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瑶族不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瑶族代表历史上是有文字的,这就是“古瑶字”。此外,解放后湖南一些地区也发现了一些疑似瑶族文字的书写符号。“古瑶字”历史悠久、流传的地域广阔,在瑶族历史上发挥了极大作用。研究完善瑶族文字,创制一种完整的瑶族文字体系,对瑶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关健词:瑶族古文字 探析 思考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世界性民族。自古以来,瑶族先民就用中文方块字来记述本民族的史实和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在长期地生产生活实践中,瑶族先民创造了大量地表达瑶音、瑶意的文字符号,这种自创的有别于汉文的瑶族古文字是世界各地瑶族交流思想、感情、寻宗溯祖、传递文化、促进瑶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 、瑶族古文字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瑶族很早就习用汉语文,至今仍保存着很多用汉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瑶族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记事、抄书,表达瑶语。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果真如此吗?
事实是,历史上,瑶族人民,主要是一些师、道公和民间歌手为了更好地贮存和交流信息,传承文化,在学习,使用汉文的基础上,很早时候便仿效汉字的结构方法创造了大量地土俗字,并在国内外大部分瑶族中使用。这种土俗字的造字方法一般是借用汉字和创造新字,如瑶族古籍里常用的表意的方块字有:(嫩)、
(羞)、
(叹)
(妇女)①
(爹、娘)、
(阴阳)
(美妙)等等②。对这些文字,为有别于解放后新创的瑶族拼音文字,学术界有人称之为:“古瑶文”③。笔者也持赞同观点,理由如下:
一是瑶族古文字是瑶族内部认可并约定俗成的,它也是经过瑶族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造并流传下来,为瑶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符号。
二是瑶族古文字借用汉字赋予了它不同的读音、内容和新意。同一个汉字,不仅读音不同,词意也不同,方言文字学认为,区分一种文字是少数民族文字还是方言文字,这要根据它们记录的语言来区别。一般来说,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不是汉语,方言文字记录的是汉语的一种方言④。因此瑶族古文字读为瑶音表达瑶意,就应该是瑶族文字。
三是文字的族别不能只从字形字体上来识别,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字都是借用来的。如日本文字就是借用汉字创造出来的,但读音和意思却不相同,而且有的语言倒装,和瑶文一样。此外,国内的方块壮字也是借用汉字改造而成的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把这种类型称为汉字式文字,认为汉字发展到今天已有十九种汉字式文字。中国国内少数民族汉字式文字有十四种:如壮字、瑶字、布依字、侗字、水字、哈尼字、苗字等,国内的其它汉字式文字有汉字、江永女字;国外的汉字式文字有日文、朝鲜文和越南喃字⑤。
四是即使瑶族古代使用的方块文字,也不能算是汉族的专利,它是古代整个中华民族的先民集体创造的,瑶族作为盘古和炎黄的后裔,这其中当然包括瑶族先民在内。因此,那种认为“瑶族古代没有文字”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关于瑶族古文字,文献上多有记载。最早记载瑶字的是明代李宗昉的《黔记》:“瑶人…所藏之书,名曰榜簿,圆印篆文,义不可解,且珍秘之”。清代连山知县李来章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发布“焚瑶书”告示中写道:“五排十一冲瑶人…平日排师所教者,皆瑶书也。瑶书有数种,如阎罗科、上桥书…”⑥。云南瑶区,有一种父子传习的瑶书。据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载:“有书,父子自相传习,看其行列笔画似为汉人所著,但流传既久,转抄讹谬,字体文义殊难索解,彼复实而秘之,不轻示人。”据调查,目前搜集到的广东瑶族民间流传假借汉字的经书与唱本,达数百册之多。这些经书、唱本,不是本地瑶族知识分子,外人不易通畅。
此外,解放以后在一些瑶族地区也相继发现了一些被疑似瑶族文字的神秘的书写符号。如1986年,在湖南城步白毛坪区漆树田村瑶山发现的奇特的瑶族文字,它是由线条符号组成一个个方块字,分别表示某一句话而不与语言中的词一一对应,每一句话都是由线条性符号组成的一个方团团,单位形体的外观上带有汉字文化圈内派生文字的某些共性特征。⑦近年来,湖南江华岭西平地瑶地区也发现了一些形似文字的书写符号。这些文字符号都是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它们散见于当地瑶族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中。⑧ 这些资料都表明瑶族历史上曾经有过自己的民族文字。
