架,以示成年,戴架一辈子只戴一次,即从十七八岁到结婚生子这段时间,随后将蛾冠取下,以花帕覆盖头上。又如广西巴马县番瑶成年的姑娘一般要在裤头部位系上两条“哈西”,一条作为裤带用,另外一条则是她们的“贞洁”带,这条“贞洁”带除了自己的爱人之外,是其他男子所不能触碰的。
从上述可以看出,服饰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力量的外化,人们通过这种外化清晰地判断出瑶族女性的社会角色,既而约束和规范自身的社会道德行为。
2、文化濡化的载体
瑶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由于长期频繁迁徙,大分散小聚居,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导致内部存在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并形成了多达220多种的不同称谓,有的信仰盘王被称作“盘瑶”,有的因服饰特点被称为“红瑶”“花瑶”“白裤瑶”“蓝靛瑶”,有的因居住特点被称作“东山瑶”、“八排瑶”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瑶族。
斯大林曾对民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尽管瑶族存在上述名称的不同,但是他们有着“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种共同心理素质的维系依赖于瑶族文化的习得与传承,即濡化。濡化属于人类学概念,首先由赫斯科维茨提出,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人们通过代代承继的语言、服饰、饮食习惯、人格、信仰、共同祖先和社会经历,认同于某一族群,成为其中的成员,并以此区隔于其他族群。
瑶族服饰是瑶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民族特征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它作为一种符号与象征,折射出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方式、艺术传统等。瑶族服饰文化靠着本民族的代代承继与传递,留住了传统,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瑶族对民族服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将其看作民族的象征和尊严,他们将各种代表性的图案、花纹绣于服饰上,不同图案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代代承继的服饰,使得这种表现于服饰上的文化内化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与一致性,塑造了瑶族群体的集体意识。
清代黄钧宰的《金壶浪墨》载,瑶人“女则五彩缯帛,裰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形,示不忘祖也”。广东连南县过山瑶及排瑶,人们喜爱将代表瑶族的盘王印绣在头巾、围裙、绣花袋、披肩、上衣等各种服饰上,一幅幅图案讲述了关于瑶族祖先盘瓠由龙犬变成人、漂洋过海的神话,这些神话故事通过在服饰上的生动演绎代代相传,使得瑶族人民永远铭记自己的祖先和历史,并获得对族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广西南丹和贵州荔波一带的白裤瑶,男子盛装由裤脚往上,两边裤筒各绣五条长短不一的红线条。据说其祖先为保护民族尊严带伤而战,在裤子膝盖处留下五指血痕,男子便在裤筒处绣上五条垂直红线,以缅怀祖先的功绩,表达族群的一致性。
3、工艺技术的传承
瑶族精于染织、刺绣、挑花等工艺,瑶族妇女以其勤劳和智慧,将这些工艺娴熟地运用到服饰上,造就了瑶族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瑶族妇女以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她们凭自己的心灵手巧,在家织土布的经纬交织处,在没有事先在布料上绘制图案的情况下,一针一线地挑出各种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花纹图案。通过这些服饰,他们将这些工艺代代相传。如瑶族蜡染文化源远流长,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瑶族先民“积集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隋书•地理志》记载:“青布衫,斑布裙。”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斑布》云:“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其极细斑花,灿然可观。故夫染斑布之法,莫瑶人若也。”
分布在广西南丹及贵州荔波县的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定文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他们擅长用一种叫做粘膏树的汁来染布。粘膏成淡黄色,拿到手上可揉搓成团不溶于水,用它蘸于画笔在土制白布上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作画,画好后,再进行染、煮、浸泡、晒干后,布匹上的黑白蓝各色分明。然后,白裤瑶女人们再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在布面上画好的纹路精心刺绣,形成白裤瑶独特的服饰,于是,白裤瑶的染布刺绣工艺以服饰为载体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延续下去。
瑶族女孩子大多从年少就开始学习刺绣等工艺,瑶族民间有“瑶女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的说法。她们先是向自己的母亲或刺绣工艺好的长辈学习,继而自己揣摩,与同伴相互切磋,几年后便是一名挑花刺绣的能手。因此,瑶族妇女人人擅长刺绣,闲时手不停歇。平日里将刺绣用的材料用布巾包好系在腰间,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干活,闲暇之时即取出席地而坐绣上一会儿。农闲时节,妇女家务之余基本上都是在做刺绣。
4、女性价值的方式
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表现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特征,女性不仅是人类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制作的服饰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象征意义,是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
