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交流
过山瑶的迁徙之路——从地名看勉瑶的迁徙路线

       【摘要】过山瑶从历史深处走来,从江海波涛中漂来。其先辈诞生在高辛氏时代,居住在江浙东海。“寅卯二年大大早,天下万物都枯焦”。苦难使先祖背井离乡,过海漂洋。三个多月漂海,惊涛骇浪将先辈送上广东南海岸。憩居在广东大地,耕猎于五岭走廊。我们辗转迁徙、过山漂泊。岁月的河流,将我们带到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历史的波涛,把我们的同胞送往东南亚、载向欧美远方。迁徙的历史漫长而恒久,移居的地域广阔又遥远。本文拟从瑶族民间文献、地方志资料及勉瑶同胞的口碑资料中提供的地名,阐述过山瑶漂海的彼岸、新故乡之发祥地及移徙路线。

       关键词:过山瑶  广东南海岸  韶州发祥地  迁徙路线

       广东南海岸———勉瑶漂船过海的彼岸                   

       让我们沿着时光隧道,依据勉瑶《过山榜》、族谱的昭示,地方文献的记载,穿过岁月的幔帐,回到远古故乡,回到漂洋过海的起点——“南京七宝洞会稽山”一瞻:那时“宴卯二年天大旱,天下万物都枯焦”。瑶人捕鱼失火,被迫背井离乡。十二姓瑶人砍倒门前相思树,做成十二只船,举族下海逃难。面对着茫茫大海,向着不可知的海域,漂海求生。

       广东南海岸,以宽阔的胸怀最先接纳了这个苦难的过山瑶民族,瑶家的历史记载下了这个地名,祖祖辈辈的灵魂深处铭刻下了这个地名。如今仍在瑶山代代相传。于是我们确信:广东南海岸,是勉瑶的再生之地!

       先辈在广东南海岸登陆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对盘王的承偌——神圣的还盘王愿!各姓上岸,先后举行了多姿多彩、形式各样的还愿活动:有的用糯米,有的用糍粑,有的用老鼠来祭祀,感谢盘王先祖的恩德,上岸晚的就到山上打来大野猪,还了圆猪愿。故,今天的过山瑶无论还“三庙王”,还是还“四庙王”,在还愿的经典吟颂时,都会提到“广东南海岸”和“连州庙”这个地名。这是追忆与纪念。因此,“广东南海岸”这个地方就是最初的还盘王愿之地。在这里,瑶人们演绎了谢祖酬恩之礼仪,最先在这里向盘王献上了感恩戴德的情思。

       过山瑶的诸多文献记载了上述这段“漂洋过海” 的悲壮历史。湖南郴州东波瑶山1905年修撰的《盘姓族谱》记载,在隋末唐初之际,其先辈仍在以盘瓠之后生活在“松江府”、“扬子江润洲坝尾”、“南京七宝洞会稽山” “紫金山”一带。郴州资兴市团结瑶族乡二峰村《过山根图》载:“瑶人原于南京七宝洞会稽山,李氏三娘分下一十三姓瑶人,游船漂海。十三姓又被流民灭瑶一姓。……后分在广东潮州、雷化高州。”莽山瑶人在还盘王愿的《愿骨歌》中唱道“十二大船齐下海,遇风打破落深湾,船中许起园猪愿,。七月十五来奉还。”“原在南京七宝山,十二姓瑶人约准漂船过海,过了三个月,船行不到岸,马行不到街,筏排不上岸,十二姓瑶人愁心愁意,也怕大风吹下海底龙门,又在船头拜请五旗兵马,扬州宗祖家先,许上歌堂宝书良愿。未经三朝两夜,船也到岸,马也到街,人也到山,移上广东南海岸。……抛兵踏上连州庙,踏上连州庙上行。游到广东乐昌府,又到莽山把身安”。

