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瑶族民间中,广泛流传着先民“漂洋过海” 的故事。对于民间这一传说,瑶族史研究工作者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这一传说纯属虚构,是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有的认为实有其事,是瑶族历史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追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现就手中掌握的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些剖析,以明辩是非。
漂洋过海故事
“ 漂洋过海” 是说瑶族先民原住白云深处,那里是土肥气温,雨多林茂的好地方,不愁吃,不愁用,不为官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遇到灾祸,先民们饥寒交迫,无以为生,只得扶老携幼从深山老林走下平原。可举眼一望,碧波浩渺,一望无边。大家急得六神无主,泪流涟涟。在一个老者的建议下,一些年轻力壮网小伙子返回故地砍来相思树,做成十只船,并请来了蛋家兄弟撑般. 准备漂洋过海,远走他乡求生。船离岸向大海驶去,遇到了大风大浪,过了七天七夜,仍未能靠岸,整族生命都在垂危之中,老幼急得抱头痛哭。突然,族长们想起自己的始祖盘王(盘靓) ,于是率领族众向盘王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并许下“ 五旗兵马愿”(又名盘王愿) 。始祖显灵,风平浪静。很快全族平安地到达了彼岸。从此,瑶族先民就生息繁衍在南方的深山密育之中,成为一个跨国民族。
漂洋过海的实质
从上述“ 漂洋过海” 约故事梗概中,我们不难看出瑶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历了一次民族生死存亡的灾难。漂洋过海故事就是对形成于这次灾难的回忆。史学界一致认为: 瑶族先民早就属南蛮集团。《诗小雅· 采艺》云: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蛮荆,有一部分就是瑶族的先民。他们居住在今河南南部和湖北中西部,并曾建立了以自己族称一致的“ 熟” 。 随后被楚所灭,少部分同化于楚,大部分往南迁徙到了江夏郡。瑶族《千家洞》歌云:“ 黄姓瑶人那里人,江夏郡名是败音。” 江夏郡后改为武昌府,瑶族人民珍藏的《评室券谍》云:“ 十二姓瑶人姐妹商量,要出家园,思住武昌府龙头山,好山头居住。” 瑶族‘还盘王愿” 唱的《盘王大歌》中也唱到: “瑶人出世武昌府” ,“ 先民来京山居住落业。” 京山,在今湖北南部靠近长江。很显然,瑶族先民早就居住在长江、洞庭湖以北,漂洋过海很可能就是反映瑶族先民由于受到灾祸,无法在长江以北生存,从而横渡长江、洞庭湖往南迁徙的过程。那么,为什么把过江漂湖又叫漂洋过海呢? 我们知道: 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山地民族,其先民久居深山老林,过的是刀耕火种的山地生活,离开山地看见如此浩渺的长江与洞庭湖,当然以为就是海。何况百里洞庭分在古代确实也如天连水,水连天的大海. ‘唐代诗人李白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写道: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将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张说在《和严从事憋泛洞庭》中也写道: “平湖一望水连天,秋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可见,在古代科学不发达时,把湖看成海,是毫不奇怪的。漂洋过海是漂长江过洞庭,从其登岸处即可证明: 瑶族“还盘王愿” 时唱的《盘王大歌》唱道: “ 日头初照三江口,三江水面荡黄金” 。“ 日正中,埔沱过海变蛟龙。嫡蛇探尾搅动岭,湖南江口来相逢” 。“ 刘三置歌三江口,凡人接歌江岸头” 。“大船漂荡三江口,乱石累累断江流” 。“ 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 。“ 四面山头放猎狗,湖南江口放猎枪” 。“ 红鹤飞来又飞去,飞上湖南七里路,湖南江口登路碑” 。说明瑶族先民漂洋过海之后,在湖南三江口耕植、渔猎、乐业,甚至分路迁徙。考三江口有多种说法,吉林、辽宁、江苏、江西、福建、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均有,但这里指的是湖南三江口。《水经注》云:“ 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临湘浦,北届大江,故日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口矣。” 《元和郡县图志》也云: “ 巴陵城,对三江口。眠江为西江,澄江为中心,湘江为南江。” 可见,湖南三江口,亦在今岳阳县北,洞庭水入江处。瑶族先民在此附近登岸,与漂长江过洞庭相吻合。
漂洋过海的年代
