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人类学研究宗教旨在探究人类文化,而在宗教文化系统中,宗教行为即仪式极为重要。度戒作为瑶族重要宗教文化又超越其宗教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厚重的民族文化使命,借助这一制度性仪式给即将走上社会的男子灌输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生活礼仪和文化教育,富有象征意义和内涵的度戒仪式本质上合理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与社会关系。
【关键词】瑶族 度戒 仪式 过程
【作 者】盘金贵,瑶族,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中寨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6
The ritual process and functions of DUJIE ceremony
---DUJIE ceremony of Landian yao people in Mendong town with the view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bstract]The them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to explore the human-beings’s culture while the religious deeds,namely DUJI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Religious Culture System. As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 Yao people, DUJIE means far beyong its religious connoation. To some extent we can say that it bears the deep ethnic culture mission. With the help of this institutional ceremony, DUJIE infuses traditional moral,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life etiquette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to those young men who are going to step into the society. DUJIE ceremony with symbolic meanings and connotation ajusts relations between humanbeings and humanbeings, hunmanbeings,society and peoples, which is good for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and society.
[keywords]Yao people DUJIE ceremony process
蓝靛瑶举行度戒仪式,又称“过法”(斋腮),是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接受道德伦理考验的主要传统礼法,是瑶族社会内部宗教信仰行为和进行世俗道德教育与规范的主要方式。其先民迫于历史制度、自然因素和现实需要,因相同的命运追求于不同时代、不同批次从不同的地方频繁迁徙,从而造成空间上的分割和不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乃至形成宗教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因此,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瑶族举行度戒仪式不完全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接触与变迁,度戒仪式斋程有所省略、简化,但是度戒仪式的内容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其社会功能及意义仍然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把握度戒仪式内涵对于理解瑶族信仰体系、文化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支系乃至同一支系的亚群体存在宗教仪式过程的差异性,尊重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应是其他兄弟民族尤其是本民族成员可以理解并持有的一种包容关怀态度,这对于文化人类学者研究原始宗教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在历史上,蓝靛瑶度戒仪式分为度师、度道,道即文,师即武。一般说,独儿子的既要度道也要度师;两个及以上男孩的多数度道,少数度师。现代瑶族家庭举行度戒仪式其男子必须既度师又度道,以表示文武兼备。这就反映了瑶族社会不仅重文,而且更为重武。
