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交流
瑶族研究与瑶族自治县建设——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

       本文重点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阐述了瑶族研究在乳源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成果对乳源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影响,分析了瑶族研究对乳源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旨在说明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瑶族研究,瑶族自治县的建设需要加强瑶族研究。

       乳源位于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距市区30多公里,东邻韶关武江区,西连清远阳山县,南毗清远英德市,北与韶关乐昌市接壤,西北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划曲江县西境和乐昌县南境之地而置乳源县,1963年10月1日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总面积2227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占总人口的11.4%。现辖9个镇,其中瑶族聚居地有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

       乳源瑶族自称为“勉”,他称为“过山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早在南北朝时,其先民就来到粤北山区、南岭腹地栖身、劳作与生息,后于明清时期陆续向外迁徙。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各地瑶族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歌谣与经文及田野调查来看,国内外自称为“勉”的瑶族与乳源瑶族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乳源是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因此被称为“世界过山瑶之乡” 。

       一、瑶族研究在乳源的发展历程及成果

       乳源瑶族研究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零星的记载。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瑶族研究则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以国立中山大学的研究为代表。纵观乳源瑶族的研究史,瑶族研究在乳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该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这一阶段主要以人文研究为主,经济社会研究为辅;以落实民族政策为主,完善民族自治制度为辅。

       在解放前,对乳源瑶族的研究着重从人类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角度对瑶族的体征、种族、语言、地理、历史、迁徙、风俗等人文方面进行研究。这个时期的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国内最早调查研究粤北瑶族的高等学府。他们有关于粤北瑶族的人文学术研究,是现代历史上对乳源瑶族研究最为系统、深入和全面的。这些学者撰写的关于乳源瑶族研究调查报告和专著,对我们今天开展瑶族研究都是极为珍贵的数据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据《乳源瑶族志》记载,1928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容肇祖和商承祚到现在的乳源必背王茶考察当地的瑶族人文;“1930年春,中山大学生物学系曾组织采集队赴北江瑶山采集动植物标本,在山中逗留二月余(大部分时间在乳源荒(方)洞)。队员庞新民先生通过实地考察,撰写了《广东北江瑶山杂记》一文,对瑶族的社会情况、农业、工业、习俗、亲属称谓、服饰、饮食、房屋、卫生、拜王、度身、婚姻、丧葬、扫墓、敬神、迷信等方面作了概括的描述;队员姜哲夫写了《记广东北江瑶山荒洞瑶人之建醮》,并与张伋、庞新民合写了《拜王》,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瑶人建醮和拜王的程序及仪式。1935年,庞新民又发表了《两广瑶山调查记》”;“1936年冬,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组织‘北江瑶山考察团’,由所长杨成志教授率领前往粤北瑶山作了为期7天的社会调查。他们考察的范围很广,从瑶民的体质特征到瑶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房屋、工具、服饰、婚姻家庭、信仰、传说、歌谣等,成员分工负责,各自完成调查专题。将各成员撰写的文章编辑成《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1941年,杨成志教授趁中山大学从云南澄江迁回粤北坪石之便,再次率领该所民族学研究生深入瑶山考察,历时10天。此次调查,除涉及前次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人口和语言方面的考察,并编成《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这是对粤北瑶族较为全面的两次人类学考察”。在此期间,粤北的瑶族也引起外国人的兴趣,诸如德国的传教士F•W•洛伊施纳就曾于1911年3次入瑶山考察,并写了《华南之瑶族》一书。