“ 漂洋过海” 曾是瑶族先民经历的劫难,它可能发生于何时i 可以从几方面分析。
首先,从漂洋过海的原因看。据传漂洋过海的原因,其一为“ 阴阳反乱” 。“阴阳是古代解释天地万物的两个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世间万物均由阴阳构成,或皆分阴阳,《易经,疏》云: “ 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望。不可测量之谓神也。” 阳阴相反相成,推而广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至阴为阳,下人为上。” 漂洋过海故事所说的阴阳反乱,很可能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即荀子在《天论》中所说: “ 星队、木鸣,国人昏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 一是阴昌,贱人为王” 。阴气盛,阳气衰,国必亡。亦阴阳颠倒。此两种变化,在瑶族“ 还盘王愿” 唱的《盘王大歌》中均有追述:“寅卯二年夭地动,天地翻滚天柱摇,天地滚动天柱倒,三百好汉扶一条,三百好汉扶不住,仙人伸手把得牢” 。“寅卯二年马生角,戊辰二年鸡出牙” 。京房《易传》云: “ 臣易上,政不顺,厥妖马生角”o 。寓意阴阳颠倒,贱人为王。这种追述正是晋代历史的反映。据《晋书》记载: 从武帝泰始五年( 公元269年) 起,至憨帝三年( 公元315年) 止,计四十六年,全国发生大小地震三十六次。武帝泰始三年( 公元267年)起,至怀帝三年( 公元309年) 止,共发生山崩地裂十八起 。在古代,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地突然陷落,阳变阴,就是阴阳反乱。又《晋书》载: 惠贾皇后在武帝死后掌权十一年,专制天下,威服内外,结党营私,诬害太子,诛杀杨骏、汝南王亮、太保卫灌、楚王玮等,恶迹彰著。古人认为男为阳,女为阴,贱人为王,国必亡。此即阴阳颠到,亦谓阴阳反乱。在自然灾害、内乱连绵的情况下,人们无家可归,被逼离开故土远走他乡谋求生存也是常有的事。
其二,“ 马鹿反乱” 。即“指鹿为马” ,意为君弱臣强,臣凌于君上,是非颠倒,擅作威福。这里的马鹿反乱,可能是指臣僚专权,君王只是傀儡而已。西晋自武帝至憨帝,经四帝,厉时五十二年。初统治阶级尚有些生机,武帝后期开始走向腐化堕落,不执朝政。“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 晋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呆子,君愚臣下擅权。暴发了历史上有名的“ 八王之乱” 。“ 八王之乱” 不仅使晋朝的统治势力受到动摇,而且造成了“天下荒乱,百姓饿死” 。西北各族随之进逼中原,从而导致了怀帝被俘身亡,憨帝自杀的“ 永嘉之乱” 。这可能就是马鹿反乱的实质。通过两次较大的战乱,瑶族和中原土著民族一帐被迫南移,从而有了漂洋过海之事。《宋史》也说刘石之乱后蛮逐迁陆浑以南,偏满山谷。即可佐证。
其三,天大旱三年。漂洋过海故事说:“寅卯二年,天大早七岁,官仓无粮,深塘无鱼,椎木出火烟,瑶人吃尽万物,无得投靠。十二姓瑶人姐妹商量要出家园。” 又说: “ 一年,天日出火,大旱,树木焦枯,河里无鱼,人无粮吃,虫无叶啃,瑶人退下高山,出去行游。” 《盘王大歌》中也唱道:“寅卯二年天大旱,深山竹木全焦枯,到处官仓无粒米, 小冲大河无水流,深潭水干无鱼游。枯木自身烧出火,水底天台冒火烟, 海中无水龙洗澡,旱得龙王飞上天。” 这是瑶族先民对漂洋过海前情景的回忆。这也正是西晋历史的写照。据《晋书》记载: 武帝泰始七年、八年五月六旱,九年从正月至六月旱,十年四月旱。减宁二年五月旱。太康元年冬至第二年春早,三年四月旱,五年六月旱,六年三月旱,六月武睦旱,七月夏郡国十三旱,八年四月冀州旱,九年夏郡国三十三旱,十年二月旱。太熙元年二月旱。惠帝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早,疾疫、关中饥,米斗万钱。九月郡国五旱。永宁元年自夏及秋,青、徐等四州旱,十月郡国十二旱。怀帝永嘉三年五月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四年冬至五年春又大旱。由于天大旱,“ 饥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平民百姓更是扶老携幼,举族南迁。当然瑶族先民也在其中。可见漂江过湖可能确有其事。
其次,从瑶族先民举族而迁看,“漂洋过海” 故事说: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时做了十二只船,瑶族十二姓每姓乘一只船,共同漂洋过海。瑶族人民珍藏的《评室券谍》云: “ 十二姓瑶民子孙漂洋过海,一千里路程,过了七天七夜,船路不通,水路不通。十二姓瑶民子孙无奈何,言语记着当初开天立地,盘古瑶王,前有杀死〔高王〕,后〔必〕有救生” 。可见,瑶族先民漂洋过海是举族而徙的。这种举族南迁的情形,正是西晋中原民族南迁的特点。《晋书》载: “京师大乱,(祖) 邀亲率克数百家避地淮、泅,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 又如: 瘦衮等都是举族南徙的。这些亦可佐证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发生在晋代。