二、瑶族古文字的形成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瑶族古文字(“古瑶文”下同)形成的原因以及时间、地域问题。
1.瑶族古文字形成的原因。语言需要与之相应的文字来记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有瑶族存在,就一定有瑶文字产生。汉文字统一以后,瑶族很早就接触了汉字,这是因为瑶族先民居住的地区,一直处于中国中央历朝管辖范围内,政府行使职权用的一直是汉字,但汉字与瑶族口语相差极大,要完全掌握汉文比起汉族地区困难得多,加上瑶族 过去本来就是一个频繁迁徒的山耕民族,经济落后,倍受岐视,很多人不可能在学校学习汉文,而且汉字本身也不可能满足瑶族语言的需要,于是瑶族就借用汉字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用来作为内部交流和传承文化的工具。瑶族古文字的产生,首先是基于记音的需要。如一些民间故事和民歌迫切需要一些瑶语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样就逼迫作者去找出一个形体来作标记符号。这个作者有时到汉字中找音同或音近的字借代,有时连借都借不到,只好新造一个土俗字来标记。其次,是出于标记瑶音特殊词语的需要;此外,也有些瑶字是由于语法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
2.瑶族古文字形成的时间。瑶族古文字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未定论。张有隽教授认为形成于隋唐时期,最晚至宋朝。理由如下:一是瑶族著名民间历史文献《过山榜》(又称《评皇券牒》)记述古代国王赐于盘王天下一切山场,“任从瑶人耕作”以及“种山不纳税”、“见官不下跪”、“过河不使钱”等内容和南朝范晔《后汉书•南蛮传》及唐朝姚思廉著《隋书地理志》中关于瑶族先民古长沙、武陵蛮、莫徭“自云祖先有功,尝免徭役”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而且《过山榜》落款时间有“大随(隋)五年”、唐“贞观三年”,最多为“宋理宗景定元年”。由于《过山榜》是瑶族民间传抄的,因此当时可能就有了记录这种被古人称为“榜簿”的古瑶字。二是《盘王大歌》是瑶族民间歌手创作的民间文献,这可以从它的内容、用字造句及行文风格等方面去判定。据学者考证, 《盘王大歌》至晚在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已有了手抄本⑨。三是据学者调查,发现无论居住在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瑶族,还是旅居在越南、泰国、老挝、美国、法国的瑶族,他们的师公经书,无论版本、内容、文字都惊人地相似。表明他们未分散迁徏前已形成了受道教影响的民间宗教,而从道教进入瑶族地区的时间来看,这只能是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瑶族大部分繁居在湖南,还没有分散迁移至两广地区。
3.瑶族古文字分布的地域。瑶族古文字主要流行于瑶语支勉金方言、藻敏方言的瑶族社会,即盘瑶、蓝靛瑶、八排瑶地区。唐宋时期,瑶族古文字形成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丰富和发展,到元、明时期,随着瑶族向两广、云南、贵州迁徏,产生了大量地民间手抄歌书、师公经书、家谱、碑刻以及各种契约文书,后来随着瑶族的迁徏又流传到了越南、泰国、美国、法国等地。在广东,除史籍记载的外,目前搜集到的民间假借汉字的经书与唱本有数百册;广西金秀的师公经书中有“行过大明一国度”等词句。云南河口的金门瑶族结婚时,女方家门上还有用瑶文书写的对联,上联是:“ (日)
(晶)登程贺”,下联是:“
(月)
(朋)受皇恩”⑩。可见古代瑶族文字流传分布的地域是何等地广阔。不仅国内各省区有,而且国外有瑶族旅居的国家都有,几乎包括了所有瑶区。如美国西部的华盛顿州等几个州的瑶族社区,他们的经书和文字都和中国盘瑶的一样⑪。
三、瑶族古文字的作用
文字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将文化成果超越时空而四处传播并永久保存。瑶族古文字由于形成时间早,分布范围广,千百年来,在瑶族社会里和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在历史文献中的作用。瑶族人民用瑶族古文字记载了有关瑶族起源,迁徏、重大历史事件的神话传说,如《盘古》、《盘王》、《漂洋过海》、《千家峒的故事》等等。以及祖图,家先祖、族谱、家谱,这些文献资料弥补了口头传承容易忘记的缺陷成为瑶族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文本,成为后人研究瑶族族源的珍贵史料。如旅居国外的瑶族,他们离开祖国已有数百年,但他们靠瑶族古文字传抄各种民间文献,而得以长期保留本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
2在民间宗教中的作用。瑶族民间有大量地经书,这些经书是瑶族师公和道公在学习和使用时用瑶族文字世代传抄,不断修改、加工而成的,内容包括与宗教有关的神唱、经文、符咒、占卦等,此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农事、灾害、兵祸和民族关系,典章制度等等。它其实是瑶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瑶族师公和道公在传师授徒中,教徒弟认字、念诵经文,让弟子传抄经书,这些都离不开瑶族古文字。