       解放后,特别是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后,瑶族研究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转向学术与实践并重,外来研究转向“本土”与外来研究并进。1963年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后,作出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决定》,并编辑民族政策文件汇编和民族政策宣传提纲,供全县各级干部学习和宣传。这是民族研究迈向实践,转向“本土”的第一步,主要是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1980年,召开了全县民族工作座谈会,研究加快瑶区建设和开展民族政策再教育问题,并组织编写《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1986年,乳源瑶族研究学会在必背镇成立,成功承办了当年在香港开幕的第二届国际瑶族研讨会结束礼,并于1988年召开振兴瑶区经济研讨会,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会议共收到论文24篇。1992年,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湘、桂、粤南岭地区第二届瑶族盘王节(现称“中国瑶族盘王节”)。在学术研究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日本国立博物馆教授竹村桌仁博士和中部大学教授王崇兴博士、百岛芳郎教授到乳源考察瑶族历史和生活、风情,并出版了有关著作,对过山瑶的历史和文化有所论述;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詹姆施德晋博士到乳源必背、游溪、东坪等镇调查瑶族古代文化遗产,并与有关部门交流了音乐和学术论文;美国斯坦福大学傅葆石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斯阴博士、威廉卡里国际大学帕尔博士、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先后到乳源瑶区进行考察,了解瑶族风情、瑶语调查,扩大了乳源瑶族的国际影响和知名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宋长栋、人类学民族专业83级师生等先后到必背瑶区进行语言、文学、风俗等考察,著有《乳源必背瑶族文化变迁》一书,从生态环境、交通、生产技术、房屋建筑、医疗技术、语言及价值观等方面对瑶族文化的变迁进行了研究。

       学术界有关乳源瑶族的研究,扩大了乳源瑶族的对外影响力,促进了海内外瑶族同胞的交流。1984年,美国瑶人协会代表团在副会长赵富升的带领下,到必背寻根问祖,凭借其族谱和相同的语言,续上了中断400多年的宗系。随后,应美国瑶人协会的邀请,我县多次派员访问美国,加深了海内外瑶族的交往和民族情结。而“本土”研究,则加快了民族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于1988年颁布了《乳源瑶族自治县条例》,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阶段:瑶族研究第二阶段是在1993年—2003年。这十年间,研究领域不再局限在社会和文化研究,而是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层面,是瑶族研究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这时期的研究成果,为乳源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为自治县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加快了乳源的开发和开放,推动了乳源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促进了乳源经济的腾飞。

       1993年,乳源提出了“四发展、四带动”的发展思路,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李江帆教授等作了专门的课题研究,为乳源经济发展“把脉开方”。历时半年,课题组帮助乳源制订了1993—2010年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为“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一个指导思想正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步骤合理、发展对策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 ,并出版了《乳源瑶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为乳源的发展给予了指导,也使我县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理论、政策、方针、经营方式等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理清了发展思路,并闯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路子,即通过资源优势的开发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乳源模式” 。

       1999年,为了进一步探讨和确定乳源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制定乳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乳源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乳源县委、县政府分别在乳源县城和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了乳源瑶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专家研讨会和乳源瑶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专家咨询会,邀请省内专家对乳源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进行充分地分析、研讨和论证,为确定和制订乳源经济发展的方略和路子给予深入指导。此次研讨会和咨询会,使乳源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对加快瑶区经济建设的步伐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会上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乳源逐步确立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新的发展路子,明确了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绿色食品、城镇建设、旅游和水电产业开发等6项重点工作,实现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颇具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经济。根据研讨咨询会专家的录音整理出版了《回顾与展望——乳源经济发展专家研讨咨询会发言汇编》。

       这一时期,也加强了对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集中人力和物力,组织编写了《盘王歌》、《拜王歌堂》和《乳源瑶族古籍汇篇》,让瑶族文化这朵奇葩得到继承和发扬。