一、 度戒仪式过程
瑶族男性度戒年龄一般在十岁至十八岁之间。十岁起按其生辰八字查阅《杂量书》或《大同书》、《六十甲子书》选择吉日利时举行度戒,而且吉日不能与主人和受戒者的命相相克。如果超过十八岁,就很难找到吉日利时,一般须在20至60岁之间另寻他日补办,否则归世之后难以列入祖先神位敬献。“不度戒被瞧不起,算不了成年人,不能参加选举村老等重要社会活动,更不能担任村老、社头,甚至在青年男女对歌中也遇到障碍。”①
在度戒仪式举行过程中,弟子必须严格遵守瑶族传统道德规范以及一系列禁忌,一旦破坏“规矩”就难以灵验。忌骂人、打人、说脏话、私念、说挑逗性的话、杀牲灵,不能抬头望天,不能朝东边和西边方向大小便,即便是外出大小便也要打伞或者带着斗笠,若是已婚则不允许与妻同房,甚至家人在此期间也不能行房事,对于弟子来说要求最为严格的算是不能吃油性食物,其间只能吃白饭加素菜或红糖,一般都是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闭门修炼”,需要弟子跳斋舞时专门由引教二师吩咐。
度戒按照花费及仪式过程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大度和小度,根据家庭经济条来选择过大度还是小度,大度意味着大办,形式上稍微复杂,仪式内容增加“红楼”,主人家要准备几头猪、几十只鸡作为祭品,还要准备大量的酒菜招待乡亲们,因此花费较大,时间长约三天三夜;小度即小办,花费相对少些,没有“红楼”过程,程序也少得多,时间约一天一夜。
猛硐蓝靛瑶地区度戒仪式过程持续时间长,整个斋程繁杂冗长却不可逾越,度戒期间更是不得偷工减料、敷衍了事,每个仪程环节必须认真对待。
在度戒议程中,仅“师戒”就有“入斋、绕天庭、安师、安楼、动鼓、功曹、贺楼、召兵、白道桥、镶花、召龙、请圣、启师、受戒、安坛、倒步、搭地桥、转花、倒灯、斋度、倒楼”21个大层次,其中每个大层次有包含若干个小层次,如“动鼓”这一大层次就有“入睡、上香、动鼓、追亡、镇帅”5个小环节;道戒也一样,整个过程就有“符吏、安香火、 廚堂、结界、宿启、早朝、午朝、二献请圣戒度、安排斗炳、晚朝、三献安龙” 11个大层次。蓝靛瑶师戒斋程由师公主持,道戒斋程由道公主持,但是在具体的仪式斋程中可以相互借用各位徒弟。度戒斋程中的小层次,师父在大局上把握指导,小斋程可以交付所带来的师徒完成,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师父繁重斋程,二是可以让其徒弟逐渐熟悉斋程以便担当大任。虽然整个仪式繁杂冗长,但每个步骤不得马虎了事,必须严格按照度戒程序完成环节中的每个斋程,“熬更守夜也要认真完成每个步骤”。下面简要介绍蓝靛瑶度戒仪式过程的一些准备工作和部分斋程,通过度戒斋程探析瑶族的宗教行为及生产生活等活动。
1、聘请师父
首先是聘请师公、道公,统称师父(瑶语:才发)。在历史上,担任道公和师公是固定的,实行担任道公师公终身制。“他们是本寨一切宗教事务包括宗教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实际上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制度,后来随着瑶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政教合一的制度受到冲击,寨老制逐渐瓦解,道公和师公的终身制逐渐地被废除,为聘请制所代替。”②在度戒仪式举行之前,谁担任道公和师公必须确定下来,并办好一切聘请手续。度戒弟子父母所聘请的道公和师公一般均为宗族中的人或友好者,且为学识渊博和有教养的老练者,当然不外乎他们精通并且娴熟各种经书,这样便能在今后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目的。度戒之日一旦确定不宜更改,并在度戒举行的前一至六天,由其父亲领着度戒者(戴斗笠)到预先选定的7至9位师父家逐一进行烧香拜师,师父杀鸡祭神告知度戒者一些做人道理和在度戒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起坛
