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东南部,有一个瑶族自治乡,叫上梧江瑶族自治乡。上梧江,又名“上埠港”,意为水陆两通的最好的经商码头。是1984年设立,在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上梧江瑶族乡和原林江乡合并而成。总面积185.4平方公里,辖23个村,1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066人,其中瑶族人口3965人;林地面积25万亩,稻田面积6400亩。总体上呈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
瑶族是当地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其先民早在秦汉时期,以北尤人进黄河、长江流域的湖广一带,当时称长沙、武陵蛮和零陵、桂阳蛮,南北朝始称“莫徭”。本地瑶族因居住在群山峻岭之中,人称“高山瑶”,又称“过山瑶”,均信奉盘瓠为祖先,总称为“盘瑶”或“盘古瑶”。上梧江瑶族先民是个迁徙频繁的山地民族。他们“依山险为居”,过着“历政不宾服”,“不事赋役”、“浮游天下,五湖四海落叶,逢山吃山,逢水吃水”的生活,以“伐木盖棚栖身,狩猎采集,刀耕火种”。到1984年上梧江瑶族乡的成立,标志着瑶乡新纪元的开始。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民风民俗有所融合,但上梧江瑶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瑶语支,但无文字,瑶家人热清好客,喜穿“五色衣裳”,住“吊脚楼”,善歌唱,善音乐,传统节日较多,民间文学丰富。
该乡的瑶族居住地主要是集中在四个较大的自然村落,分别为:山峰、羊角累、新田岭、惫累。四个村落的分布在两座山的两边,其中山峰、羊角累在一座山,新田岭、惫累在另一座山,中间相隔了一条河水,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称“垛子圻”,而“垛子圻”山上则生活着许多的“过山瑶”瑶民。
瑶乡人文历史
(一)饮食
山区瑶民在解放前吃大米饭者甚少,一日三餐以红薯、玉米、小米等杂粮为主食,青黄不接时,多靠野菜充饥。早餐为正餐,中餐大多在工地上(山上)就餐,谓之“吃野食”。解放后,山区瑶民过上定居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杂粮为辅。
瑶人喜食腊味,有“瑶不离腊炸”之说,瑶家腊肉,四方闻名。山区蔬菜少,多以野菜补充,如笋类、菌类、蕨类、苦菜等,既营养又健康。瑶民善饮酒,多以红薯、高粱、粟米、玉米配制家酒,还有用野生果食或根块淀粉配制各色各样的酒,其中以瓜箪酒最有特色。当地有一个笑话,说瑶族热情好客的故事:主人给客人敬酒,问客人还要不要酒了,客人说,要一点点,瑶族主人就说:“要就一瓜箪(当地的较大的盛酒器具)”,把客人吓了一跳,第二次主人又问要不要酒了,客人忙说:“不要了,不要了”,瑶族主人说:“不要? 不要那就给你三瓜箪” ,意思就是说,客人还没有喝醉,头脑还清醒,还知道不要酒了,直到你喝的直说还要酒,还要酒,瑶族主人才肯停歇!