       湘南瑶山珍藏的《盘王大歌》对广东地名的记载比比皆是。如“地府出在广州府,州上员员千万年” “日头初照三江口,唐王出世连州庙”、“马是广东入阵马,锣鼓一声马一声”、《孤寒歌》 唱:“大船打在三江口,小船流下十三滩。广东打在拦石上,广西打在十三滩。”《歌花》:“养得三年羊牯大,带到广州人打鼓”、 “广州路口逢官女,路逢官 女口含笑。广州州结子青罗结,四边绞起银锁线,杉木合船撑过海,逍遥快乐上连州。”莽山瑶人在《青山瑶人歌》唱:“瑶人出世高州上,踏上船头水面撑,船头上到三江口,瑶人分伙入青山。瑶人起屋三江口,瑶人作笑傍山头。”“抛兵踏上连州庙,踏上连州庙上行”。“新买石墨不会磨,逼上广州买新墨。”“心心要入桃源洞,桃源洞头雾纷纷。广州买得白凉扇,扇开云雾进桃源”“三百贯钱郎下广,郎今下广买生铁。三百贯钱郎下广,郎到广州买红锣”“香炉不净,广州买来清水洗”、“广州买个大牛头”等等。

       广东南海岸与瑶民历史上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李墨先生在《广州府古代瑶族分布考》一文说:“隋唐之际广东见之史籍记载的瑶族居住的州府,有连、韶、高、雷、肇庆。” “南海县,在宋李昂英《文溪集》卷六载‘保昌慰陈知章,权广悴,捕南海平民为瑶贼凡三十人,狱将具’。从旁说明了南海有瑶。” 又《述异记》载:“今南海有盘古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为姓。”《南海县续志》卷六:南海县盘古庙,“捕属,在九江里东方闸边东岸社基围里。”李墨先生还在文中指出,南海县地名有瑶头、瑶边、东瑶、西瑶。 在《广东瑶族史若干问题探索》一文中又指出“隋唐时广东大部分地区已有瑶族居住”。《电白县志》载“唐宋以前,壮瑶杂处,语多难辨。” 《化州志》:“唐宋以前壮瑶杂处。”雷州:“陈养之,名文玉父母连殁于贞观二年、贞观五年,出就蔗辟,官本州刺史,旧有瑶僚与黎诸贼。”《广东通志》谓:“两广洞蛮多传为盘瓠之后。” 湖南宜章龙村瑶族的《庞姓族谱》载:“庞仁德,妣赵氏,徙居南海,夫妇同葬南海羊城。……庞罗通,妣邓氏,徙居南雄始兴。”乳源《必背瑶寨》载;“原在南京上村十宝山头” ,《源水部》载“景定元年十月一日接榜正为平。移下广东南海岸,广东海岸立屋苑。”

       从以上瑶族民间文献和还愿歌谣的寒章苦词中,从地方志的零星记载里,我们看到了先祖足迹走过的地方。从江浙到广东南海,那三个多月漂海的苦难,那远离故土的乡愁,是那样难以释怀,千年历史时光和迁徙地名都凝结在曲曲歌谣中。“广东南海岸”这个实有地名,跟随迁徙的过山瑶,铭刻在了瑶人的记忆深处。那是勉瑶于隋唐年间从江浙大地度海求生的彼岸!是漂洋过海的第一站! 其迁徙路线是浙江会稽山—→闽南、广东南海岸—→韶州府,这是过山瑶举族生还与迁徙之路!

       韶州乐昌县——勉瑶文化发祥的第二故乡

       一个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祥,总是在一个共同的地域里和相对稳定的时期中得以实现的。勉瑶作为一个迁徙不定的游耕民族亦不例外。如过山瑶勉语和原始宗教“奏档”就必定是在自己的原始故乡形成的。过山瑶先辈在南海和潮汕一带生活一段时间后,又陆续迁徙,有的去了海南,有的留在了当地,但大多数到了粤北山区。这个远距离的迁徙是过山瑶的整体行动。当他们带着自己的母语和传统来到韶州府乐昌县之时,正值唐代诗豪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所谓“诗豪寓连州,文风从此兴”之际。于是他们就在新这家园里再创了自己新的历史与文化,其中盘王愿祭祀文化就是在这块宝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朵奇葩。瑶族文化就此应运发祥!

