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交流
瑶族漂洋过海析

       在瑶族民间中广泛流传着先民漂洋过海的故事。对于民间这一传说瑶族史研究工作者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这一传说纯属虚构是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有的认为实有其事是瑶族历史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追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现就手中掌握的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些剖析以明辩是非。


       漂洋过海故事
       “ 漂洋过海是说瑶族先民原住白云深处那里是土肥气温雨多林茂的好地方不愁吃不愁用不为官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遇到灾祸先民们饥寒交迫无以为生只得扶老携幼从深山老林走下平原。可举眼一望碧波浩渺一望无边。大家急得六神无主泪流涟涟。在一个老者的建议下一些年轻力壮网小伙子返回故地砍来相思树做成十只船并请来了蛋家兄弟撑般. 准备漂洋过海远走他乡求生。船离岸向大海驶去遇到了大风大浪过了七天七夜仍未能靠岸整族生命都在垂危之中,老幼急得抱头痛哭。突然族长们想起自己的始祖盘王(盘靓) 于是率领族众向盘王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并许下五旗兵马愿”(又名盘王愿) 。始祖显灵风平浪静。很快全族平安地到达了彼岸。从此瑶族先民就生息繁衍在南方的深山密育之中成为一个跨国民族。


       漂洋过海的实质
       从上述漂洋过海约故事梗概中我们不难看出瑶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历了一次民族生死存亡的灾难。漂洋过海故事就是对形成于这次灾难的回忆。史学界一致认为: 瑶族先民早就属南蛮集团。《诗小雅· 采艺》云: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蛮荆有一部分就是瑶族的先民。他们居住在今河南南部和湖北中西部,并曾建立了以自己族称一致的。 随后被楚所灭少部分同化于楚大部分往南迁徙到了江夏郡。瑶族《千家洞》歌云:“ 黄姓瑶人那里人江夏郡名是败音。江夏郡后改为武昌府瑶族人民珍藏的《评室券谍》云:“ 十二姓瑶人姐妹商量要出家园思住武昌府龙头山好山头居住。瑶族还盘王愿唱的《盘王大歌》中也唱到: “瑶人出世武昌府先民来京山居住落业。京山在今湖北南部靠近长江。很显然瑶族先民早就居住在长江、洞庭湖以北漂洋过海很可能就是反映瑶族先民由于受到灾祸无法在长江以北生存从而横渡长江、洞庭湖往南迁徙的过程。那么为什么把过江漂湖又叫漂洋过海呢? 我们知道: 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山地民族其先民久居深山老林过的是刀耕火种的山地生活离开山地看见如此浩渺的长江与洞庭湖当然以为就是海。何况百里洞庭分在古代确实也如天连水水连天的大海. ‘唐代诗人李白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写道: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将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张说在《和严从事憋泛洞庭》中也写道: “平湖一望水连天秋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可见在古代科学不发达时把湖看成海是毫不奇怪的。漂洋过海是漂长江过洞庭从其登岸处即可证明: 瑶族还盘王愿时唱的《盘王大歌》唱道: “ 日头初照三江口三江水面荡黄金日正中埔沱过海变蛟龙。嫡蛇探尾搅动岭湖南江口来相逢刘三置歌三江口凡人接歌江岸头大船漂荡三江口乱石累累断江流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四面山头放猎狗湖南江口放猎枪红鹤飞来又飞去飞上湖南七里路湖南江口登路碑。说明瑶族先民漂洋过海之后在湖南三江口耕植、渔猎、乐业甚至分路迁徙。考三江口有多种说法吉林、辽宁、江苏、江西、福建、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均有,但这里指的是湖南三江口。《水经注》云:“ 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临湘浦北届大江故日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口矣。《元和郡县图志》也云: “ 巴陵城,对三江口。眠江为西江澄江为中心湘江为南江。可见湖南三江口亦在今岳阳县北洞庭水入江处。瑶族先民在此附近登岸与漂长江过洞庭相吻合。

 