度戒前几时,各位师父在自家杀鸡祭神敬师以求得法力的帮助。根据自己的斋程长短邀请助手,一般均为自己授戒的徒弟。助手应邀之后,分别集中于道公和师公家中,先是分工,各位师父分工明确并自我负责,师公道公可以相互借用四师、五师、六师来完成斋程小层次。饭后,根据分工及其所任职务(道公、师公、二道、二师、四师、五师、六师、七师,统称师父)敲锣打鼓手持铜铃前往度戒男子家主持度戒仪式,起坛就算开始了。按照瑶族传统风俗,有条件的家庭便会邀来两位男女歌手,拦门唱歌欢迎。
3、动鼓
午夜时分,道公和师公进入度坛,开始动鼓。主要师父包括道公、师公、二道、二师在坛前铺席佯装 “入夜睡”片刻直到鸡鸟啼鸣(旁人装鸡啼、小鸡叽叽喳喳)后相互提醒,卷席起床准备起斋。随着鞭炮响起,二道带着师徒开始念经敲锣敲钗打鼓出门外绕天庭按顺时针转三圈,每绕一圈师徒都会半蹲敬拜天庭。开始念经喃神时启动的第一响锣鼓声,称为“动鼓”,宣告度戒正式开始,此时,歌手也按照度戒议程起歌。动鼓的先后顺序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师家先动,道家后动。这反映了道家及其道教文化在瑶族度戒仪式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并结合了瑶族原始宗教有了新的文化特质。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反映了瑶族不仅重文,而且更为重武;另一方面反映了父系氏族残余的特征,也反映了瑶族不仅重女而且更为重男。
4、镇帅
动鼓、敲锣打钗意味着同时进行镇帅,即请五位“师父”:赵师、邓师、马师、関师、五雷降服斋坛,赵师镇东方、邓师镇南方、马师镇西方、関师镇北方、五雷镇中央。这一系列活动昭示着春天到来,春雷打响,万物复苏破土而出,提醒人们要赶着春天清晨步伐按照自然规律种植庄稼等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同时反映了瑶族群众的日常生产规律与和生活节奏,已经初步利用天文、水文等自然规律进行劳作,要求人们勤起床,起早贪黑山耕作开发生产。
5、起斋
经过了动鼓、镇帅之后,诸位师公、道公在坛前动鼓起斋,同时还要请众神灵来护坛和临坛作证。蓝靛瑶师公应用意念敬请三元、玉皇、雷王、盘古大王、盘皇圣帝、四帅、张天师、龙王、土地、令公、山神、老祖宗等;道公则请三清、玉皇大帝、帝母、本境等诸神降临。当他们在意念中确信诸神已经到位之后,便请度戒弟子前来拜见。坛前铺一床草席,度戒弟子叩见诸神之后,坐在草席中央,头上挂着一对铜钱,蒙上棉被,低下头来目视摆在地上盛着“仙水”的一只碗,不许望天,不许晃动。
师、道议程活动要严格分开进行,师公方在坛左边敲鼓念经起舞,道公方则在坛右边打钗念经,按各自的斋坛议程同步进行。如师方的功曹斋程:即让五位功曹从东南西北方向请各位神仙前来斋坛,最近的是土地神,最远的是盘古大帝……;道方是符吏,内容与功曹大致相同……。符吏议程结束后,师公的功曹议程还要继续进行,师公手持由竹子编织而成的化鸟继续念经跳功曹舞,化鸟吃饱后带着经书去阴间请诸神来世间降服。然后师公双手举起盛有功曹饭的簸箕使其过肩跳功曹舞,功曹饭掉在席子上,众人不分男女老少相互争抢。
6、上“五台”
上五台这一过程在整个度戒仪式中十分重要,猛硐瑶族村寨各家举行度戒一般都是自家自办,没有联合举办即合度的情况。所以会有多个村寨多个家庭在同一天举行度戒仪式,而且每个家庭都会争先做五台议程,赶在天亮之前举行上五台仪式,谁家在先意味着度戒更为成功,弟子今后也就更有作为。
按照度戒斋程,由四师负责在家附近的草坪上架设一座约两米高的天台,瑶族称“峨莱”。峨莱是由四根圆木桩架搭,木桩顶端安放一张四方形“八仙桌”供弟子上五台接受考验,桌子四角朝下并牢系在四根圆木桩上,从地面搭建一架木梯通往“八仙桌”,木梯为5阶,象征5把尖刀。寓意弟子要不畏艰险和恐惧必须经过这5把尖刀才能到达五台受戒,成为一个历经考验的青年男子,也才能担负起作为一个成年男子的家庭、社会和道德责任。
行到五台后,师公在五台旁伴着潺潺鼓声诵经做法事,然后二师身着黄色神袍为受戒者穿上红袍,系上红腰带,戴上瑶族的“上元”圣像帽,用一条红色布条一端系在自己腰间上,另一端紧紧系在受戒者腰间,表明受戒者刚刚出世像婴儿一般尚未分娩离开母体,度戒者要按照二师的斋舞步伐以便保证协调一致。二师持着神剑和神咒领着弟子走 “入堂门”,绕着天庭顺时转三圈,然后走向五台,路上二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纸钱发给挡路人,以求得买路放行,可见瑶族在历史上深受统治者的迫害和背井离乡迁徙的不幸岁月。二师又领着度戒者及其他师公在五台下按顺时方向转三圈,然后由师公手拿着树叶神咒上五台四处清扫,以示扫除路上的鬼魂,他口中念念有词驱鬼散魂,从五梯爬上五台,在五台桌上纵跳几下,在保证一切安全可以度戒时下到地面。然后,由二师带领弟子顺着五台梯子爬上八仙桌,之后,二师退下五台站在五台后方木桩半腰的横杆上。
弟子站立在八现桌上,双手指间紧夹着纸片作为猎物羽毛,由“阴宫”戴怪异假面具手持弓箭和猎手们一起绕着 五台东张西望四处寻找猎 物,第一次故作未能射中,回到饭桌添食喝酒装足弹药,又转一圈之后,只是射落羽毛(纸片),第三次才射落猎物,猎物即为弟子抖落的瓦片,猎手们拾起猎物,当场见者有份、相互平分,欢叫祝贺。在行五台过程中,师公念《川光上五台唱》道:
…………………
曲子落了鼓潺潺,川光童子五台山。
早间我是阳人相,如今托化上云山。
我在云头打一望,阴司条路实难艰。
又在云头打一望,众师殿上闹潺潺。
众师殿上高声喊,五台山上转番番。
五台山上番番转,列转云头退番番。
踏上刀山山又利,勤山地面实很难。
踏上山木木又滑,火彭火焰起潺潺。
第一我学刀山法,五张刀口白刃刃。
第二我学勤床法,勤此条条去上山。
勤此条条痛入肚,小吾有口不能言。
第三我学犁头法,犁口红红在其间。
第四我学度灯法,手拎灯盒纳其间。
第五我学五姓法,五名叠叠好云山。
…………………
紧接着二师下五台,其他师徒抬着铺好席被的藤网至五台桌边,众人抬好藤网四角,度戒男子十指扣稳抱着双膝蹲在五台方桌上,师父扶抱弟子逐步后退至五台桌边,然后由弟子小心翼翼地向桌边挪动,当他移到桌子边沿时,不由自主的掉下来,倾翻落入网中,这一环节虽小不过非常重要,弟子必须夹紧手指,不能流鼻血,如果十指松开或者鼻孔流血则意味着度戒失败,就要重新另择吉日补度,因此师父不仅要执教到位,弟子也要有不畏考验坚忍不拔的毅力。此时,收拢棉被严严实实盖起来,护网众人各得5毛钱。在锣鼓声中,道公手持大刀,围绕棉网四周舞刀护徒。受戒弟子父母现场看验受戒是否成功,同时也是核验师父的法事是否严格、真实有效,师公掀开棉被,度戒男子不偏不倚坐着,十指依然稳扣,说明度戒仪式成功。这个时候阴宫身着破烂、头戴滑稽面具、手持弓箭、身挎剑鞘扮演神灵鬼怪入场,发出怪异的声音,不时挑逗周围师父及观众,阴宫的显现说明弟子上五台受戒成功,神灵也前来祝贺。
狩猎在瑶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补充,游耕和狩猎等真实生活写照在宗教仪式里又重新得到展演。打猎、射箭等一系列宗教活动深动反映瑶族在历史上被迫顺山迁徙,吃了一山又一山,以游耕打猎为生的艰辛史实片断,也反映了瑶族人民不畏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被迫顺山迁徙岭南山区,共同开发荒山野岭,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取得安家立业之地。
7 、取法名
二师确定双手指夹紧之后,在弟子五指、膝盖、头上分别盖上师公大方印,这样受戒人就可以松开手指了。二师抬着糯饭喂弟子后,起来坐在板凳上,听从师父执牒训导戒律启用法名。经过度戒后,一是取得“戒名”或者“法名”这一“合法资格”后,将被列入祖宗名簿之后才可以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一生才能用权威法名祈求神灵在天保佑平安,方能可以进行各种宗教活动,成为盘皇子孙,谢世后儿孙才能以其法名超度亡灵升天转为灵名,成为祖先神灵,受得到天兵的保护,享受其后代五代子孙敬献。否则,在祖先神灵中没有“合法”的名位,就没有子孙敬献就会变成游魂野鬼害人。
瑶族社会发展缓慢,特别是边境瑶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群众科学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生活条件极其低下,加之医疗卫生状况较差,每当不能解释自然现象或者家人有伤病发生时,就认为是恶鬼野魂作祟,常用巫术手段来驱鬼祈神,以求有好转。“只有在度戒有了戒命并获得一定的道法之后,一个人才能与阴间的神灵世界相通,才有可能担任一定的宗教和巫术职务,从而为他人做法事,或成为宗教人士助手,并因此得到社会的尊重”③
二、度戒仪式功能
举行男人一生一次的“度戒”和“受戒”(他称过法)仪式活动与其活动中的戒律条文,它体现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向往,也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内部约束遵守社会生活规则。“人类学之所以重视对仪式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仪式最明显、最集中地反映喝表达了当地人们对人与世界的理解、解释与看法,并揭示了他们的社会的基本结构以及整体运作规范、逻辑与秩序”。⑤在瑶族民间生活,认为只有年轻男子度戒以后,才是历经考验勇敢的,也是只有度戒之后才能允许结婚,没有度戒的话是很难取得本族女孩子青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度戒仪式有效地规范着瑶族内部生活,使人们的社会活动有规范地运行。不论社会传统文化发生激烈变迁和涵化,瑶族度戒这一神圣宗教仪式依然是每个瑶族男青年所必须经历的伦理道德宗教成人教育仪式。
1、传承民族文化