       韶州地处粤湘赣三省交汇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岭南名郡” “粤北重镇”。唐代诗豪刘禹锡在任连州刺史时对居住这里的瑶人生活非常关注,写下了很多描述瑶族风情的诗歌。如《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莫瑶歌》《蛮子歌》等,向我们展示了1000多年前居住在粤北山区的瑶族人民的居住、耕作、语言、祭祀、衣饰、婚姻、市易等带有浓郁瑶族色彩的生活习俗图景。特别是他笔下瑶民围猎西山时,那场面壮观的《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诗,展现出瑶民猎场,猎犬飞奔,烟雾滚滚,笳钲声声,鹰惊鹿跳的生动场景。他描写瑶族生活的的诗作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民族学遗产。韶州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为瑶族文化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乐昌与乳源,《乐昌县志》(民国21年重修)记载,乐昌有瑶阜,位于乐昌东西二山(大瑶山),瑶人很多,那里有一个瑶阜庙。县志所说的"西山"就是今天乳源必背镇及与之相邻的乐昌大洞、小洞、黄坪。乐昌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叫"乳化城",可见其历史上的乐昌瑶人与现今乳源瑶人就是同地同族,同宗共祖的勉瑶人。练铭志先生也在《乐昌过山瑶及其迁徙考略》一文中介绍了乐昌、乳源两县的历史沿革与区划变更:“乐昌过山瑶系指世代生活于广东原乐昌县东西二山一带的瑶族。乐昌(瑶族民间文献有作“落昌”或“罗昌”)县,隋改梁化县置,隶韶州府,直至清代灭亡。1957年7月,乐昌县的区划发生变化,县属瑶区之一西山之鳖(1962年改为“必”)背坑、王茶坑、桂坑三个民族乡(今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划给乳源县。”   

       韶州地方文化的兴盛必然促进瑶族文化,于是就有了还盘王愿的“连州大庙”、乐昌的“ 瑶阜庙”。 他们在此演示还盘王愿祭祀礼仪,歌颂着唐王和盘王,歌颂着唐朝盛世。因此,韶州府乐昌县、连州,这是勉瑶文化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圣地。他们到粤北后,在南岭山地刀耕火种,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居住状况,形成了游耕游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就了勉文化的兴盛与发祥!

       瑶人先辈们在韶州、连州、乐昌的连州大庙和瑶阜庙,集体创作、完善和演绎了神圣的还盘王愿祭祀礼仪。根据现健在的湖南资兴还盘王愿传承人,88岁的盘贡兴老师公说“‘奏铛’是漂海之前,在南京十宝洞时就有了的,而‘缴律’还盘王愿是漂海后才有的,就是供奉圆猪,还圆猪良愿;读书唱曲,还宝书良愿……”瑶人在这里将自己原有的原始“奏档”宗教和江浙一带的茅山教揉合于一体,加上漂船过海的经历,集各姓在南海岸简单的还盘王愿仪式之大全,在连州庙,乐昌瑶阜庙举行了整个部族性的还盘王愿,集体创作了统一的还愿典籍,统一的礼仪程式,统一的祭献牺牲,统一的祭祀规约。从仪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文字,形成了勉瑶一套完整的科仪制度。可以肯定,操勉语的过山瑶聚居在乐昌一段很长的时间,又时逢唐朝贞观盛世,还盘王愿礼仪及盘王节文化才如此完善和鼎盛,并形成了勉瑶还盘王愿之天下大同的情形。因此这个地方就是勉瑶心中一块圣地与乐土,在这里形成的还盘王愿文化遗产就是一面标志性的文化旗帜。这面还盘王愿的文化旗帜凝聚着瑶人,产生出一种奇妙的文化要素,这一文化要素就是日本学者竹村卓二所说的“超时间和空间是文化要素的一致性是属于所谓过山瑶范畴集团的一个特点。”