瑶家人喜爱饮茶。节庆、来客以及夜间闲聊,都喝泡菜,有防暑解渴,散寒去湿之功效。瑶家茶叶,多为自种自采,自制茶饼或茶球,便于长期保管。
(二)服饰
据有关史料载,瑶族服饰的共同特点是“好五色衣,衣斑布,色班澜,对襟齐领,椎鬓跌足。”但因居住地不同,各地服饰大同小异。
当地瑶族均喜用宝蓝、靛青布做衣服。男人素以镶红边的青布包头。上衣无领,对襟布扣,口袋无盖,外套花边背褡,束青布腰带,胸部袒露,下穿齐膝宽筒裤,裹绑腿,穿花边布衬袜,“双梁鸡公”式布鞋。
瑶族妇女服饰,内穿对襟无领长衫,袖口用红、白、蓝各色布料镶边,衣襟用彩色丝线绣成各式图案,绣工精致,色彩鲜明,斑斓耀目。外套多层绣花背褡,腹部挂一块各种颜色拼缝的棱形围裙,外系一条绣花腰带,下穿大筒齐膝布裤,裹绑腿,穿花边筒袜,红蓝方勾“鸡公”式布鞋。胸前佩戴各色银牌,耳戴大银环,颈佩银白项链,两手戴银镯,银戒指。行走叮当铃响,甚为美观。
(三)建筑
瑶族建筑风格多样,一般为杉木结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吊楼”式木板房。木楼依山傍水,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枝架起来,上层居人,下层放东西。楼的建造无需一根铁钉,却十分牢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十分舒适,俗称“瑶家吊脚楼”。
山区瑶民住宅多为一栋三间,称“三间堂”,蹭为堂屋,堂屋正面设置神龛,神龛前摆大方桌,为用膳之处。堂屋两侧一般每间又分隔两间,作为卧室和厨房。有的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四)歌舞
瑶放歌谣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人称瑶族是“歌的海洋”。本地瑶歌因衬词、结构、演唱场合等不同,有讲歌、纳发、山歌、酒歌、出嫁歌、祭祀歌、劳动歌等,其中又以“纳发”最为流行。它因歌中有固定衬词“纳发”而得名。瑶族唱歌不拘形式,在家里唱、在山地唱,在田头地边唱,在圩场闹市唱,在溪河水边唱。不论时间、不管地点、不讲场合,不分男女老幼……“坐歌堂”是瑶族人民在喜庆节日中普遍流行的男女对歌。一般是晚间进行,规模盛大,程序礼仪严格。分未婚青年与中老年两大组。其主要程序:首先是序歌,又名起歌堂,唱明为什么要邀客对歌;其次是请歌,又名请仙歌,请客人进歌堂;第三为劝歌,主方劝客方对歌;第四为赞歌,即主客互相唱赞歌;第五为对歌,又名盘歌,是坐歌堂最精彩的一幕;第六是洗脸歌,这时天将大亮;第七是收歌堂,天已亮了;最后是送歌,先唱挽留歌,再唱送别歌。境内瑶族同样酷爱舞蹈,主要有长鼓舞、羊角短鼓舞、伞舞、关刀舞等。尤以长鼓舞最为流行。
(五)节庆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最具上梧江民族特色的有:赶鸟节、半年节、盘王节。赶鸟节:农历二月初一为赶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粑粑给鸟吃,瑶家青年男女盛装相邀到山上对歌,以纪念歌仙赵妹姑,驱鸟初祈求丰收。借此机会,瑶家青年通过对歌形式,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半年节:农历六月初六,境内瑶族人民称之为“半年节”,又称“吃新节”。这一天,瑶家选择最早成熟的粮食作物,做成熟食品,先给狗吃,再祭祖宗。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并筹办祭礼,分“荤祭”、“素祭”的祭品是猪鸡鱼谓之三性,素祭祭品是黄花木耳豆腐谓之三素。中晚餐全家大小要开杯畅饮,每家都少不了冬瓜这道菜。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盘王诞辰的盛大传统节庆。相传十二姓瑶人,漂洋过海,途中遭到狂风巨浪袭击,长时间不能靠岸,瑶民祈求先祖盘王保佑,并立誓许愿,只要能够顺利靠,必定还愿祈祷。誓后,即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终于平安抵岸。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正好是盘王的生辰。此后,瑶民每年十月十六日按时还“盘王愿”,虔诚祭祀。
(六)婚嫁
瑶族婚姻制度,今昔均为一夫一妻制。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或劳动,或节日,或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干涉。瑶族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男到女家,称“招郎入赘”婚一种是女到男家,称嫁娶婚,其程序有未婚、会亲家、订婚、要嫁、坐歌堂、迎亲等。第一种形式的婚姻,婚后双方共同照顾双方家庭,女方生下孩子,若夫妻异姓,第一个孩子随女方姓,第二个孩子随男方姓,以此类推。形成“同胞兄弟姐妹不同姓”的情况;若双方同姓,则子女也同姓。瑶族的“哭嫁”甚具特色,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后晚设酒宴。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二、民歌特征