度戒是瑶族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不断传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它既是瑶族璀璨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度戒宗教经典与行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人生重要仪式给即将走上社会的男子灌输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生活礼仪和文化教育,使受戒者在人生重要时期受到庄严的人生教育和文化熏陶。
瑶族度戒宗教文化内涵体现了度戒的性质,这些内容在道公和师公保存及使用的宗教经典中得到充分记载,同时这些宗教经典著作也是研究瑶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生产的重要文化资源。瑶族度戒师家用的宗教经典有《功曹牒》、《开山科》、《集光科》、《救患科》、《召兵科》、《召龙科》、《本度科》、《阴阳二牒》、《上中下元伸奏》和《天师戒度》等;道家的有《帖简》、《大道》、《中斗科》、《破狱科》、《开坛科》、《立幡科》、《安龙科》和《飞章科》等十几余种,各个地区瑶族使用的经书不完全一样。这些经书记述瑶族的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三清盘古等神话故事,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瑶族的大部分文化是依靠宗教经典记载的,诸多宗教经典不仅记述神学内容,还记载着人们生产生活过程而积累的丰富文化内容。通过宗教仪式传播文化特质已成为瑶族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弟子通过度戒领悟人生道理,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在师父的谆谆教诲下,成为新一代文化传播者和继承者。
2、通过授戒律规范行为,促进民族社会和谐
瑶族度戒文化及道德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威严不可违背。通过宗教仪式达到人神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衡与和谐。其内容主要是为受戒弟子做到“十度”、“十戒”、“十问”、“十愿”四个部分。“十度”是“度戒”的宗教表现形式;“十戒”则是“度戒”的训导内容;“十问”是师父向受戒弟子发出必须遵守的言行道德规范;“十愿”是受戒弟子对师父“十问”的表态和回答,承诺自愿遵守戒律训导条文。瑶文古书和各人受戒的“阴阳牒”中记载的“十条戒律”是:
一戒不犯盘皇天地;
二戒不准毁骂父母;
三戒不得瞒师骗友;
四戒不得枉杀牲灵;
五戒不得偷抢害人;
六戒不得贪财爱色;
七戒不得怒气凌人;
八戒不得欺贫爱富;
九戒不得贪生怕死;
十戒不得隐经瞒教;
十条戒律,概括了瑶族度戒的基本宗旨,成了瑶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揭示了度戒的民族传统教育的性质。主持度戒仪式的道公和师公,向弟子训示以后在人生道路上作为瑶族人应遵守的道德和生活态度。“戒律要求度戒男子要为人厚道,不歪曲事实真相,诬陷别人;要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不怕虎蛇,贪生怕死;要做一个公道正派的人,不要贪财爱色,邪淫生意;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俯首听教,不得辱骂老师;要尊老爱幼,不得轻慢和打骂父母兄弟。这些戒条在瑶族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鼓舞人们为实现一定亩的而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动力。”④
“十愿”条文是:
一愿一灵不休
二愿受戒显灵
三愿三光降临
四愿四圣发兵
五愿五师服侍
六愿六神正清
七愿七星来现
八愿八卦随身
九愿九庙开泰
十愿十善成心⑤
“十问”条文是:
一问“洪水激荡”,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二问“黑风暗雨”,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三问“恶强当道”,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四问“深更半夜”,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五问“急救病灾”,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六问“毒蛇拦路”,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七问“翻山越岭”,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八问“贫贱苦家”,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九问“过河渡海”,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十问“当坛受戒”,请你去不去?弟子答:“去”