       勉瑶举着这面传统文化旗帜,带着“韶州府乐昌县”这个家国故园之地名,带着还盘王愿的古规圣约,远徙近移,漂泊天下。

       从“韶州府乐昌县”乳源远徙东南亚和欧美的瑶人。

       练铭志先生在《乐昌过山瑶及其迁徙考略》一文中写道:“生活于广东原乐昌县东西二山一带的过山瑶有悠久的历史,……与今日生活在这一带的瑶族有前后继承关系。……乐昌东西二山(其中西山在今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一带)是过山瑶的重要祖居地之一。过山瑶尤其国外过山瑶对乐昌怀有特别的感情,主要由于从乐昌外迁的瑶族众多 。今生活于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4省区24县以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的过山瑶 ,多称他们的祖先来自乐昌县,以及乐昌有一段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日子和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事实确如此。韶州府乐昌县这块瑶人心中的圣地,随着国外瑶族同胞对它的眷念与寻觅再度成为热点。这是瑶族对自己历史的记忆,这个记忆凝聚着世界各地的勉瑶,美国、法国、泰国、越南、老挝等瑶胞不断地奔赴广东韶关和乐昌乳源县寻根认祖。乳源是海外瑶胞最早到达寻根的地方。早在1984年,美国瑶族赵富明、赵高金等一行6人,为创制统一的瑶文字方案而来到乳源。他们以过山瑶勉语找到了与自己语言非常接近的乳源必背瑶胞,以相同的排行字辈验证了一脉相传的兄弟亲缘。从此海外瑶胞便认定古之“乐昌西山”,今之乳源必背、油溪、东坪一带瑶山就是自己历代祖宗心心念念怀想的祖居地方。

       ——老挝、泰国、越南瑶人。泰国瑶族大约有4万多人,其中一部分迁自于乳源县必背镇。2006年老挝瑶人盘承华夫妇访问乳源时间,说祖辈传下了他们迁自乐昌县的传说;越南瑶人也有同样的传说。日本民族学家竹村卓二对老挝过山瑶的漂海传说写道:“记载了广东省韶州府落(乐)昌这个实有地名。……证明老挝、泰国的瑶族在很久以前,确实曾以此地为故乡。”

       ——美国瑶人。美国的勉瑶自1984年起就陆续来乳源(乐昌)寻根认祖,如今已来10余批次。历史上瑶人居住的乐昌就是今天的乳源西山、必背一带瑶山。无论他们走到那里,“韶州府乐昌县”这个铭刻在他们心中、书写在他们家先单、祖墓图中的地名是始终伴随着他们的。2006年夏天,美国瑶族摄影师赵承仙夫妇 和老挝盘承华夫妇访问乐昌时,正值洪灾刚过,看到“乐昌”二字就泪光闪闪,满怀深情,拿着相机摄过不停;瑶族领袖赵高金、李进清都回忆说他们的祖居地是在韶州府乐昌县(即今乳源)。李进清说,四五百年前,他们的祖宗因为天灾离开乐昌,离开广东,分流到广西、云南等地,然后到国外去。美国有一首瑶歌,大意是说他们的祖先从南京紫金山漂洋过海,一直到广东的"乐昌"才得到太平,可见"乐昌"是瑶族华人的发祥地。1992年笔者在随乳源县长盘才万先生(时任联谊访问团团长)等11人访问美国瑶人时,曾多次看见美国瑶胞拉着盘才万、赵洋(连南原副县长)的手,一同论班辈,数排行,当萨克拉门托的盘姓瑶人与盘才万先生对上了“如、富、敬、德、财、良”排行,雷丁市的赵龙仙与赵洋对上了“春、文、荣、进、有、龙”排行时,是多么高兴地称兄道弟!他们从乳源县,从韶州府去国离乡已五百余年,可是到现在他们还仍然使用着与韶州府瑶人相同的排行字辈!这根深蒂固的传统并没有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足见境外瑶勉与乳源过山瑶一脉相传之渊源。

       ——法国瑶人。法国有瑶人叫李金旺,就声称自己的祖宗来自"乐昌"。如今法国有900多瑶人,他们同美国瑶人一同从老挝经泰国难民营迁去法国,他们同样对这个“韶州府乐昌县”充满向往之情,瑶协主席李高宝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韶州赤子,他多次造访中国瑶山。

       从“韶州府乐昌”乳源等州县近移湘南郴州莽山的瑶人

       莽山的瑶家老人说“我们过去象松籽随风飘、落地生”。在粤北居住的瑶人始终在湖广两省边地小规模地移居着。湘南各县的瑶人大体因四种情形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到。一种是征战到之,一种是赵金龙起义失败的余部逃往之,一种是躲避瘟疫和土匪到之,一种是游耕游猎到之。

       第一种是征战平匪。郴州《过山根图》载“唐太宗三年(628年),流兵作乱,危害郴州,州主急报四山瑶总”。到广东韶州府请来骁勇善射的瑶人弩手,射退流贼,镇守郴州城池,地方安宁后,瑶人要回粤,郴州州主殷殷相留,“留箭赏示安瑶。邓太爷与瑶立业顶碑,郴州一州五邑,界界邻江广,山山通万阳山,四十八面官山,任瑶斧种刀耕,免粮无税。”于是湘南的宜章、桂东、资兴、酃县、汝城、临武、蓝山等县边界山区便有了过山瑶为当局拓土守边地的历史。因此在郴州瑶族老人中有“我们老辈是广东的瑶兵瑶将来郴州平匪留下的”口传,这或许与广东历史上的“听征瑶”“听调瑶”相关。这次一共来了六姓瑶人上湖南。