过山瑶瑶歌:源于他们丰富多彩的歌唱活动。由于平日劳动艰辛,集体娱乐活动较少,唱瑶歌,便成了他们慰藉心灵、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论时间,不管地点,不讲场合,不分老幼男女……只要有人,就有瑶歌。有时,他们在野外干活时吟唱,一唱一和,引得兴趣盎然,马上放下手中的农活,回家“坐歌堂”。甚至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直到兴尽方休。
过山瑶瑶歌因衬词、结构、演唱场合等不同,分为纳发、过山声、仙拜、瓦溜、雷依却、讲歌、山歌等种类。纳发,因歌中有固定衬词“纳发”而得名,是过山瑶中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唱词多为七言四句体,旋律起伏较小,演唱形式灵活,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过山声,乐句间两次使用同一衬腔,整首歌由四个乐句组成,曲调线条平直、较少装饰,具有一种质朴、苍劲的气质。仙拜,歌名取自开头部分衬词,主要在“还愿”活动中演唱,整个曲调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吟咏性。瓦溜,主要在“坐歌堂” 时演唱,增加了一些滑音唱法。雷依却,是一种叙述性歌唱方式,主要用来演唱各种历史故事,如千家洞的传统、盘王歌等。多赛,是过山瑶的仪式歌曲,歌词是七言四句体,常由一位"歌师"领着两三个歌手站在桌边演唱。讲歌,又称“母歌”,多用来演唱历史故事,具有较鲜明的叙述性和吟诵性。
过山瑶歌有独具魅力的音乐特色。古老、单纯、质朴的“三声腔”,自由宽广的音域,长短不等、衬腔不定。形态多变的歌曲乐句,充分体现了过山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音乐表现手段和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表现意识。
沧桑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纯朴的民族特色,共同的宗教信仰,构成了上梧江瑶族乡瑶歌鲜明的音乐个性。过山瑶瑶歌习惯用与内容无关的称呼来为歌曲命名,如“八都歌”、“梧州歌”等;用固定的衬词来命名,如“纳发”、“嘞嘞嘿”等。他们的唱词都吸收了当地汉族的优秀成分,较多地加入叠字、重字、固定衬词,形成悠扬的拖腔,体现出抒情的格调,摆脱了在单一习俗活动中歌唱的羁绊,表现出更广泛的社会功能。过山瑶居住分散,村寨较小,群聚性歌唱活动难以开展,歌唱方式主要以独唱的齐唱为主;以下是四首当地的瑶族民歌。
一、
妹今难定哥的心
只有点火照人影,
哪有点火照人心?
糯米煮饭难永定,
妹今难定哥的心。
二、对茶歌
哥:
满坡绿茶满坡花,
木楼镀层金晚霞;
问声妹:
这里可是你的家?
妹:
燕子有心逢春回,
哥哥为我尽装傻,
那年你来我家坐,
忘了我给你泡茶?
哥:
那年是个女娃娃,
未必你是那个她?
几年不来路走错,
手拨绿叶不识花。
妹:
寻花总有迷路人,
哪有蜜蜂能舍花?
哥哥若是有心意,
进门喝杯谷雨茶。
哥:
泡茶妹,
问你甜茶是苦茶?
甜茶种在哪块土?
苦茶为何叶不发?
妹:
喝茶哥,
莫把我当孩子家,
甜茶种在向阳地,
苦茶种在阴坡下。
哥:
妹妹硬是朵好花,
难怪寨寨把你夸;
十斤茶叶交给你,
问你用啥分茶法?
妹:
先分三斤给你家,
再分三斤给我妈,
留出三斤办喜事,
剩下一斤喝喜茶。
合:
聪明要算妹聪明,
说话算哥会说话;
青山作证树当媒,
中秋哥妹成一家。
三、
花也香来果也甜
龙在大海月在天,
妹是仙桃在人间;
几时得来哥园种,
花也香来果也甜。
四、米筛筛米米在心
男:
米筛筛米米在心,
哥爱情妹是真心;
不信你看灯芯草,
从头到尾一条心。
女:
米筛筛米米在心,
我俩连情要连心;
连情连心才长久,
要做芭蕉一条心。
男:
甘蔗甜头又甜尾,
我俩甜嘴又甜心;
我俩连情连到老,
海枯石烂不变心。
女:
哥有心来妹有意,
铜壶烧茶我俩吃;
我俩共饮大江水,
大江水断不分离。
古老的上梧江瑶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的深处,与世隔绝,交通非常的不便利,信息不通,但这却使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瑶族显得神秘,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世代相传下来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地被环境所改变,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但文化的消亡我不知道这是祸还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