十愿十问十答由引教二师执笔书写在“阴阳二牒”上,道、师各一式两份。戒毕问答完,道公、师公、引教二师、正见(四师)、保见(五师)、同坛(六师)、保举(七师)等各位大小师父,都在记述以上一式两份“阴阳牒”戒律的牒尾处各自的神职下签名画符,若是阴牒与阳牒能够对合,盖上道公、师公的两个大方印,然后阴牒当面立刻火化交给祖先神灵以便监督弟子平生为人言行举止。
阴牒火化事毕便当众将阳牒交给弟子保管并教导其加以饯行。如果弟子在今后不能遵守却违反戒律做出伤天害人的事,那么将阳牒拿来查验违反行为并将受到严厉惩罚。到弟子谢世时,将其阳叠放在怀中入棺丧葬。
3、记述社会生产活动,指导生产
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瑶族同胞主要是因为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加之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不断迁徙往高岭山区。解放后,瑶族同胞频繁迁徙的历史结束,祖国边境地区的瑶族群众主要定居在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的深山里,祖先不断总结开垦、播种、生产经验,世世代代传授下去。
度戒宗教经典《开山科》,是一部记述古人勤劳耕作的古籍,也是一部指导人们生产的史书。书里反复出现“第一我学刀山法”、“第二我学勤耕法” 等字句,一是警醒瑶族后代要学会勤劳,唯有靠自己劳动所得,果实才会受到族内、族外人的尊重;二是传授生产方法,指导年轻人尤其是男青年根据自然规律进行四季耕作,年轻人必须学会打猎、播种等生存活动。瑶族男青年选择在10至18周岁之间举行度戒仪式,反映人们希望通过度戒仪式为青年孩子赋予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从“年轻人”到“成年人”的真正人生确认和社会责任转变。一般瑶族家庭会趁早为儿子举行度戒,尽快熟练各种耕作技术,增加家庭劳动力。
3、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调整社会关系
度戒仪式之所以能一代传接一代发展下来,很重要一点是由于其具有严格的道德规范功能。一是依靠威严的戒律加以训示;二是各位师父言传身教;三是度戒弟子日后的造化。如上所述,“十问十答”戒律,概括了瑶族度戒的基本宗旨,是度戒仪式的首要功能,成了瑶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揭示了度戒的民族传统教育的性质。瑶族人的温和性格得到周边兄弟民族好评,这与瑶族青年从小就接受家庭教育和度戒教育是分不开的。度戒仪式通过积极简单而又认真的道德熏陶,在度戒期间,弟子不能随意大小便、不能说脏话、不能存私心、不能顶撞父母、不能谩骂师父等等,禁制“恶心邪意”。
度戒严格要求弟子为人办事诚实厚道,做学问要严谨认真,不欺骗老师(包括师父),做一个尊师重教的模范瑶族男子;勇于克服困难,他人有难,慷慨解囊;要做一个伸张正义之人,不许贪财好色;这些戒律,是瑶族重要的道德意识,成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
度戒的道德教育,综合规范瑶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瑶族与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里形成约束和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准则体系。度戒的道德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青年追求上进求索的积极品质,以“有理让人、无理改错、无错加勉”的温和处事方式有效协调族内、族际间的关系。
4、学习历史英雄人物,勉励青年成才