再次,从莫傜、傜名称的出现及其居住地城来看。瑶族先民漂洋过海以前属荆雍州蛮,居住在陆浑以南的山岭之间。漂洋过海以后荆雍州蛮的称谓几乎消失了,而代之以湘州蛮。《南齐书·蛮传》云: “齐武帝永明三年( 48 5 年) 湘州蛮陈双,李答寇掠郡县。据伍新福同志考证,湘州蛮就是今瑶族的先民。当时的湘州包括今长沙、常德、衡阳、郴州、零陵、邵阳等地市及广东、广西的一部分。这正是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后南迁的两条主要线路。与今天瑶族居住区域相吻合。毫无疑问,湘州蛮亦是漂洋过海后的瑶族先民。
随着地名的变更,以地域名称为族名的湘州蛮又逐渐消失了,到南北朝时则出现了“ 莫傜” 的族名称谓。《梁书· 张缅传》云: “ 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傜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 莫傜” 是今瑶族最早为称渭,与湘州蛮一脉相承。不仅零陵、衡阳等郡有,巴陵、长沙等郡亦有。《隋书· 地叹志》云: “ 长沙郡又杂夷蜒,名曰莫傜。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先傜役,故以为名。 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 基本与湘州蛮居住的地域相同。“莫傜” 直至唐代仍在洞庭湖周围过看狩猎生活。唐杜甫在其《岁宴行》诗中写道: “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署冻,莫傜射雁鸣桑弓。” 也就是唐代,洞庭湖周围的“ 莫傜” 又被称为“傜” ,唐人李吉甫在其《元和郡县图志》中写道: 潭州“春秋时为黔中地,楚之南境。一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由此可知: 徭的称谓出况在洞庭湖周围,是与瑶族先民漂洞庭过长江有密切关系的。宋代,巴陵一带还有瑶族居住。宋人宋子严在其《岳阳甲志》中写道: 岳阳有“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肴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自食,自织而衣。” 事实说明: 晋以后的湘州蛮、莫徭、徭都是漂湖过江后瑶族先民的称谓。这也可佐证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发生在晋代。
再次,从《盘王大歌》所载历史事件来看。瑶族《盘王大歌》是漂洋过海后“还盘王愿妙所唱的歌,她是瑶族诗歌的总汇集,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些史实就是发生在晋代。如《劝世歌》: “ 石崇富贵真富贵,打根银树做屋梁,白银来拿打饭碗,千两白银打饭锅。白银打花镶凳头,银桶担水金扁担,银篮洗菜挂金钩。银子枕头金子床,石崇富贵天下扬。” 记述了石崇的豪富。但这种豪富是短暂的、不幸的可悲的。“ 当初富贵真富贵,三斗黄金还说穷,三斗黄金花光了,富贵也变贫薄龙。老子死了路边埋,有钱无处买寿长。” 《盘王大歌》就是以石崇为例来劝世人,不要嫌贫爱。富可以变成穷,穷也可以变成富。
石崇,字季伦,西平( 今河南西平人,初为修武令,累迁至侍中。永熙元年( 290年) ,出为荆州刺史。《晋书.石崇传》云: “ ( 石) 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费。 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纹绣,玛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危膳穷水陆之珍” 。石崇不仅富贵,而且荒淫腐化: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石崇厕,常有十余埠侍列,皆丽服薄饰,置甲煎粉,沈鱼汁之属,无不必备。” 石崇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却买不到长寿。终被他人所杀。瑶族没有文字能把此例记录下来编成歌,并以此劝人,说明瑶族先民对石崇是比较熟悉。这也可证明漂洋过海极有可能发生在晋代。
漂洋过海的作用
漂洋过海是瑶族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她不仅在瑶族人民的心中打下了永远不能磨灭的烙印,而且在瑶族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瑶族的历史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重申了瑶族始祖盘王(盘护)的历史地位。盘瓢是瑶族的始祖,不仅瑶族人民公认,瑶族史研究工作者也一致同意。然而在瑶族人民的心中,盘王不仅是始祖,而且是救世主。是他在漂洋过海的过程中拯救了整个民族,再次表现了他在瑶族中的核心作用。因此,漂洋过海成了维系瑶族内部团结的纽带,再次重申凡评皇赐姓的十二姓瑶族子孙均系盘王的后代。
