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成果
《千家洞木本水源》的历史真相

       “瑶族过山榜文”是瑶族民间珍藏的关于本民族的重要历史文献。各地珍藏的种类很多,有唐宋版、明清版。其中《评皇券牒》、《十二姓瑶人来路祖途》、《瑶人出世根底》、《计开千家洞路引》等,均记载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千家洞木本水源》乃其中之一,全文如下:

       古传略记,云吾太太如祖,溯其源原居桂郡避元乱,潜入灌阳之深山,有一千家郡。人无数逃入,以避元逆奸淫妇女,民无日安,故兹吾祖弃民属繇(瑶),可免元党之屈,投入良繇(瑶)耕作,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不以大业传家,而以大德传天下,敦厚遣流,后进隐居山林,散漫天下,处处有之,富贵不贪,甘心苦作,舜何人也,列何人也。濮曾作繇(瑶)、亭千,家总长舜裔也。让德者居之,故繇(瑶)人最朴,全无计巧(较),是功名不慕,备尝辛苦自食其力。元未七十余年,土吏识破此关,千家洞非全繇(瑶)人也,多郡人变之,不服元代兵怒剿,吾祖逃出四散,楚粤频盈,是吾祖之出处根源,如此之苦也,伦常之变衰之理也。

       原存:江华涛圩    抄件存:湖南民研所

       转录自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瑶族〈过山榜〉选编》108页

       桂林郡人被元军逼入灌阳之深山后,到被元朝桂林州府赶出,是元朝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这篇简短的文字,把已经缄默的历史,又重新拉回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灌阳千家洞的真实含义。

       《千家洞木本水源》言筒意赅,全文字符仅274个。除去标点37个,括号字5个,净字数232个。该文有头有尾地记录了元代始末的灌阳千家洞产生和消停全过程。其核心内容有四:

       第一、元代初期发生过一次桂林汉族逃入灌阳瑶山的事件,其时约在忽必烈大军南下攻桂林前夕。逃入灌阳瑶山生活了70余年之后,元末桂林州府又派兵怒剿,入居汉人全逃散,事件告终。

       第二、进入灌阳瑶山的人员是“桂郡”汉人,约一千家郡,“郡”在这里有“眷”之意,即一千户家庭成员。

       第三、桂林人避难进入灌阳瑶山后,“弃民属瑶”,客主相处甚好。

       第四、元末,“土吏”向桂林官府告发。“土吏”是小官。县官比“土吏”要大,村官无奉禄不叫“土吏”。“乡官”“亭长”有奉禄,直接同民众打交道,可以称为“土吏”,他们受州县官府统制,管理民间事务。桂林汉人避入瑶山的事情,为何要等七十年以后才去官府告发?有人猜测与桂林郡一千户人家砍树建房,开山扩土,与当地瑶胞争夺资源,破坏水土有关。瑶民人少力薄,对付不了众多的桂林移民,只好暗中怂恿“土吏”告发。此论不可全信。因为这篇短文说了,相处七十余年,瑶民是“良瑶”,“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未看出有什么矛盾。“土吏”或另有意图,“识破此关”,便向元朝桂林官府告发“千家洞非全瑶人也,多郡人变之”。

       元朝桂郡官兵一来,原桂林汉裔即“逃出四散”。表面看来,官兵进剿是驱逐从桂林“混进”来的汉人,并非原有瑶民。但当时受到灾难的汉人多少?瑶人多少?谁能说得清楚?再说,官兵进剿的真实动机是什么?短文没有说。

       为此,我们有必要共同翻阅元朝的那段历史:

       元朝忽必烈至元十年(1273年),攻下樊城,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宋守将或败或降。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宋首府临安陷落,宋恭帝被俘。之后,宋大臣文天祥与陆秀夫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定益王赵罡为帝,赵罡死后,又拥定卫王赵昺为帝,继续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被偷袭兵败被俘,囚送至大都(北京)三年之久,拒绝大元的诱降,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宋朝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宋朝灭亡。南方大量的人口被元兵屠杀,战后人口下降了30%,整个中亚几乎成了无人区和荒漠。元兵的种种暴行,桂林人民听了以后,闻风丧胆,能逃就逃,有一千家眷就成群结队逃入灌阳深山,这就是上述短文“木”之“本”,“水之源”了。

       元朝中期,从大德十一年(1307年)起,大元统治者变本加厉向人民搜刮各种税赋。元朝后期,由于横征暴敛,税目繁多,泰定二年(1325年)开始农民起义就此起彼伏了。

       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财政困难,便下令造钞法,铸造了“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的“中统元宝交钞”,导致物价上涨。

       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率兵占据了江南的半壁江山。

       元朝官府,为了想从逃至灌阳深山的桂林郡人身上发一笔财,苟延残喘的地方州府,就以“土吏”告发为由,出兵搜刮民财,躲到深山的桂林郡人难逃一劫,除了逃亡,别无选择。当地瑶胞,是祸是福,不得而知。

       从以上分析,从崖山之战宋朝灭亡之后的1279年2月起,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历时共77年,这便是《千家洞木本水源》所说的“七十余年”。这篇短文把灌阳深山称为“千家洞”,也没有错,因为确实有一千家。但其中汉人多,只能叫汉族千家洞。在都庞岭的向阳面,早几百年就有个“道州千家峒”。 从千家峒的地形和族属变迁看,两个不同的千家峒,有着根本的区别,兹比较如下。

       为什么“道州千家峒”中间加上(永明)二字?因为永明县(今江永县)自唐以来,时撤时复,时有时无。撤了以后都是归于道州营道县辖内。《江永县志•沿革》(1992年版)记:唐贞观八年(634年)撤永阳并入营道。宋建隆元年(960年)即赵匡胤建赵宋王朝元年,永明归江华。宋熙宁五年(1072年),县内的允山、允平、文德、谢沐、永川、崇福六乡入营道,等于今天的从上江圩镇到桃川镇全都划给了营道(今道县),永明县全没了。《瑶族通史》第257页也记载了这个史实:“宋王朝在瑶区建立的经州制有:……道州(治今湖南道县),领营道、江华、宁远3县”,永明县何在?都归营道县了。永明县境内早有瑶族居住的千家峒,瑶胞都称“道州千家峒”,既是天经地义,也是不二选择。道州千家峒的瑶胞,唐朝或更早的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是瑶族最早开发了这块宝地,他们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天下瑶人都知道了“道州千家峒”的大名。元大德九年道州官兵逼迫瑶胞逃离时都依依不舍,分割了十二节牛角,留下了许多的《千家洞源流记》一类古书。鄙人查遍唐、宋沿革史,未见道州与灌阳县有任何关联。说“瑶族千家峒在广西灌阳县”,实属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用移花接木之法替代了。

       《千家洞木本水源》的江华涛圩作者,应是受忽必烈大军南征时桂林郡逃入灌阳深山汉人的后裔。这位先祖享受了高龄,他亲身感受过迁入和迁出两次苦难,也享受过中年安适的生活。“木本水源”的作者亲耳聆听过其祖父讲述。我们深切地感谢作者家族的至宝传文。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清楚了《千家洞木本水源》的历史真相。史家研究元史,多从宋端宗赵昺投海身亡的1279年起到1368年元朝灭亡止,共89年。灌阳千家洞,处于元代始末,两头缩进。天道虽或无凭,人心尚有公理。史传非尽人得读,然史实秉正无容更改。吾诚惶诚恐,班门弄斧,如有更合理的解读,鄙人定当虚心领教。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