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交流
历史残痕中的瑶族文化

       桌上摆放着一本《瑶都宝藏•江华文化遗产志》(评审稿)。认真阅后,感想颇多。我县是全国瑶族人口聚居最集中、地域最广大的瑶族自治县,人称“神州瑶都”。那么,我们就有责任、也有条件去加强江华瑶族文化的研究。这本《瑶都宝藏•江华文化遗产志》,可以说是研究江华瑶文化的又一成果。它记述和说明了现在发现和掌握的江华文化遗产。这里有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还仅是记述和罗列,还谈不上考证、训诂等学术式的深入研究,但为我们研究瑶文化还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自上古时期以来,瑶族的先民就已来到祖国的南岭山脉,就一直生活在江华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可谓“南岭无山不有瑶。”因此,江华的文化历史,大部分都是江华瑶族的文化历史。但是,瑶民族在成为纯一民族的前后,都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因而,在历史进程中,文字的记载就唯一靠汉语,而且,也基本上是靠处于统治地位的阶层人士来记述、研究瑶族的历史。因为这种记述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进行的,因而这种文献不能全面地记录瑶族的生存状况。因此,仅仅从凤毛麟角的文字记载中去研究瑶族的历史、瑶族的文化,那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关注一切文化实物载体、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残留的痕迹和气息。

       历史风尘不仅湮灭了多少英雄豪杰、也抹去了多少不同部落、不同族群的文化特点。民族走向大融合,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瑶族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现在来看瑶族,无论是走进边远的瑶寨,还是访问上了年纪的瑶族老人,我们在痛惜,瑶族生活的原生态已逐步消失,瑶族特有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在历史进程的旅途中遗失殆尽。我们虽不能留住瑶族融合进程的脚步,但是从保留世界物种多样性、文化生态多样性的角度去看,保持瑶族传统优良的文化特性,弘扬瑶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难道就不是我们瑶族后人的责任吗?瑶族文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弘扬优秀的瑶族文化精华,创新瑶文化的生态,为瑶族的文明进步服务,为瑶族生存状态的改善,为同胞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去叩听瑶族历史上的前进足音,去辨析瑶族原生态文化的遗留痕迹。