       第三阶段:该阶段瑶族研究从2003年开始,历时至今。这一阶段研究是第二阶段瑶族研究的继承和深化,侧重于县域经济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开发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扩大了开放,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县域经济步入发展黄金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缩短乳源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2003年,乳源举办了首届“区域协调与县域经济发展(粤北)高层论坛”。论坛荟萃了国内和广东省知名专家、教授,从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结合乳源实际,从区域协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特色经济等多侧面、全方位纵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方和对策。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乳源的实际,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个目标(奋力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实施五大战略(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绿色乳源)、建设三大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推动四大转变(工业立县向工业强县、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绿色名县向绿色强县转变、文化名县向文化强县转变)”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8年,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45周年。以县庆45周年为契机,加大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先后出版了《乳源瑶族风情录》、《中国广东乳源瑶族与瑶语》(教材)、《瑶绣》、《过山瑶研究文集》等一批书籍,以记录和传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11月,县庆期间,在县城隆重举行了首届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瑶学专家、瑶族代表200多人,齐聚乳源,深入探讨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通过大量的史实、证据,论证了乳源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在论坛举行期间,乳源瑶族自治县与中山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所三方合作共建过山瑶文化教学研究基地。通过举办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共建过山瑶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推进了民族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瑶族文化,特别是过山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提高了过山瑶的影响力,推动了乳源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乳源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提供了厚实的文化支撑。

       二、开展瑶族研究有利于促进自治县建设

       瑶族研究的意义,从人文方面,揭开了乳源瑶族这一南方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纱,让世人认识了过山瑶,认识了乳源,提高了乳源的知名度,也有利于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从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方面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乳源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统筹发展。

       (一)有利于挖掘瑶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乳源真正意义上的瑶族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国立中山大学的研究。他们从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对乳源瑶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学术层面上,第一次对乳源瑶族的经济、社会、来源、分布、历史、迁徙、语言、艺术、房屋、工具、服饰、婚姻家庭、信仰、传说、歌谣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并著有《广东北江瑶山杂记》、《粤北乳源瑶山调查报告》等一批瑶族研究的学术著作,使学术界对乳源瑶族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为后来的瑶族研究奠定了基础。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后,瑶族研究领域更为深入和全面。从乳源“本土”意义上的研究,到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剖析,从不同侧面和高度上,进一步挖掘乳源瑶族及其文化的内涵,向外界传达和展现了乳源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了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先后出版了《乳源瑶族调查资料》、《乳源瑶族古籍汇编》等书籍,使瑶族文化通过文字记载的方式传承和弘扬;加大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拜盘王”、“瑶族反面刺绣”分别成功列入国家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了瑶族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了瑶族文化的内涵。瑶族民间文学、文艺创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涌现出《瑶山五彩路》、《满载而归》、《亲人来到咱瑶寨》和《踏春》一批获得国家、省表彰的优秀文艺作品。

       推动瑶族文化的创新。建立“中国南岭瑶乡文化网”,加快“数字瑶乡”建设,使瑶族文化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有利于打造瑶族品牌,扩大民族地区的影响力。中山大学早期对乳源瑶族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它的作用在学术界不断被放大,先后吸引了美国、日本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到乳源进行考察,并发表了相关著作,进一步扩大了乳源瑶族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推动海内外瑶族交流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1984年、1985年,美国瑶人协会代表团、俄勒冈州瑶族学会会长李进清来乳源访问,并到必背寻根问祖。这些离开中国数百年之久的海外瑶族同胞,凭借着相同的语言和保留完好的族谱、《过山榜》,续上了中断400多年的宗系。随后,旅居美国、法国、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瑶族同胞纷至沓来,到乳源寻根问祖。“广西的金秀、田林、贺州、平乐、永福、兴安,湖南的江华、江永、宜章、蓝山,贵州的榕江、从江、三都,云南的河口、金平、文山、勐腊等县的部分瑶族居民,也称自己的祖先是明代于韶州乳源,……各地瑶族的族谱、祖图、家先单、民间传说、诗词歌谣、文献经书及田野调查等” 都印证了乳源是过山瑶的发祥地,是“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瑶族的古朴和神秘,“世界过山瑶之乡”的神采和魅力,不仅在学术界引起关注,也引起了世人对乳源瑶族的无限向往。由此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以民族风情旅游的快速发展,必背瑶寨成为旅游热点,成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之一。