       漂洋过海的年代
       “ 漂洋过海曾是瑶族先民经历的劫难它可能发生于何时i 可以从几方面分析。
       首先,从漂洋过海的原因看。据传漂洋过海的原因其一为阴阳反乱阴阳是古代解释天地万物的两个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世间万物均由阴阳构成或皆分阴阳,《易经疏》云: “ 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望。不可测量之谓神也。阳阴相反相成推而广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至阴为阳下人为上。”  漂洋过海故事所说的阴阳反乱很可能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即荀子在《天论》中所说: “ 星队、木鸣国人昏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一是阴昌贱人为王。阴气盛阳气衰国必亡。亦阴阳颠倒。此两种变化在瑶族还盘王愿唱的《盘王大歌》中均有追述:“寅卯二年夭地动天地翻滚天柱摇天地滚动天柱倒三百好汉扶一条三百好汉扶不住仙人伸手把得牢寅卯二年马生角戊辰二年鸡出牙。京房《易传》云: “ 臣易上政不顺厥妖马生角”o 。寓意阴阳颠倒贱人为王。这种追述正是晋代历史的反映。据《晋书》记载: 从武帝泰始五年( 公元269) 至憨帝三年( 公元315) 计四十六年全国发生大小地震三十六次。武帝泰始三年( 公元267)至怀帝三年( 公元309) 共发生山崩地裂十八起 。在古代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地突然陷落阳变阴就是阴阳反乱。又《晋书》载: 惠贾皇后在武帝死后掌权十一年专制天下威服内外结党营私诬害太子诛杀杨骏、汝南王亮、太保卫灌、楚王玮等恶迹彰著。古人认为男为阳女为阴贱人为王国必亡。此即阴阳颠到亦谓阴阳反乱。在自然灾害、内乱连绵的情况下人们无家可归被逼离开故土远走他乡谋求生存也是常有的事。
       其二,马鹿反乱。即指鹿为马意为君弱臣强臣凌于君上是非颠倒擅作威福。这里的马鹿反乱可能是指臣僚专权君王只是傀儡而已。西晋自武帝至憨帝经四帝厉时五十二年。初统治阶级尚有些生机武帝后期开始走向腐化堕落不执朝政。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晋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呆子君愚臣下擅权。暴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不仅使晋朝的统治势力受到动摇而且造成了天下荒乱百姓饿死。西北各族随之进逼中原从而导致了怀帝被俘身亡憨帝自杀的永嘉之乱”  。这可能就是马鹿反乱的实质。通过两次较大的战乱瑶族和中原土著民族一帐被迫南移从而有了漂洋过海之事。《宋史》也说刘石之乱后蛮逐迁陆浑以南,偏满山谷。即可佐证。
       其三,天大旱三年。漂洋过海故事说:“寅卯二年天大早七岁官仓无粮深塘无鱼椎木出火烟瑶人吃尽万物无得投靠。十二姓瑶人姐妹商量要出家园。又说: “ 一年天日出火大旱树木焦枯河里无鱼人无粮吃虫无叶啃瑶人退下高山出去行游。《盘王大歌》中也唱道:“寅卯二年天大旱深山竹木全焦枯到处官仓无粒米小冲大河无水流深潭水干无鱼游。枯木自身烧出火水底天台冒火烟海中无水龙洗澡旱得龙王飞上天。这是瑶族先民对漂洋过海前情景的回忆。这也正是西晋历史的写照。据《晋书》记载: 武帝泰始七年、八年五月六旱九年从正月至六月旱十年四月旱。减宁二年五月旱。太康元年冬至第二年春早三年四月旱五年六月旱六年三月旱六月武睦旱七月夏郡国十三旱八年四月冀州旱九年夏郡国三十三旱十年二月旱。太熙元年二月旱。惠帝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早疾疫、关中饥米斗万钱。九月郡国五旱。永宁元年自夏及秋青、徐等四州旱十月郡国十二旱。怀帝永嘉三年五月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四年冬至五年春又大旱。由于天大旱饥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平民百姓更是扶老携幼举族南迁。当然瑶族先民也在其中。可见漂江过湖可能确有其事。