       第二种是躲避土匪和瘟疫。上田寮的赵天州说,这个村庄挨着广东阳山,过去遭广东兵匪抢劫厉害。我母亲盘礼妹今年76岁,她1946年与另3个姑娘被广东土匪抢去过几年,解放时被解放军解救回3个,还有一个就留在广东了。道洞赵二妹母子俩被广东土匪抢去卖到西山,儿子仅一岁多,长大后到莽山找到了亲人,现从乳源县人民医院退休。

       酸枣坪86岁的邓礼贵老人述:他们到莽山12代人了,祖宗从乐昌的“海缘”来,到大岭背住了6、7代人,因土匪多而上到湖南莽山,在一个山洞里住了2代人后,他的父亲又到广东阳山县“王分陀螺寨”,在那过了一代人,又返回莽山老屋场。还有的瑶人从连州大路边、广东西山梅花来。

       道洞村冬瓜坪72岁的赵王生回忆说:我的祖父一家住在广东阳山称架“掂锸埂”。我父亲还很小的时候,“掂锸埂”发瘟疫,村里10多户人家都死了,伯伯也死去了。爷爷奶奶就带着我父亲赵老二躲瘟疫上湖南莽山来住了。”

       第三种是起义失败逃难。清朝道光十一年,江华瑶人赵金龙领导湘南瑶民起义。《宜章县志》(1940年修)记载“道观十一年十二月江华瑶赵金龙反于锦田,本县瑶人多赴之。瑶人因以削弱。”莽山和粤北许多瑶人都奔赴常宁战场声援赵金龙。赵金龙战死沙场。瑶人义军幸存者逃到阳明山的深山老林里,一部分隐匿着留在了当地(今常宁、祁阳、新田、桂阳等县瑶山),一部分从战场长途跋涉转辗来到和回到了莽山。另一部分继续南迁,到了粤北乳源、连州一带。

       乳源县退休干部赵天银先生著《游溪史札记》中写道:“我们赵氏祖宗是赵法章,他是过番公,过番到广东境内,后又回到湖南省桂阳县四洲乡桃源村,在那里生下三个儿子,大儿子赵陈一郎,二儿子赵松二郎,三儿子赵俊三郎,他们在湖南桃源村,逃至广东境内,到杨溪口分开三路,各人进入各条坑,赵陈一郎进入大寮坑安家落业,赵松二郎进入游溪坑,一直到下寨安家落业,赵俊三郎进到必背看到有盘氏、邓氏在那里,他就回湖南去,后来看到俩个哥哥在广东境内,他又搬到广东,进入柳坑安家落业。”“龙古坑赵金一郎是第二代进山公,是赵松二郎的长子,他在湖南出生,长大成了家后,迁到广东境内。”

       这段记载他们的祖公翻来覆去的迁徙过程中,用了一个“逃”字,让我们看到了那次悲壮的历史事件的遗迹。笔者依据赵天银书中提到的“湖南省桂阳县四洲乡桃源村”这个地名,最近到了桂阳四洲乡桃源瑶族村,了解瑶族情况。该村7个组23个自然村,118户,464人,其中瑶族52户160人,每组都有瑶族分布。全村就陈、赵两个姓氏。历来互通婚姻,乳源“赵陈一郎”这个名字,让我们看到了他桃源老家瑶汉联姻情况。这个地方的人们对过去是否有人迁往广东已无记忆,估计是以后迁来的一批瑶人。有的过山瑶迁走了,如鸟过无痕。

       1988年塘坊村86岁的盘堂保老师公回忆说“我们的前辈是从新田县千里源来的。那次逃难,一共来了盘、赵、李、邓、黄五姓瑶人。在这里留下一些人,去到乳源西山和阳山一些。有的在莽山住了一阵再去广东,有的又从广东回来了。”