二、确定了瑶族新的文化与习俗。一民族的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丰富起来的。盘靓部落时已形成了瑶族的初期文化与习俗,漂洋过海则使这种文化充实了新的内容,更加完善和系统。
形成了瑶族统一的祭祀活动一一还盘王愿,或曰盘王节。瑶族先民在漂洋过海中,由于遇到大风大浪,很有灭族之灾。在这危急关头,他们祈求盘王保佑。许下大愿,终使大家平安抵达彼岸。上岸后,瑶族先民为报盘王救命之恩,聚族“还盘王愿” 。从此,这一天也成了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名曰盘王节。这天正是农历十月十六日。另一方面,从这天起,瑶族人民也有了自己始祖的偶像,每逢过山迁徙,都要带着祖先偶像以保平安。与此同时,每落居一处。必建具有瑶族建筑特征的盘王庙( 盘古庙) 。“还盘王愿” 一般在庙里进行其祭祀活动,有大祭和小祭之分,大祭每隔三四年或十数年一次,以宗族或联寨进行。祭期三至五天,有的七天七夜。祭祀要举行隆重仪式,敲击长鼓( 黄泥鼓) ,唱《盘王大歌》,颂赞祖先功德,欢庆五谷丰收,同时还要杀鸡、宰猪,做撇把等,宴请亲朋。活动非常热闹,观者如山,费钞亘巨。小祭以一家一户进行,两三年一次。以后有的地方又把这种活动演变成“ 度戒” 或“ 点七星方” 。即凡满十二岁的瑶族男孩,都要单独或集体举行成年人仪式,安法名。只有通过这一仪式才能取得盘王子孙的资格,才能婚配,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再次肯定盘王在瑶族中的历史地位。
使瑶族文化更加丰富。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盘瓠神话产生了瑶族的长鼓舞,漂洋过海则产生了“ 伞舞” 、“ 起地行香舞” 、“ 穿团舞” 、“ 招五谷” 、“ 招兵” 、“ 赶马” 等舞蹈、丰富了瑶族的舞蹈内容。尤其是漂洋过海后要“ 还盘王愿” ,还愿时要唱《盘王大歌》,歌唱始祖盘王功德,以及有关的创世英雄,人类起源,万物形成和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从而形成了瑶族人民的第一部史诗。
形成了新的民族习俗。瑶族先民漂洋过海是按姓氏乘船的,由于十二只船靠岸的先后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先上岸者以泥筑墙砌灶,最先上岸者灶上挖两孔,次上岸者则只挖一孔,最后上岸者,怕来不及,急中生智,就用三个长石立而为灶。因此,时至今日,在瑶族中仍使用三种灶( 只是三个长石用铁架代之) 。又因上岸先后不同,“还盘王愿” 的祭品亦各异,先上岸者,用碓舂糍粑作为祭品,而后上岸者,则用糍粑叶包糯米粉名曰“ 金线围腰” ,或用大碗蒸糯米做供品祭祀盘王。故今之瑶族逢年过节不是做糍粑就是叶子粑粑。又因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后“还盘王愿” 一时没有猪作祭品,就用套索上山装野猪,套了野猪就还愿。所以时至今日,“ 还盘王愿” 时,有的地方还要将猪赶进笼子去,再放出来宰杀。猎户更是保持着用套索猎取野物的习俗。
三、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称谓。瑶族漂洋过海前,一般统称盘靓后裔,蛮或荆雍州蛮、湘州蛮、莫徭、徭等。内称十二姓王瑶子孙。漂洋过海后,分途迁徙,由于到达某地的先后不同,先到达者,以插标为记占有了山场,他们就自称为本土瑶或土瑶,后到者,未能占有山场,或仅占有土地膺薄的山头,他们要么向先到者租佃土地,要么在一处山上耕种几年又徙他处,经常过山,故称过山瑶。本土瑶中一部分后来被政府“招抚” 或“ 向化”,故又名平地瑶或民瑶。
四、形成了瑶族中的亚姓。瑶族先民本无姓,由于瑶族始祖盘靓为国立功,评室赐三公主与之为婚,后生六男六女,评室就赐其十二姓,即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雷、唐(有些地方的十二姓略有不同) 。漂洋过海离开故园时,按十二姓,每姓分得金香炉和银香炉各一个。漂洋过海后,同姓中又以香炉为心聚众而徙,这样同姓中就出现了大姓与小姓,分得金香炉的一移为大姓,分得银香炉的一移为小姓,如大盘、小盘,大赵和小赵等等。
五、新的婚俗的形成: 盘瓠神话时巳形成了瑶族初期的婚俗,即族内婚,瑶女不嫁汉家、同姓不婚。漂洋过海后,由于同姓分大小,从而就出现了同姓可婚的婚俗。不过这种同姓可婚也只限于大姓与小姓之间,因为在大姓或小姓各自的内部仍然不能婚配。
作者简介:李本高 1941年8月生,湖南江华人,瑶族。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现任湖南民委古籍办主任,中国瑶学会副会长,湖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主要贡献:主要研究瑶族历史与文化,被公认为湖南研究瑶族最有成就的本民族专家。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1 9 8 8 年第3 期。
本文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ZYA198803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