3.在民间文学中的作用。瑶族民间文学异常丰富,故事、歌谣、寓言等异彩纷呈,特别是民间歌谣,如创世史诗《盘古大歌》、《千家峒歌》等以及各种情歌,盘歌、信歌、季节歌、劳动歌、儿童、谜语歌、说词等等,都是瑶族民间歌手,民间文艺家用瑶族古文字不断提练创作、修改、加工而成的,表现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品德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在民间社会中的作用。瑶族用古文字编写出大量地各种民间契约(如婚姻、地契、借据、合同等)、乡规民约(如金秀大瑶山的石牌律)诉状词、石刻、碑文等。这些民间文献,在瑶族民间社会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挥了它们的作用,为瑶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5.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瑶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以及日常生活中书写的对联、信件、歌谣很多都离不开瑶族古文字,很多都是用古文字写的。云南金平、河口等地的瑶族用瑶族古文字作为媒介,与美国、泰国、越南等地的瑶族取得了联系,寻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朋好友,瑶族古文字起到了“空中桥梁作用”⑫。
四、瑶族古文字的特点
1.瑶族古文字的特点。瑶族古文字借用方块汉字构成,是表意文字,结构复杂、难认、难写、难记,要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如比较困难。但瑶族古文字是一种汉字式文字,和汉字有亲缘关系,一旦学会 并掌握了它,有助于瑶族学会和掌握汉文。
瑶族古文字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借用汉字创造出来的,它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是借用汉字作为表意符号,但字的读音则是瑶语而不是汉语。如古代瑶族文字中吃肉、吃饭、饮水、父、母、兄、天、地、雨、鸡、牛等等这些词语,字形、字义和汉字一样,但读音不同,读音是瑶语。
二是借汉字的音来记录和表达瑶族的语言和意思。如:邦、野、金扬、仍、枯等,这些字的读音与瑶音基本相同,但字义和汉字完全不一样,瑶语的意思是:桄榔树、已经、 茛薯、今天、山。瑶族使用这些字只不过是用来记录瑶音罢了。
三是借用汉字的字和音表达瑶语的意义。这种形式不多,但已用于诗文中⑬。
四是借用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组成新字,这些字都有自己的读音。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瑶族古文字表面上看与汉字无异,而其字音、字义、部分字型与汉字不同,其实质是一种汉字式的表意文字系统⑭。这种文字虽然在整个瑶族各支系之间没有统一,但支系字内部则较为一致。
2.瑶族古文字和女书的比较。有人根据女书流传于湘南瑶族地区就认定女书是瑶族文字,这种观点过于简单,证据不足。我们认为瑶族古文字和女书都不是自源文字,而是借源文字,是借用和参照了方块汉字形体建立起来的文字,是一种汉字式的古老文字。但女书不是瑶族古文字,而是一种方言文字,理由如下:一是两种文字所属系统不同。从结构原则上看,瑶族古文字属表意文字系统,而女书则属表音的音节文字。形和音之间没有固定关系,什么形表什么音是约定俗成的。形和义之间也没有直接关系,必须通过音去识别义。二是记录的语言不同。瑶族古文字记录的是瑶语;而女书记录的则是湖南江永上江圩土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是方言文字。三是形体结构不同。瑶族古文字大多数是由汉字繁体字和瑶族独创字组成,音、形、意有一定的关系,瑶族独创字也多是汉字的偏旁部首组成的。而女书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由右向左略有倾斜的长菱形的字体,类于小篆又有甲骨文的字体特征,字体细长秀丽。四是流传的地域不同。瑶族古文字主要流传于瑶语支勉金方言、藻敏方言区,约占瑶族总人口的70%以上。而女书则主要流传于湖南江永、江华、广西富川、恭城一带,特别是江永上江圩一带讲“江永土语”的方言区。五是认识和使用的对象不同。瑶族古文字在瑶族方言区男女都认识和运用,正如史籍记载的“男女皆知书”、“有书父子自相传习”。而女书则只限当地的个别妇女认识并使用,所以称“女书”。六是使用的范围和作用不同。瑶族古文字在瑶族历史文献、瑶族民间文学、瑶族民间宗教以及瑶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广泛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女书文字仅局限于女性在部分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且是极少数老年妇女认识并使用。
五、关于瑶族古文字及其研究问题的思考