       盘堂保老人之口述与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宜章县瑶民情况》的调查记载一致:“赵邓李等姓并非本地土著,而系外地迁来,其中李邓及小板赵姓据说都是从广东乳源县迁来,已有十代左右;盘姓及大板赵姓从衡州迁来也,有四、五代了,据说与赵金龙起义事有关,大概是赵在常宁事败后散兵逃来此地。他们到了这里后即租汉人山地开垦。”这部分人就是《宜章县志》记载的:“所谓顶板瑶者,原居永桂,徙入四峒(莽山峒、牛头峒、西山峒、溶家峒)耕山,类北方游牧,居无定处。”

       第四种是游耕游猎。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南岭无山不有瑶”,瑶人先辈们在岭南岭北刀耕火种, 跟山走,随岭游,在他们的观念中,根本无所谓省界县地之分。

       他们是苦难的自由民,吃一山走一山,“地力尽,火其巢,又它徙”。《郴州总志.苗瑶志》(嘉庆二十三年)记载了莽山过山瑶的生活与迁徙情景:“莽山洞在县南120里,东界广东乳源县乌坑,南界太平五洞瑶、广东阳山县牛仔营,西通广东连州八排瑶,北界笆篱堡。……四洞诸瑶无顶板之饰,唯来自永桂诸处入洞耕山者则有之。居无定所,携子女器械入山,以口尝土,辄知肥瘠则搭寮而居,地力尽则他徙,土人呼为过山瑶。”

       现在莽山的大部分瑶人说自己来自广东,而广东的瑶人又说他们是从湖南去的。事实上都说得对。粤北、湘南过山瑶迁徙的足迹如一幅八卦,不知始终与头绪。笔者在多年的民族工作中,于莽山乡村行访,得悉许多瑶人来自乳源、阳山和连州,实录下他们之口述,供大家研究参考。

       道洞村的百岁老人赵福才,出生在乳源县柳坑乡“青树窝”,不到十岁就在广东的“西埂”做零工,到荆竹排做扁担,是他父亲带他上湖南莽山来的,老公公一直生活在八排瑶那边。

       赵家村赵苑明老师述:老祖宗赵文才于明朝正德年间来莽山承顶“五十八担瑶粮”留居至今,许多子孙走到别地去了,如到广东连州的天光山、郴县月峰赵家湾等。

       小黄家畔村黄姓,从广东乳源县神仙坪迁来;大黄家畔黄姓从广东省阳山县称架区太平洞来;邓乙贵的老公公来自广东乳源县必背瑶山;邓书保的父母住广东杉树排,后到莽山四条埂落居;赵金花老人的前辈从阳山称架区岭头亭子坳来;庞姓排瑶,一部分从阳山县称架白水寨到这里做长工就地参加土改留住至今;一部分从广东太平洞来。

       黄泥垅村赵贵府的先辈从广东乳源东边瑶地来。这个自然村的18户赵盘人家分别从广东乳源、阳山,湖南常宁、桂阳来到莽山各个山头游住,直到1968年建立此村庄,莽山瑶人才真正停止迁徙的脚步。

       刘家村80多岁的赵凹万,从广东连南寨岗来,仅三、四代人。西岭黄族先生说:“我妻子冯火妹是广东阳山人女,现在我两个女儿又嫁去广东,一个在英德,一个在阳山。算是嫁回了老家。”

       斋公坑邓开芳的父亲是广东乳源东坪瑶,从乳源青竹坑到莽山住寮,刀耕火种为生。另一路邓姓瑶人从衡阳常宁来,那是赵金龙的起义部下逃难于此;还有一路邓姓从广东英德来,开基公叫邓开贵。他们从英德进山到溶家洞,再到莽山洞,祖坟在广东“清明田”。

       塘坊盘姓从广东乳源县东坪瑶山打猎到此留居。赵姓从郴县瑶山来,由于他们的到来,这座山上留下了一个“郴州岩”的地名。东山村大赵来自广东连山,小赵来自衡州常宁;竹坪村盘赵两姓人从广东乳源上湖南莽山种地留下;柏木坑盘王生的爷爷赵老高从乳源县东坪瑶山来;奉天坪盘礼凤的父亲来自广东连南县三江。

       仓脚村退休老干部邓文魁在世时曾说“我从小就在湖南广东的山上两边住,在乳源、阳山、莽山的山崖石洞中住了很多年。在那剖蔑,挖瓜瓢、打铳,挖野菜蕨根过日子,过着原始的生活,直到参加广东连州的革命游击队,迎来解放。”