       其次,从瑶族先民举族而迁看,漂洋过海故事说: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时做了十二只船瑶族十二姓每姓乘一只船共同漂洋过海。瑶族人民珍藏的《评室券谍》云: “ 十二姓瑶民子孙漂洋过海一千里路程过了七天七夜船路不通水路不通。十二姓瑶民子孙无奈何言语记着当初开天立地,盘古瑶王前有杀死〔高王〕后〔必〕有救生”  。可见瑶族先民漂洋过海是举族而徙的。这种举族南迁的情形正是西晋中原民族南迁的特点。《晋书》载: “京师大乱() 邀亲率克数百家避地淮、泅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如: 瘦衮等都是举族南徙的。这些亦可佐证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发生在晋代。
       再次,从莫傜、名称的出现及其居住地城来看。瑶族先民漂洋过海以前属荆雍州蛮居住在陆浑以南的山岭之间。漂洋过海以后荆雍州蛮的称谓几乎消失了而代之以湘州蛮。《南齐书·蛮传》云: “齐武帝永明三年( 48 5 ) 湘州蛮陈双李答寇掠郡县。据伍新福同志考证湘州蛮就是今瑶族的先民。当时的湘州包括今长沙、常德、衡阳、郴州、零陵、邵阳等地市及广东、广西的一部分。这正是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后南迁的两条主要线路。与今天瑶族居住区域相吻合。毫无疑问湘州蛮亦是漂洋过海后的瑶族先民。
       随着地名的变更以地域名称为族名的湘州蛮又逐渐消失了,到南北朝时则出现了的族名称谓。《梁书· 张缅传》云: “ 零陵、衡阳等郡有莫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 是今瑶族最早为称渭与湘州蛮一脉相承。不仅零陵、衡阳等郡有巴陵、长沙等郡亦有。《隋书· 地叹志》云: “ 长沙郡又杂夷蜒,名曰莫。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先故以为名。 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基本与湘州蛮居住的地域相同。直至唐代仍在洞庭湖周围过看狩猎生活。唐杜甫在其《岁宴行》诗中写道: “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署冻射雁鸣桑弓。”  也就是唐代洞庭湖周围的又被称为唐人李吉甫在其《元和郡县图志》中写道: 潭州春秋时为黔中地楚之南境。一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役也。”  由此可知: 的称谓出况在洞庭湖周围是与瑶族先民漂洞庭过长江有密切关系的。宋代巴陵一带还有瑶族居住。宋人宋子严在其《岳阳甲志》中写道: 岳阳有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肴雷洞有石门之洞居之。自耕自食,自织而衣。事实说明: 晋以后的湘州蛮、莫都是漂湖过江后瑶族先民的称谓。这也可佐证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发生在晋代。
       再次,从《盘王大歌》所载历史事件来看。瑶族《盘王大歌》是漂洋过海后还盘王愿妙所唱的歌她是瑶族诗歌的总汇集,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些史实就是发生在晋代。如《劝世歌》: “ 石崇富贵真富贵打根银树做屋梁白银来拿打饭碗千两白银打饭锅。白银打花镶凳头银桶担水金扁担银篮洗菜挂金钩。银子枕头金子床石崇富贵天下扬。记述了石崇的豪富。但这种豪富是短暂的、不幸的可悲的。当初富贵真富贵三斗黄金还说穷,三斗黄金花光了富贵也变贫薄龙。老子死了路边埋,有钱无处买寿长。《盘王大歌》就是以石崇为例来劝世人不要嫌贫爱。富可以变成穷,穷也可以变成富。
       石崇,字季伦西平( 今河南西平人,初为修武令累迁至侍中。永熙元年( 290) 出为荆州刺史。《晋书.石崇传》云: “ ( ) 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费。 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纹绣玛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危膳穷水陆之珍。石崇不仅富贵而且荒淫腐化: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石崇厕常有十余埠侍列皆丽服薄饰置甲煎粉,沈鱼汁之属无不必备。石崇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却买不到长寿。终被他人所杀。瑶族没有文字能把此例记录下来编成歌并以此劝人说明瑶族先民对石崇是比较熟悉。这也可证明漂洋过海极有可能发生在晋代。