瑶族古文字的存在与否至今仍没有被学术界公认,有关瑶族古文字的记载不仅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少有,而且专家、学者对瑶族古文字的研究亦为廖廖。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瑶族有没有古文字”,如前所述,瑶族古文字属汉字式的文字,这种文字长期为瑶族社会生活服务,而且至今仍然在民间广泛使用,我们应当承认它就是瑶族文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瑶族无本民族文字”的理论前提下,瑶族人民提出了要创立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愿望,国家非常重视,派专家多次深入瑶区进行语言调查,于1958年创制出《瑶文方案》(草案),但由于多种原因被搁置下来。直到80年代初,在50年代《瑶文方案》的基础上创制新的《瑶文方案》(草案)。与此同时,美国瑶族也创制了拼音瑶文,1984年,中美瑶族进行了协商,使瑶族拼音文字实现了统一,成为一种跨国文字。此后,我国先后在广西、广东、云南部分瑶族地区开办了瑶文培训班,推行新瑶文,取得很好地效果,直到94年前后,由于认识上的分岐,新瑶文的试验基本中止。
瑶族古文字和新瑶文比较,各有优势,瑶族古文字的优点是,它和瑶族口语一致,群众比较熟悉,掌握的人较多,对文字有感情,学会后有助于学习和掌握汉字;缺点是字的结构复杂,难认、难写、难记,学会和掌握比较困难,现代词记量少,瑶族内部各支系不统一。新瑶文的优点是,字母少,结构简单,书面语和口语统一,易学易掌握,输入电脑方便。缺点是掌握的人不多,内部交际面窄,文献资料不足,承载的信息量不够。
根据党和政府关于“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瑶族究竟选择汉文,新瑶文抑或是选择瑶族古文字作为本民族的文字,应当充分尊重民族意愿,遵循科学的原则并要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就瑶族古文字而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瑶族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伴随着瑶族人民的不断迁徏,而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逐渐向记录瑶语的方向发展。作为瑶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能流传下来,说明瑶族人民离不开它,自觉地积极地去学习和使用它,它才能得以世代相传,并成为瑶族古代唯一的一种文字。由于瑶族古文字是一种汉字式文字,与汉字具有亲缘关系,学会了它便能认出许多汉字,是瑶族人民学习汉语、汉文的最好媒介,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上学习汉文的热情高涨,瑶族的发展更离不开汉文,加上汉字和其它少数民族文字走拼音化道路的方案已经中止。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瑶族古文字,不断加以改造,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完整地文字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推行使用,为瑶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地贡献。
总之,进一步开展对瑶族古文字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注释:
①④见《妇女文字与瑶族千家峒》92页、110页 宫哲兵 主编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5月第1版 北京
②⑩见《“瑶族无文字”值得商榷》 盘国金 李云章 盘艳明 冯云光 邓登昌 内部资料来源不详
③⑪⑭见《瑶族历史与文化》167页 张有隽著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年5月第1版 南宁
⑤⑨⑫见《试论瑶族使用和发展方块瑶字的可行性》 盘金祥 载《瑶学研究》第3辑229页、231页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南宁
⑥见《连州八排风士记•约束》卷七 转引自 吴永章 田敏著
《苗族瑶族与长江文化》338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武汉
⑦见《浅谈江华瑶族文字的发掘、保护和传承》 伍继承 2012年11月28日“瑶族文字理论研讨会”论文 湖南江华
⑧见《寻找瑶族文字的根源》 文霖 2012年11月28日“瑶族文字理论研讨会论文 湖南江华
⑬见《瑶族使用汉字及改造、创制的文字》[越]赵有理(瑶族)
载《瑶学研究》第3辑221页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南宁
作者简介:湖南瑶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西瑶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共永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