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乡建设是散、杂居少数民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民族平等权力的有力保障。民族乡建设特别适合瑶族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全国260万瑶族人口中,实现区域自治的不到60%,其余都是通过民族乡建设实现民族平等、自治和促进发展繁荣,改善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团结。在经济建设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瑶族研究,注重瑶族乡特点,瑶族乡经济的研究,对瑶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乡具有一般乡镇不同的法律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各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区域,陆续建立了民族自治乡(区),有的杂居区也建立了民族民主联合乡政府,这是当时民族自治的一种形式。从1952年到1955年,永州市境内就建立了27个瑶族自治乡(区),13个民族民主联合乡政府,对解放初期的少数民族翻身作主、土地改革、山林处理、干部培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民族乡建制取消。1982年后,随着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恢复,民族建制逐步建立起来。永州市现有民族乡22个,其中瑶族乡21个。民族乡建制的恢复建立,比五十年代初民族自治乡(区)建制更规范、更完善,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198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行政区域划分第三个层次“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这就在根本大法中确定了民族乡同属于乡、镇一级基层政权。第九十九条中又规定“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这就给了民族乡一定的自主权,是一般乡、镇所没有的,区别有所体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扶持民族乡建设。1987年中共中央13号文件指出“民族乡是不同于一般乡的基层政权,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注意他们的特点,帮助和扶持他们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199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1987年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湖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这是一个以扶持民族乡建设为主体,较全面的地方性法规。永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多个扶持民族乡发展文件。民族乡建设越来越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重视。民族乡既是一级基层政权,又不同于一般乡的基层政权。
二、民族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处于弱势
以永州市民族乡为例,各民族乡建乡2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助下,民族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建乡初期,22个民族乡中有9个乡不通公路,现已全部通了水泥路;12个乡不通高压电,10年前都已架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也全部开通。二是民族经济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经济总量有较大增加。过去民族乡单一的林业杉木和农业种粮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乡一品”基地建设已有一定规模。如江永县四个瑶族乡坚持“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每个乡都有自己的特色,源口瑶族乡种植三三制:三分之一种粮食、三分之一种水果、三分之一种香芋。松柏、兰溪两个瑶族乡因缺水旱地多,集中发展烤烟生产,每年产烟2万多担,产值1200万多元以上。千家峒瑶族乡抓生态和民族经济旅游产业开发开始起步。道县洪塘营瑶族乡种植药材厚朴10.5万亩,是全国七大厚朴基地之一。蓝山县浆洞瑶族乡,发展楠竹面积6万多亩。民族乡开发建设小水电站151座,装机16.53万千瓦,蓝山县荆竹瑶族乡与浆洞瑶族乡小水电装机分别都在3万千瓦以上。2007年民族经济乡镇企业总值5532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95万元,财政收入2203.31万元。三是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发展。民族乡办有中小学校129所,在校学生15780人、教师1151人,基本能满足办学需要,“两基”成果得到巩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有20个乡建起了农科教中心;建卫生院29所,有医务人员132人、病床139张;乡建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已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低保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民族乡的劳务输出、旅游开发、移民扶贫都有不错的成效,但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弱势,与一般乡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通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中,由于民族乡内行政村多数居住分散,人口少、路程长,投资多,修路难度大,修建通村公路除国家补助的外,一般村民平均要负担1000~6000元,而平邱区村民只负担100~500元。永州市民族乡完成通畅工程的不到40%;还有86%的村不通路或都达不到通达公路的标准;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江永县就有79座病险山塘水库未维修;有164个自然村未解决好饮水问题;2008年初冰灾后还有一部分村未恢复电力设施。
2、经济脆弱。经济基础差,抗御灾害能力弱。2008年初一场冰灾,原已脱贫的人口33%返贫。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基本都是粗加工;财政收入低,无法自我发展;农民人口平均纯收入低,2007年只有1638元,是全市农民人平均收入的48.22%;主导产业规模小,经济优势不明显。
3、社会事业发展难度大。民族乡办学经费不足,校舍危房多,22个民族乡中有危房面积9284平方米。现代教学设备和基本的体育设施都不足,教师老化、学生控流保学问题严重。医疗卫生网点少,医疗技术人员缺,有的乡卫生院只有1-2人。蓝山县6个瑶族乡,有4个乡卫生院是老“三件”器材看病,无法正常开展业务。文化建设,多数有站无人,瑶族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现代文化生活贫乏。
4、人才偏少,是民族乡建设和发展中的瓶颈。人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乡缺技术、缺人才特别突出。以蓝山县为例,全县15个乡镇,其中民族乡6个,各类人才所占比例不到全县的5.7%。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部门,农、村、水等其他经济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更少,仅占5.9%。严重制约民族乡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乡建设离不开研究成果的支持
在瑶族乡的建设和发展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乡面貌的变化,都离不开各级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调查研究成果的支持。以永州市21个瑶族乡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永州市的瑶族乡多数是调整区划重新组建的,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居住分散,人口多的3万多人,一般是3至8千人;水、电、路、教等基础设施60%的乡不全,有的乡全无;群众生产困难,生活贫困非常突出,在民族乡工作的干部压力大,精神不振,工作一两年就要求调走。针对民族乡的情况,省市县以民委为主的各级政府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每个时期国家政策的调整所出现的新情况,就有相应调查研究的新课题,所有调研究报告,报送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为民族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永州市过去采取的瑶族乡粮食供应、经费补助,市直部门和市管大企业定点到民族乡扶贫,移民扶贫在民族乡工作的干部职工浮动工资,民族乡民办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负担、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限制完成等一系列措施,都是调查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
瑶族研究与民族乡建设,基本上是瑶族乡较多的政府工作部门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开展的调查研究。现时瑶族乡建设特别需要各类专家学者专题研究成果的支持。瑶族乡与其他民族乡或一般乡镇有不同特点;以山区为主,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村民文化素质不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较弱等等。瑶族研究加强瑶族乡建设的研究,对加快瑶族地区的发展,不断改善瑶族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瑶族人民整体素质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瑶族研究的重点有必要转移到加快民族乡建设上来。
作者系湖南永州市民宗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