       漂洋过海的作用
       漂洋过海是瑶族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她不仅在瑶族人民的心中打下了永远不能磨灭的烙印而且在瑶族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瑶族的历史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重申了瑶族始祖盘王(盘护)的历史地位。盘瓢是瑶族的始祖不仅瑶族人民公认瑶族史研究工作者也一致同意。然而在瑶族人民的心中盘王不仅是始祖而且是救世主。是他在漂洋过海的过程中拯救了整个民族再次表现了他在瑶族中的核心作用。因此漂洋过海成了维系瑶族内部团结的纽带再次重申凡评皇赐姓的十二姓瑶族子孙均系盘王的后代。
       确定了瑶族新的文化与习俗。一民族的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丰富起来的。盘靓部落时已形成了瑶族的初期文化与习俗漂洋过海则使这种文化充实了新的内容更加完善和系统。
       形成了瑶族统一的祭祀活动一一还盘王愿或曰盘王节。瑶族先民在漂洋过海中由于遇到大风大浪很有灭族之灾。在这危急关头他们祈求盘王保佑。许下大愿终使大家平安抵达彼岸。上岸后,瑶族先民为报盘王救命之恩聚族还盘王愿。从此这一天也成了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名曰盘王节。这天正是农历十月十六日。另一方面从这天起瑶族人民也有了自己始祖的偶像每逢过山迁徙都要带着祖先偶像以保平安。与此同时每落居一处。必建具有瑶族建筑特征的盘王庙( 盘古庙) 还盘王愿一般在庙里进行其祭祀活动有大祭和小祭之分大祭每隔三四年或十数年一次以宗族或联寨进行。祭期三至五天有的七天七夜。祭祀要举行隆重仪式敲击长鼓( 黄泥鼓) 唱《盘王大歌》颂赞祖先功德欢庆五谷丰收同时还要杀鸡、宰猪做撇把等宴请亲朋。活动非常热闹观者如山费钞亘巨。小祭以一家一户进行两三年一次。以后有的地方又把这种活动演变成度戒点七星方。即凡满十二岁的瑶族男孩都要单独或集体举行成年人仪式安法名。只有通过这一仪式才能取得盘王子孙的资格才能婚配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再次肯定盘王在瑶族中的历史地位。
       使瑶族文化更加丰富。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盘瓠神话产生了瑶族的长鼓舞漂洋过海则产生了伞舞起地行香舞穿团舞招五谷招兵赶马等舞蹈、丰富了瑶族的舞蹈内容。尤其是漂洋过海后要还盘王愿” ,还愿时要唱《盘王大歌》歌唱始祖盘王功德以及有关的创世英雄人类起源万物形成和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从而形成了瑶族人民的第一部史诗。
       形成了新的民族习俗。瑶族先民漂洋过海是按姓氏乘船的由于十二只船靠岸的先后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先上岸者以泥筑墙砌灶最先上岸者灶上挖两孔次上岸者则只挖一孔最后上岸者怕来不及急中生智就用三个长石立而为灶。因此,时至今日在瑶族中仍使用三种灶( 只是三个长石用铁架代之) 。又因上岸先后不同,“还盘王愿的祭品亦各异先上岸者用碓舂糍粑作为祭品而后上岸者则用糍粑叶包糯米粉名曰金线围腰或用大碗蒸糯米做供品祭祀盘王。故今之瑶族逢年过节不是做糍粑就是叶子。又因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后还盘王愿一时没有猪作祭品就用套索上山装野猪套了野猪就还愿。所以时至今日还盘王愿有的地方还要将猪赶进笼子去再放出来宰杀。猎户更是保持着用套索猎取野物的习俗。
       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称谓。瑶族漂洋过海前一般统称盘靓后裔蛮或荆雍州蛮、湘州蛮、莫徭、等。内称十二姓王瑶子孙。漂洋过海后分途迁徙由于到达某地的先后不同先到达者以插标为记占有了山场他们就自称为本土瑶或土瑶后到者未能占有山场或仅占有土地膺薄的山头他们要么向先到者租佃土地要么在一处山上耕种几年又徙他处,经常过山,故称过山瑶。本土瑶中一部分后来被政府招抚向化故又名平地瑶或民瑶。
       四、形成了瑶族中的亚姓。瑶族先民本无姓由于瑶族始祖盘靓为国立功评室赐三公主与之为婚后生六男六女评室就赐其十二姓即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雷、唐(有些地方的十二姓略有不同) 。漂洋过海离开故园时,按十二姓每姓分得金香炉和银香炉各一个。漂洋过海后同姓中又以香炉为心聚众而徙这样同姓中就出现了大姓与小姓,分得金香炉的一移为大姓分得银香炉的一移为小姓如大盘、小盘大赵和小赵等等。
       五、新的婚俗的形成: 盘瓠神话时巳形成了瑶族初期的婚俗即族内婚瑶女不嫁汉家、同姓不婚。漂洋过海后由于同姓分大小从而就出现了同姓可婚的婚俗。不过这种同姓可婚也只限于大姓与小姓之间因为在大姓或小姓各自的内部仍然不能婚配。

 

       作者简介:李本高  19418月生,湖南江华人,瑶族。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现任湖南民委古籍办主任,中国瑶学会副会长,湖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主要贡献:主要研究瑶族历史与文化,被公认为湖南研究瑶族最有成就的本民族专家。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1 9 8 8 年第3 期。

       本文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ZYA198803011.htm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