       推动民族文化品牌建设。2007年,“十月朝”风情旅游文化节的举办,增加了瑶乡的文化节内涵,提升了瑶乡文化的竞争力,为乳源打出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2008年,县庆45周年庆典的举行和首届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世界过山瑶之乡”的风采,促进了瑶族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唱响了“世界过山瑶之乡”这一文化品牌,提高了乳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乳源以打造“世界过山瑶之乡”文化品牌为契机,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开发工作,把打造瑶族文化品牌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以弘扬瑶族文化为基础,努力做大、做强乳源的文化产业,推出了一批风格独特的文艺作品。同时,倡导讲瑶话、听瑶歌、穿瑶服、学瑶语、看瑶舞,使乳源瑶乡的民族气息更加浓郁。

       (三)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乳源自古就是瑶族重要的聚居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梁大同(公元538-541年)时期,徐度就派始兴太守削介前往该地,“时诸峒瑶僚屡出剽掠,境内大扰,介令度帅师讨之。”当时乳源属曲江,为始兴郡地。据明周夔《乳源县重修庙堂记》云:“乳源广韶属邑也。咽喉交广,唇齿江湘,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始分曲江、乐昌四都鄙封之,然地多长山邃谷,伏窜蛮瑶,版图之民仅千余户” 。世代居住于此的乳源瑶族人民与其它各族人民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耕耘着这片土地,在长期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唇齿相依的民族关系,为乳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团结协作,共同繁荣。解放后,瑶区与其它民族的联系更为紧密。与瑶区毗邻的汉民共赠送2600亩水田给瑶民耕种,瑶民即在汉区建立了25个“调耕点”,并逐步建立村庄定居,并在汉族群众的帮助下,粮食产量年年增加,提高了日常粮食的自给能力;在人力、物力上也给予相互支持,共同建设“民族桥”、“民族路”、“民族渠”、“民族校”。自治县成立后,民族政策的落实和瑶族研究的深入,使汉族同胞加深了对瑶族同胞历史、文化、习俗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并在生产实践中,意识到了乳源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团结局面。

       政通人和,经济发展。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民族研究成果扩大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为乳源的未来勾勒出美好愿景后,激发了瑶汉人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奋斗。无论是在1990年代中的瑶族贫困人口迁移工程,还是在教育、卫生、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上,汉族人民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增进了民族间的感情,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自治县成立45年来,乳源瑶汉族人民以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奋斗精神,为自治县的建设创造了辉煌成就,呈现出了政通人和、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1999年,乳源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2005年,乳源再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乳源,已经展示了自治县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活力无限的发展前景。

       (四)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瑶族研究不仅有利于瑶族文化的保护、发掘、开发和传承,增进民族团结,也极大地促进了乳源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阶段瑶族研究以“脱贫奔康、发展县域经济”为主题,研究领域主要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为方向,研究成果促进了乳源瑶区的思想大解放,有力地推动乳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993年,乳源县委、县政府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为乳源经济发展把脉开方,帮助乳源制订了1993—2010年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并确立了“四发展、四带动”的发展思路,努力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闯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路子,被称为“乳源模式”。实践证明,这条发展之路是符合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从1963年到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3553万元增加到10.6亿元,增长18.8培;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07万元增加到7297万元,增长了67.2倍;农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几十元增加到2500元。从1993年开始,乳源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年均增长11.5%的速度,而在此之前,从自治县成立到1993年的30年间,乳源的经济增长是低速度,波动大。1978年到1992年,GDP年递增仅仅是4.3%。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县庆40周年(2003年)后,乳源进一步加强了对瑶族的研究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通过举办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成立研究基地等形式,集思广益,采纳良策,探索新路子,开拓新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绿色乳源”发展战略,建设“三大基地”、加快“四大转变”,县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2003年到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2.52亿元增加到27.6亿元,增长2.2培;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8280万元增加到2.04亿元,增长了2.5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0.9亿元增强到14亿元,增长1.3倍。

       工业发展全面提速。突出“工业立县”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设立了省级经济开发区,创立了东阳光高科技工业园、富源工业园、产业转移园区和仙湖工业园等四大工业园区,构建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东阳光电化厂为龙头的化工产业,以东阳光电容器厂、三协公司、富之光公司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宝丽公司为龙头的纺织产业,以东阳光铝箔厂、腾辉公司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加工产业。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53.45亿元,是2003年的3.4倍。