在瑶族社会,虽然女性和男性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生育的子女可以从父姓也可以从母姓,在盘瑶支系中,男方是要入赘到女方家里的,因此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男性所占的绝对主导权而言,瑶族社会要开放得多。但是毕竟由于男女生理和力量上的差异,女性大多从事的是抚养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田间劳作等局限于族群内部的工作,而男性则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来寻找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一些瑶族地区,对女性的禁忌也多于男性。如以往吃饭时媳妇不得与家翁共席进餐,在筵席上妇女只能在火灶旁进餐等。受封建男权思想的影响,女性的创造价值一直被压抑在单一群体内。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们会寻找各种途径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瑶族女性在通过其他方式无法找到满足较高需求的情况下,她们需要另外寻找自我实现的方式,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她们的拿手工艺,服饰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她们实现自我的途径。如果说瑶族服饰的文化也是瑶族女性的文化,也不为过。这不仅仅是因为瑶族服饰是依靠瑶族妇女的心灵手巧运用各种织布、印染、刺绣等各种工艺制作出来的,也因为瑶族服饰之美其实也就是瑶族女性服饰之美,其色彩之绚丽、刺绣之精美、工艺之奇特也大多是在瑶族女性服饰上体现出来的。相对而言,男性服饰纹样、刺绣则都比较简单。
瑶族服饰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她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一针一线的刺绣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服饰当中,从而体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当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时,她们会得到家人和同伴的认可和赞扬,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在男女恋爱的过程当中,她们通过穿上漂亮华丽的衣服来吸引异性的目光,满足虚荣感。因此,服饰之于女性,不仅仅是起到蔽体防寒的作用,也是她们满足需求、自我实现的途径。
二、瑶族服饰变迁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瑶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瑶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长期以来在瑶族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现代化进程冲击下发生剧烈变化,新的生活方式、观念与传统的思想文化发生碰撞,人类求新、求异、求变、求美的本性,使瑶族民众开始紧跟现代化潮流,瑶族传统服饰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逐渐发生了变化。
1、删繁就简
首先表现为瑶族服饰的工艺简化。如今,瑶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瑶族民众的购买力不断增强,于是机织布逐渐进入瑶族家庭,取代自种、自纺、自织的土布,成为服饰的主要面料。如果按照传统手工来制作,一套完整的瑶族服饰要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而随着机织布的出现,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瑶族妇女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工作以贴补家用,她们逐渐走出瑶寨外出打工,使得瑶族服饰制作工艺后继无人,“纺纱、织布、靛染、刺绣等服饰制作逐渐无人问津,相当多的家庭将纺车、织布机、染缸等服饰制作工具置于干栏楼下或劈作柴薪,瑶族服饰制作的传统工艺技术逐渐衰落,一些中老年人亦因此被迫到集市上去买时装穿”。比如在湖南江华,过山瑶女子上衣、围裙的花边也不再使用自己手工织的花来点缀,而是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花边缝合起来做装饰;长裤也大多是从直接从市场上购买黑色的尼龙裤子,然后将绣好的绣片缝在裤脚处,便成为民族服饰。
其次是服装样式的简化。在贵州省麻江县,过去绕家瑶族女子在盛装时要穿五件衣服,最里面衣服最长,向外依次变短,从而露出袖口和尾部花边,层层叠叠,十分华丽。如今,衣服样式大大简化,五件衣服合为一件,只在袖口和尾部绣上五层花边,没有了过去多层次的效果。在扎头饰和首饰的佩戴上,各支系女子也趋于简化。如云南勐腊县蓝靛瑶,过去妇女用自己的头发编成两根辫子,拧成一团发髻盘在头顶上,把用动物骨头削成的很光滑的两根交叉插条将“银盘花”固定在发髻上,然后将别人的两根长1.5市尺的辫子缠绕在发髻和银盘花中间,用两端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把整个头顶包起来以原来剪下的麻花辫缠绕,如今则以铝盘甚至木盘代替, 麻花辫也变成了黑色丝线或绒线甚至布条。据说过去广西金秀一带茶山瑶盛装时要戴耳环、五个银项圈、龙头银镯、三个戒指,头上顶巨大银板,如今在茶山瑶青年女子中佩戴耳环的都很少了。
2、成为参加节日活动的礼服
现今的瑶族地区,除了住在边远山区的南丹、荔波一带白裤瑶,贺州土瑶、连南八排瑶、金平红头瑶等地,可以偶尔看到年老的妇女还穿着传统的瑶族平装,绝大部分中青年瑶族已全部改穿时装。只有在盛大的民族节日和县城里有重要民族活动时,他们才会穿着,平时很少穿。在湖南汝城一带,年轻的瑶家姑娘一生只会保存有一套盛装,一般由自己亲手缝制或者母亲缝制,只在结婚那一天作为新娘礼服来穿,以后就永远地保存在衣柜里了,也不轻易拿出来给外人看。因此,瑶族民族传统服饰逐渐成为瑶族民众参加节日活动的礼服。
3、成为旅游商品
在许多瑶族自治县县城,随处可以在贩卖服装或者旅游产品的摊位上看到待售的瑶族服饰,除了有一些本地人买来穿外,许多都是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给各地游客。在商品化驱动下,服饰的产量自然增加,其结果是导致服饰的精细程度降低,服装的样式、图案在保留有本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会适当迎合大众游客的审美趣味而有所改变。这对瑶族服饰传统的保存是极为不利的,当人们做服装只是为了盈利而不是投入自己的情感时,当服饰是作为商品出售而不是自己穿着时,服装的样式、工艺的精细程度必然会大大降低,导致了服饰中一些比较传统的东西无法传承下来。
因此,如何使瑶族服饰在现代市场化冲击下既保留其传统,使其某些传统社会功能得以发挥,又能有所创新,迎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元欣.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服饰研究[D]. http://www.docin.com/p-178165517.html 2007.3
【2】 奉恒高.瑶族通史[Z].民族出版社:2007.6.
【3】 李本高.湖南瑶族[Z].民族出版社:2011.11
【4】 王明生,王施力.瑶族历史览要[M].民族出版社:2005.6
【5】 李筱文.广东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1
作者单位:连南瑶族博物馆(广东瑶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