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学研究一直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领域。新时期瑶学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参加了国家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瑶族》、《瑶族简史》、《瑶族语言简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瑶族)》民族问题五套丛书的编写工作,以及其它专著的编写。与此同时,以1984年12月成立的广西瑶学学会瑶族学术研究团体为新的起点,带动各地瑶族研究学术团体的成立,“组织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科研成果,使得瑶学成为一个在国内外广泛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的确,瑶学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研究问题不断细化,解决了许多诸如瑶族源与流,历史分期等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尤其对瑶族经济的研究和瑶族历史与现代化建设怎样相结合的研究,对新时期瑶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说到瑶学研究对瑶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仅从江华瑶族自治县建设的几个实例中就可得到证明。
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发瑶山资源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若干年后成为瑶族县的经济支柱的课题研究,在1996年12月桂林国际瑶族学术研究会上,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瑶族自治县的高度关注。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领导们在研读这些文章后,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认为瑶区资源开发条件已经成熟,如做得好必将是江华瑶族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好的亮点。于是,县委连续召开各层次的会议,从常委到科级到一般干部,再到群众,层层统一思想认识,把开发水利资源兴江华作为当前的主要工作来抓。提出了“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根据江华有大水河流291条,流域面积3809.54平方公里,水电理论蕴藏量46.52万千瓦,可开发量41.01万千瓦的实情,以开发水电为资源作为开发工作的重点。确定“封山育林,以林蓄水、以水兴电,以电兴工,以工增财,以财哺林”的生态效益型工作路子。实行“谁建谁有,谁投资谁受益”和税费优惠政策,号召全县各单位,各界人士,各族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入到水电开发工作中去。1997年9月成立“江华林区水电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水电开发工作。此后,江华兴起了开发水电的热潮。到2006年底止,建成大小电站140个,装机容量15.15万千瓦,建成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2座,形成林区骨干输变电网络,结束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二的林区无电网的历史,电力输出形成广东、广西、华中网三条通道。水电开发不仅老百姓得益,许多瑶寨结束了长期无电照明的历史,而且在仍然实行优惠政策的情况下,从2006年起,财政每年增加近3000万元的收入。同时,生态环境有了改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好了。
2004年在江华召开中国瑶族学术研讨会,展开“岭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协作发展”研讨,专家学者们就岭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作发展问题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可谓真知灼见。会后,岭南地区各县利用科研成果发展本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江华在旅游、文化、交通、水电、林业、工业,以及科技方面都初步地与岭南各县进行了对接,有的已经开始呈现成效。如旅游业,江华与邻近县旅游部门对接,许多游客在游览完邻近县后兴致勃勃的来到江华,先期来江华旅游的也在结束江华的行程后直接去了邻近县。
2007年月在广西恭城召开“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会,以及早些时候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带来许多科研成果,对如何保护传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地加快了各瑶族县对这一工作的进度。江华在2006年申报“瑶族长鼓舞”为省级保护名录后,加快了申报进度,将“瑶族长鼓舞”向国家申报,并将“串春珠”、“盘王大歌”等4个代表作成功申报进入省、市级保护名录,同时,30个项目拟进入县一级第一批保护名录。江华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从2006年开始,江华先后在沱江镇一小、第一完全中学、河路口镇关水阁片小、大圩镇文明山小学等学校开展瑶文化进校园活动,瑶文化的保护传承从娃娃抓起。这些学校教唱瑶歌,学跳长鼓舞,编写乡土教材,学习瑶族历史文化,将瑶族的文化元素用雕塑、壁画在校园中展现出来。这些学校的瑶文化氛围正日益浓厚。与此同时,江华县委、县政府正在用大手笔建设瑶族文化公园,以现在的中国瑶族第一殿——盘王殿为中心、将原体育场(已有新的体育场)、文化局大院、平头岩公园合并,规划建设图腾神祉区、人文乐园区、祭祀区、水上娱乐区,将瑶族的图腾、神社、建筑、舞蹈、艺术、风物、风俗等历史文化元素展现在公园中。届时,将极大的提高自治县首府的品位,美丽瑶都将名符其实。