       我见过家族珍藏在火坑楼上一个小楠木箱内,用红布包裹一层又一层的寸方大小的盘王雕像。我看着这个已被历史的烟尘熏黑了的那慈祥的先祖面容,不禁心头酸楚。老人家是不是想对我这个后人诉说什么?但见他努力着,努力着想动一下嘴唇,就是没有出声。历史啊,到底无情地吞没了我们多少心灵的震撼?割断了我们与先祖相通的多少灵犀情感?有时就这样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满腔愁怨,却又万般无奈。前不久,我们瑶族画家王孟义先生在边远的瑶寨中收集到了一尊瑶族古时文物——青铜制作的瑶族图腾——坐地龙(一尊仰天长啸的龙犬铜像)。那绿锈斑斑的外貌,掩饰不住那坐地龙的不畏强暴、敢与天争的族群图腾的雄姿和本质。瑶族的研究专家,当今瑶族的省级领导干部赵廷光同志(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说得好:“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瑶族的龙犬传说与盘瓠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瑶族崇拜的不是一般的犬图腾,而是龙犬图腾,`龙'是核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成员之一,瑶族也是龙的传人”  [①]那么,这个坐地龙文物,早就为我们诠释了赵廷光先生的观点。只是这种文物,它的历史文脉和鉴定记叙的流传,在何时被某人某事(大多为战火)所毁,而断档缺环了,成为历史记载的空白。也好在有赵廷光先生这样的瑶族后人,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穿透重重历史迷雾,深刻的研判古时瑶族文化重要特征之一的图腾崇拜物的内在特征,得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实践早已证明:文物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为瑶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在此,我们从这个瑶族图腾文物的简要考证来说明这一点。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部落、族群的图腾崇拜物,无不是该部落生存环境及天然的限制条件所决定的。草原游牧民族,因狼对人对牧畜的天然威胁而崇拜狼,于是狼的图形抽象而成为图腾。居住在崇山峻岭中的民族,因为,阴霾雾多,湿度大,气候阴冷,这种自然条件威胁着人的生存,而渴望温暖,因而崇拜太阳,崇拜火,于是太阳的图形、火把的图形抽象而成为这个民族的图腾。那么,瑶族的图腾是什么物形抽象而来的呢?南岭无山不有瑶。这句话,说明了瑶族作为族群生存的最后定居,分布南岭一脉,再说宽一点就是北纬25。一线上下范围。但这只能说明瑶族作为部落、族群定居至今的生存环境。有人就据此说明瑶族是耕山民族、居山民族,那么犬因为可以在大山中为人打猎、护家,因而,犬即使传说为龙犬也是犬,有的甚至干脆就说是狗,这个犬或者狗的图形即抽象为瑶族图腾了。以至从晋人干宝《搜神记》的传说至今都是这样认为的了。但事实上,龙犬这个图腾的内涵是可以再认识的。因为,图腾崇拜应该是随着这个族群的整体性形成而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看现在这个族群定居何方去认识这个族群的图腾崇拜。瑶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东夷集团,主要居于黄河和长江的下游平原、水乡。在这种平原、水乡的生存状况下,瑶族作为纯一的族群,在形成整体的过程中,在平原的农耕生活和水乡的渔猎生活中,受之威胁的应该是水及水中之物。那么这个图腾崇拜就会与此情形有关。有文献证明,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是黄帝部落在平定与炎帝、蚩尤部落的争战后,采纳各部落、族群图腾的图形特征和元素综合而成的,也被各族群、各部落所认可,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主体上的融合和安宁。但要注意到黄帝部落起源和形成于黄河中上游,大河成为这个部落崇拜的天然之物,因而,尽管是来源于各族群的图腾元素形成龙图腾,但赋予龙的主要特性还是活于水存于水、可征服水,可征服大江大河。那么这个龙崇拜与水崇拜是息息相关的。同样,龙犬图腾的崇拜,还是可以认证为龙是龙犬的核心元素。从我们现有瑶族生活生存的一些习俗和生活起居乃至丧葬用品,可以看出瑶族起源、形成过程的生活环境影响的遗迹。这些遗迹就为我们探求瑶族对水、对龙犬的崇拜的迷宫中,露出了一丝丝的光亮。蛇在中华人们中被认为是“小龙”。在江华瑶山一带就有瑶人不打蛇的习俗。若蛇进了屋里,是要礼送它出去的。若无奈把蛇打死了,则用茅草编制成笼状,将蛇装入,并放鞭炮,将蛇送到野外。有人说,因为崇拜狗,所以瑶人不吃狗肉。事实上,瑶人同样也忌讳吃蛇,忌讳吃鳝鱼。还有,从江华瑶族的现在的传统住房造型和棺材造型看,同样隐喻着逐水而居或以船为居的过去。现在不少的瑶族依山而居,且大多是木结构,因而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是不可能存在的了。但在江华平地瑶(属盘瑶支系)居住区的民居,红砖青瓦,在屋脊上另外再用瓦片砌成两头翘,犹如船形,即使砌有马头墙,也不高过屋脊。这与周边汉族住房明显不同,凸现出瑶族住房原样的元素。瑶族的棺材也是船形的。棺材由十根杉木方料做成,底板四根方料,盖为三根方料,两边各为一根方料,两个栏头各自为四块方板(合为一根杉木)厢成。盖是两头翘的,翘得高的一头叫飞头,犹如木船前部。而瑶族的坟墓外形是个卧着的三角形锥体,墓的正面是三角形坟头档面,用石头砌墙,坟头墙前名为拜堂。这些堆石砌成的坟头,是否隐喻着逐水而居民族对石头的崇拜呢?而附近汉人的墓形是个半圆体,棺材是个四方体,没有两头的翘盖,截然不同。再从瑶族的男女都包裹头巾去看,特别是女人的头巾两边都要叠出两头翘的形状,这些如果仅从实用性来看,居山民族包裹头巾的作用还不如临江、临海而居的民族包裹头巾,在遮阳、取暖、避风上来得更加实在。而汉族是不裹头巾的。(即使西边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头巾,同样喻示着这个民族用以遮挡风沙的原始初衷)。

       我们这些对龙犬图腾的简要分析,就是要进一步强调,研究瑶族,我们要从古代、现代、当代的文献中去找寻论据论证,更需从族群的口碑相传以及考古文物和现有的生活生产的用具、住房等去探寻瑶族古文化的遗留信息。要像破案侦探一样,从文化遗产信息以及现有的瑶族生存的残留的原始生态痕迹中去寻找蛛丝马迹,研究瑶族文化。

       这里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问题去研究。比如:为什么瑶族先人的传说中,只说是六男六女,瑶族十二姓,而不说十姓、十三姓呢?这与数学十二进制的形成历史有不有关系?为什么这些盘瓠的子女要分为十二个不同姓氏呢?这与异姓通婚有关吗?或是传递人类起源的信息呢?为什么瑶人迁徙传说中,只说过了九州,而不说过十州呢?说明九是个极数吗?传说瑶人迁徙中渡过的大海就是长江、洞庭湖吗?与人类起源的洪荒时代传说有不有关呢?“先有瑶,后有朝”的历代传说透出了瑶族先人的什么地位呢?等等。

       桌面上这本《瑶都宝藏•江华文化遗产志》,为我们探寻瑶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又将透出些什么信息呢?这就留给读者们去研究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广西)瑶学会常务理事、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县长)

 [①]见《瑶族通史》奉恒高主编,民族出版社,(序三)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