瑶族是一个勇于进取而又患难与共的民族,瑶族史又是一部不断迁徙与抗争的史书。在度戒的过程中,道公和师公谆谆教导弟子要读书习武,积极奋进,为拯救本族出水火而奋斗。瑶族人民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压迫很深,反抗也最强烈,而历次的反抗斗争又都遭到残酷的镇压和屠杀。因此他们有着政治上一律平等,经济文化上发展进步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在宗教经典中,就有诸如“诸星现”、“得见光”、“四处明”、“欢喜良”等词句。他们逐步认识到要实现光明的愿望,必须有一大批能文能武的本族青年人才,要出本民族的英雄人物。他们向后代传授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要求人们继承和发扬英雄人物的勇敢精神,希望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有朝一日瑶族中也产生一批文武兼备的英雄人物,带领大家维护本民族利益而战斗。⑥
5、传唱歌谣
如果是条件允许,很多家庭都会邀请两女、两男歌手(图4)来唱度戒歌,四位歌手要不分昼夜有规律地根据师公和道公念经内容进度唱相应的度戒歌,这些有节奏、韵味歌谣在日常生活中广为传唱,度戒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诉说着历史迁徙的辛酸与现实生活的艰辛。以对歌的形式相互考问,所以歌手多是博学而且思维敏捷有智慧的,歌手们也会即席设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对方回答。在瑶族日常生活中,对山歌可以增进瑶族男女青年感情,也是同远方客人倾诉感情传递美好祝愿的重要纽带。
“度戒”戒律与《盘皇歌》、《婚姻歌》等瑶族文化内容,突出体现了以德育人成为瑶族人民发展和维护瑶族共同体公共道德的族规,是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缩影,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使过去的瑶山过着“路不拾遗、夜不闭门”的人间太平安宁生活,这是瑶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源。
6、提倡互助,增进民族团结
度戒仪式功能及意义在阴阳牒戒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成功度戒之后取得法名才能救患众人于火海之中外,度戒仪式还深刻反映了族内、族际相互扶持和相互尊重族规的重要精神实质。在戒律中就规范人们不准烧杀抢劫,不准诈骗钱财,当有人三更半夜患病并且路途艰险,弟子必须前去救助。瑶族历史上长期漂泊散居各地,人们一方面通过度戒仪式手段来维护内部的社会稳定及族内团结,以求得民族生存和发展,度戒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又通过严格自律来加强同各民族友好相处,他人有难不畏毒蛇拦路也要翻山越岭前去救患,这些戒律有效并且成功教育弟子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形成互助、平等的思想,最终以实际行动担当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和谐。
度戒宗教仪式既是瑶族丰富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它浓厚又神秘,其宗教文化特质又是瑶族宗教人类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它又是一部显在的旨在协调民族关系进而规范行为的有形法律,要求人们严格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又提倡人们去做有益于民族生产和发展的事情,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为要求是人们加强自我约束、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①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
②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③徐祖祥:《瑶族的宗教与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83页.
④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⑤褚建芳:《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经济伦理与等级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版,第20页.
⑥罗洪庆:《河口瑶族文化调查》,内部资料,2006年版,第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