       河背村73岁的盘满妹老人说,“我外公赵文财从广东乳源的‘梭罗壁’‘梭罗埂’来,那时为了找吃的,到处走,到处种山。家爷李良生从广东乐昌县来,到莽山的“四十八棚”纸厂烧木炭时,到我婆家招郎上门留居下来。”

       刘家村40余岁的盘金友说,“我的爷爷在解放前带着我父亲去了广东寨岗,1967年,我父亲又带着我爷爷和几岁的我回家到了莽山。而更早的先辈,听爷爷说,也是从广东来的。”莽山瑶人就这样祖去儿归,子徙孙还,循环往复,踪迹靡定。莽山现健在的65岁以上的瑶家老人大部分在莽山与乳源、连南、阳山交界的山头居住过十几二十余个地方,求租批山、种树还山、土地轮耕,三年五载地游居游耕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游耕到莽山的过山瑶在政府“就地参加土改分田地”的政策而定居莽山,同样游耕到粤北瑶山的莽山人也就地土改留在了广东。      

       粤湘桂山地——勉瑶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

       世道沧桑。瑶人在粤北遇到生存的困难,到明清之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迁徙。主因是民族压迫、反抗剧烈,残酷镇压,瑶族由盛转衰,被迫迁往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大部分在湘粤桂五岭山地颠沛流离,其中一部分又继续迁往东南亚国家。练铭志先生在《乐昌过山瑶及其迁徙考略》一文中写道:“生活于广东原乐昌县东西二山一带的过山瑶有悠久的历史,……与今日生活在这一带的瑶族有前后继承关系。在明正德九年至清道光十一年的300多年中,乐昌瑶先后三次起义反抗封建王朝。由于耕作方式、王朝征剿和征调等原因,从明初起乐昌瑶相继向外迁徙。”

       迁徙的流向和迁徙的路线如何?我们可从粤北、湘南过山瑶还盘王愿的《盘王大歌》里,郴州盘赵邓庞李等姓氏的族谱中,广西瑶学专家黄钰先生《评王券牒辑要》、广东民族研究所《广东瑶族历史资料汇编》中,以及迁徙到东南亚、欧美国家勉瑶收藏的《家先图》《迁移歌》《祖墓图》等民间文献里记载的地名,寻找到先辈迁徙的足迹,梳理出如下12条迁徙路线:

       1、会稽山、南京七宝洞—→广东南海岸—→潮州一→雷州、化州、高州一→韶州府乐昌县、连州一→唐朝贞观二年(628年),被湖南郴州当局请来“驱寇、镇守郴州城池”后,留居郴州边地(郴县、资兴、汝城、桂东、宜章、临武、蓝山)耕居落业。(资兴团结〈过山根图〉)

       2、会稽山、南京七宝洞—→江西吉安府—→广东连州桃源洞—→宋元之际到湖南汝城九龙江—→桂东桶岗凹—→酃县龙渣洞—→资兴、郴县、临武、蓝山、桂阳、宜章、新田(资兴茶坪《赵姓族谱》、桂东桶岗洞《赵氏生命之薄》)

       3、南京会稽山—→松江—→杨子江润州坝尾—→江西庐陵县—→连州、潮洲、洪洲、荆洲—→盘庚(946—1036)迁广东陆丰县、惠州长乐县—→连州桃源洞—→分居道州、韶州仁化青竹江、连州—→明泰昌(1620)徙湖南郴县东波—→道州、酃县龙渣、资兴连坪、清江、汝城九龙江、宜章龙村(郴县东波《盘氏族谱》)

       4、会稽山、七贤洞—→广东南岸—→乐昌—→长沙省永州宝寨山—→新田、桂阳、宜章、莽山—→连州、连南、乳源、阳山、英德(赵金龙起义部队死里逃生的余部。莽山还盘王愿经书“道根源意者”)

       5、南京十宝山—→福建—→广东乳源、阳山—→明正德二年迁宜章莽山。(宜章莽山《赵姓墨谱》)