       “绿色乳源”成效明显。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大面积的生态稻、蔬菜、笋竹、茶叶、巴西果、三角鲂养殖和绿色食品加工等八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生产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共有大峡谷牌还原笋、巴西果王汁等15个农产品顺利通过了国家的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是“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广东省绿色名县”。

       特色旅游繁荣兴旺。以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为契机,以“高山、峡谷、瑶家源”为主题,突出瑶族风情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打造“世界过山瑶之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不断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116万人次,旅游收入5.2亿元,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亿元。

       生活水平日益改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83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756元。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当家庭已步入小康水平。

       三、乳源今后开展瑶族研究的主要设想

       (一)以过山瑶教学研究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瑶族研究。乳源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瑶族研究,历届党委、政府把瑶族研究作为“接力棒”,届届相承,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成立了乳源瑶族研究协会,举办了各类研讨会,与省内科研院所共建过山瑶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和设立国际瑶族文化交流中心,形成了浓厚的瑶族研究氛围。今后的瑶族研究将以过山瑶文化研究基地为依托,借助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专家的力量,兼顾传统与现代、开发与保护、历史与创新的原则,加强瑶族及其文化的研究,着力打造“世界过山瑶之乡”这一文化品牌;加强对瑶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次上进一步提升,推动与各瑶族自治县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支持广西瑶学学会开展工作,传承瑶族文化精髓。作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研究瑶族的热土;作为国内瑶族研究的权威机构,广西瑶学学会是瑶族研究领域的翘楚,为瑶族文化的保护、发掘、开发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乳源瑶族的研究提供了不少的支持和帮助。正是在广西瑶学学会专家和海内外瑶学研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量的史实,充分论证了乳源是世界过山瑶的发祥地,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在将来的瑶族研究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广西瑶学学会的工作,加强双方在瑶族研究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瑶族研究,推动瑶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让瑶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推动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推进瑶族研究,把乳源的瑶学研究提升到更高层次,乳源先后成立了乳源瑶族研究学会、海外瑶族联谊会、过山瑶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和国际瑶族文化交流中心等研究和协调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要从更高层次进行研究,则倍感研究力量薄弱。为加强我县的瑶学研究力量,把乳源打造成世界瑶族研究中心,我们热忱欢迎广西瑶学学会迁址我县,并为广西瑶学学会提供办公场所、设施设备和研究经费。同时,整合现有的资源和研究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瑶族文化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发掘和传承瑶族文化精髓,促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

       (三)兴建国际瑶族新村,推进瑶族研究的国际化合作。2008年11月,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45周年庆典和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期间,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来自美国、法国、越南、老挝等国外瑶族代表就兴建国际瑶族新村和国际瑶族文化交流中心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乳源是世界“勉”瑶(过山瑶)的根,为了全世界的瑶族同胞能够在祖居地团聚,加强国际瑶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传承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瑶族感情,让海内外的“勉”瑶在中国有个自己的家,决定在乳源建设国际瑶族新村,并联合设立国际瑶族文化交流中心,用于海内外瑶族同胞进行文化教育交流。国际瑶族新村和国际瑶族文化交流中心的设立,在海内外瑶族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利于海外瑶族后裔学习瑶族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增强海外瑶族同胞的民族情结、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海内外瑶族的团结与合作,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有利于推动瑶族研究的国际化合作。

       综上所述,伴随着瑶族研究的发展进程,无论是在瑶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还是在乳源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瑶族研究在乳源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说明了瑶族研究与瑶族自治县的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瑶族文化源远流长,瑶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瑶族自治县的建设将更具指导意义。如今,实现经济腾飞、安居乐业、团结奋进的新乳源,在今后将以更高的姿态深入开展瑶族研究,增强瑶族文化内涵,促进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民族地区交流,推动瑶族研究国际化合作,努力在瑶族自治县建设中充分发挥瑶族研究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副县长、瑶学学会副会长

(本文由广西瑶族研究学会授权发表)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