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有关部门开始吸收瑶学研究成果,将瑶族的音乐舞蹈、山歌、情歌、酒歌等瑶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使游客在领略了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造就的美丽风光和先辈们留下的人文历史足迹的同时,更加领略瑶文化带给人们的那份惊喜、那份震憾、那份神秘。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了。
瑶学科研成果的利用例子很多,并且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瑶学科研成果的利用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瑶学研究的期望值,许多科研成果还“锁在深闺人未识”或“识之浅表不识心”,瑶学科研成果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第一,人们的认识不足。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和人们本身素质不高的局限,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是对自然科学的作用十分认可,利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十分积极。这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立竿见影的。而社会科学往往要人们认知、认知、再认知,接受的过程缓慢,产生的效益也十分缓慢。因此,人们往往认为社会科学没有多大作用,是文人们纸上谈兵,搞文字游戏。这种现象在今天这样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仍然普遍存在。这样一来,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不多,尤其搞瑶学研究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本来就学民族学、瑶族史学的人毕业后不搞民族学研究、不搞瑶学研究。搞研究的人被不搞研究的人说是“傻”,不仅不支持,反而冷嘲热讽,如果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还被说成不务正业。 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不仅财政有预算,经费不够还可以增加,往往一拨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元。而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财政预算很少,或根本没有预算。就拿我们广西瑶学学会这一瑶族的主要研究团体来说,恐怕广西财政也没有列入预算,有时去要点钱也要不到。一些自治县的瑶学研究团体同样没有研究经费作保障,要开展活动还要去募捐。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一方面导致了瑶学研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已有科研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或者根本没有利用。
第二,瑶学研究成果还没有让大多数人掌握。由于人们对瑶学研究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瑶学研究队伍不大,有的地方甚至后继乏人。瑶学研究成果只在少数研究者手中,或者是一些热爱瑶族历史文化的人知道。由于宣传上的欠缺,大多数人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瑶学研究成果,不知道瑶学成果有什么用,在经济社会的建设中不知道怎么去找瑶学研究成果,怎么去运用瑶学研究成果。
第三,瑶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还没有好的经验可循。瑶学研究虽然硕果累累,但就其本身来说,瑶学研究缺少专题研究的系统化,有的虽然是一个方面的专题,但研究也不系统,不深入。瑶学研究多数是分散的。因此,在自治县的建设中还没有哪一个自治县能够在利用瑶学科研成果中很好地总结出可供别人借鉴的经验。江华曾经有人大谈要说瑶话、唱瑶歌、跳瑶舞、喝瑶酒、洗瑶澡,说的兴奋,听的也觉得新鲜。但如何说、如何唱、如何跳、怎样喝、怎样洗却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意识到要利用瑶文化这一平台唱好经济发展这出戏却不知道怎么去做,没有经验可循。摸索着去做,即摸着石头过河,既可能取得成效,也可能付出代价。这对自治县又好又快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第四,瑶学科研成果的转化缺少资金。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瑶族自治县的发展步伐还不快,财政收入少,经济总量不大,许多县是保吃饭的财政,即使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瑶学科研成果,也因缺乏资金无法转化成经济社会效益,社会资金无法集拢,招商引资也难上加难,只好“望洋兴叹”。
当然,瑶学研究成果在自治县建设中的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以上四条原因是主要的,是影响自治县建设步伐的主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培养瑶学研究的人才,做好队伍建设,做好更深层次的瑶学研究,使瑶学研究的成果价值更高,效益更大。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瑶学研究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变反对为支持,变旁观为主观,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去支持瑶学研究,主动去进行瑶学研究,主动去掌握瑶学研究成果,主动去将瑶学研究成果运用到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建设中。
作者系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民宗局局长、副编审
(本文由广西瑶族研究学会授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