       6、南京会稽山七贤洞—→广东乐昌—→广西平乐—→衡州常宁—→郴县桥口椿树垅(郴县椿树垅《赵姓天水谱》)。

       7、南京十宝洞会稽山—→广西贺县鸡垅山—→湖南临武县西山桃源坪、蓝山县荆竹、紫良源。(明正德二年被临武、蓝山两县以人质作交换,请来驱寇守边地。《临武县志》)

       8、盘王正南京十宝山—→紫金山—→南海佛桥头—→南海小南渡—→林子坪—→广西桂林、平乐—→广东连州杨古山—→江华、蓝山(江华、蓝山《十二姓下山来路祖图》、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蓝山瑶胞迁蓝前移徙经过及迁蓝情形表》)

       9、南京十宝山—→南海上岸—→雷州、化州、高州、伏子连州、道州黄土塘—→宁远、黄塘宝寨、桂阳滴水山—→蓝山—→宁远九嶷山(《过山榜》)

       10、会稽山—→南海—→南海羊城—→南雄始兴—→湖南宜章龙村。(宜章《庞姓族谱》)

       11、苏州大海边、南京上村十宝山头、—→广东南海岸六笛沙坝—→湖南桂阳泗洲乡桃源村—→乳源—→湖南—→乳源游溪、必背(乳源《必背瑶寨》、赵天银《游溪史札记》)

       12、南京会稽山—→广东韶州府乐昌县一→肇庆一→广西一→云南、贵州一→老挝、越南、泰国一→美国、加拿大、法国(美国、法国瑶人《家先单》《祖墓图》)

       以上迁徙路线所显示的地名和历史事件,都是以“南京七宝洞”“会稽山”“苏州大海边”作始发点“漂洋过海”,登上广东南海岸后,沿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进入粤北、湘东南和湘南及广西的。这与广东、湖南、广西、欧美勉瑶的地方志及民间文献《评王券牒》、《过山根图》、《家谱》《祖坟图》记载可互为印证,与人类学家容观琼先生依据瑶族众多的《过山榜》研究所得出的五类迁徙流向大体一致,与湘粤桂几省区勉瑶的口碑传说资料相符合。同时,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的社会学家们对瑶山调查中提到的地名与历史事件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应。 歌谣和地名都是勉瑶历史的同路人,山川地名伴随着历史事件尽入歌中。歌谣中的地名就是我们的迁徙之路,我们的历史留在了迁徙的地名中。

       余论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地名攸关着历史,传之后世,轻视不得。瑶山的地名涵盖着一个个迁徙的故事,饱含着先辈的血泪迁徙史,我们应该相信瑶族社会民间文献中记载和口碑传说中的实有地名,而不应去猜测臆造什么地名,如“南海就是洞庭湖南岸”等。姚舜安先生说“《过山榜》是瑶族的迁徙证明书”。此乃千真万确!而迁徙路上的瑶山地名,则是先辈迁徙之路的历史证据。历史写在路上,地名载入瑶史。                   

       多年来,关于瑶族的族源地问题,持“浙江来说、湖南来说、北方来说、多源来说”的四种说法,基本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对人口众多的操“勉话”的过山瑶之族源地和迁徙流向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大相径庭。特别是近年来,对“漂洋过海”问题,是漂东南沿海,还是漂洞庭湖?此岸和彼岸各在何地?瑶族漂洋过海后上岸的第一站在哪里?迁徙的路线与流向等等问题,仍在争论着。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特别重视仍然活在勉瑶社会中的真实历史和口碑资料,即还在演绎着的历史与现实。而不应老是抱着《后汉书》“武陵、五溪盘瓠蛮”的记载安放在今天勉瑶先辈的头上去。古代盘瓠蛮是一个庞大的部落集团,广及交趾越南。武陵、五溪之地的盘瓠蛮,早已有人对号入座,那就是今天湘西的苗族前人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瓦乡人”恢复为瑶族的那部分人,还有安化、新化之地的古梅山人以及江永的平地瑶等;而操勉语的过山瑶是属于扬越大地、浙江会稽山地带那个“盘瓠蛮领会稽郡千户”之山越人的后裔!原始居地是江浙地带的会稽山,漂海的起点是南京、苏州大海边,登陆的彼岸是广东南海岸,迁徙的路线是浙江会稽山——→闽南、广东南海岸——→韶州府(勉瑶的第二故乡、文化发祥之地)——→湖南、广西、云南、贵州—→东南亚—→欧美。这是勉瑶的举族迁徙之路。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