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交流
泰国瑶族社会发展研究的初步介绍

       居住于泰国北部的瑶族(“勉”和“尤勉”)是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少数民族。早期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广东、湖南、广西及云南一带;后来为了寻找新的居住地而不断的往南迁移,迁移途中经越南、老挝,约于1890年开始迁居到泰国。

       即使要为寻找新居而不断迁移,即使历经长途跋涉的迁徙路程,即使耗尽几代人的时间,即使在迁徙途中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及文化的不断影响,泰国的瑶族也始终完好的保存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和对自己祖先及神灵的信仰,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相传至今。由于这个原因,泰国的瑶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吸引着众多学者对它进行探究。

       由于诸多原因,本文章仅限于泰国瑶族文化社会发展的初步介绍,即从我们的基础经济和生活方式到社会及文化的介绍。希望大家能通过对本文的阅读而初步了解泰国瑶族,同时也希望能以此为起点,为了将来能更深入地探究泰国瑶族文化,而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里共同合作。因此,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概括了5点内容,分别为:(1)迁徙与定居;(2)社会风俗文化与重要的宗教仪式;(3)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4)泰国瑶族社会发展及研究方式(5)泰国瑶族[尤勉]联盟学会;(6)总结:展望未来。

       一、 迁徙与定居

       瑶族自称为“勉”和“尤勉”,是泰国的少数民族。为了寻找新的居住地,从中国南方的广东、湖南、广西及云南一带不断地往南迁移,途中经越南、老挝,最后定居于兰那国,兰那国属于当今泰国的领土。帕拉维帕克普瓦銮(James McCarthy) 暹罗国第一任地图绘制厅厅长和地图绘制员曾记载说:泰国瑶族从19世纪 70 年代末就已定居于难府到清孔这条路线,并由此慢慢扩散开来。这就足以说明瑶族在泰国定居的时间已超过了100年。如果将泰国瑶族按照定居的时间和区域来划分,主要分为4支。即:帕夭--难府的瑶族;昂扛山的瑶族;清莱府北部的瑶族以及在战争中从老挝逃难过来的瑶族。

       第一支:帕夭—难府的瑶族,是从老挝的蓬纱立、南塔及吴隆赛一带迁徙过来的。他们跨过了湄公河就居住在泰国的清焕、红霞、勐跟及赛亚武里一带;接下来就迁至勐难(现在的难府)、帕夭直到清莱府的清盛县。

       在勐难的瑶族开始在普兰嘎、栓亚龙、爬吉、小爬桑一带居住,并获得了当时暹罗国政府种植鸦片的批准。村长邓展昆还被勐难的首领选为“Pha Ya Kri Ri Sri Som Bat”是泰语意思就是一个地区的首领,说话很有权威,他的职责就是对勐难的首领、领导、农民负责,并向农民征收各种税。这支瑶族现在几乎全部都移居到了帕夭府蚌县小爬桑镇,部分姓氏家族移居到了清莱府梅占县和腾县、南邦府敖县、甘烹碧府空兰县和素可泰府的西塞纳莱县。

       第二支:昂扛山的瑶族(清迈—清莱的瑶族),他们迁徙至暹罗国的时间和帕夭—难府的瑶族很相近,但从老挝迁至暹罗国的时候就直接进入孟清孔(当今的清孔县),主要定居于清迈府防县的昂扛山。因为那里的土地肥沃,利于种植鸦片,并可在缅甸境内出售给英国人。(当时政府大力支持当地人种植鸦片,是合法的行为。)这样种植和出售都要比在英国殖民地内种植容易得多。

       目前,这组瑶族定居在清迈府防县(迷翁乡帮辉村)和清莱府直辖县(绘诵普乡绘梅腮村、帕朗村、绘诵普村)、梅占县(弄问村)一带。

       第三支:清莱府北部的瑶族,原来居住在老挝的会晒、波骄、勐兴、勐龙、勐文普哈及南塔一带。他们分为两个阶段迁入泰国: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约1900年)的时候,有将近60户瑶族从勐会晒迁入泰国清莱府的清盛县;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中期(约1940年)在老挝人民救国军队和法国殖民者发生严重动乱的时候,瑶族汇集了近160户人家迁入缅甸的勐彭,之后又迁移到泰国清莱府梅占县的泵巴村、老西桂村、老西巴、爬叻村。

       目前,这组瑶族已经迁移到了清莱府清莱直辖县、梅占县、清盛县,南邦府敖县、汪讷县、甘烹府空兰县和哒拉府浦帕拉县等不同的地方。

       第四支:这最后一组迁入泰国的瑶族是战争时期逃难而来的,他们从老挝的南塔、波乔及赛亚武里一带迁到泰国,距今约有30 年的历史。即:当老挝军事政变结束,人民军取得了国家的执政权后,瑶族逃到了泰国清莱府清孔县、腾县,帕夭府清罕线;部分逃到清孔和清罕的移民中心;大部分迁移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居住,也有部分瑶族迁居到清莱府梅占县梅泵村和帕亚勐莱县昆梅丹村。此外,还分散的居住在清莱府、南邦府、帕夭府和甘烹碧府的一些亲戚朋友家里。

       目前瑶族定居于泰国北部的10个府里,包括:清迈府、清莱府、帕夭府、南邦府、甘烹碧府、难府、素可泰府、哒府和劈差文府;共有 178 个自然村,6,758个户籍,8,022户人家,总人口为45,571人;分别为男人15,260 人、女人15,442人,男孩7,609人和女孩7,260人。人口分布较多的是清莱府,涵盖了14个县21个乡61个自然村,有2,193个户籍,2,450户,总人口为15,225人。(民众救助厅、劳动厅和社会福利部,佛历2545:75,150)。

       二、社会风俗文化与重要的宗教仪式

       过去,瑶族村寨总是坐落在海拔约为1,000-1,300米的山腰上,并且喜欢山脉而建筑民居。民居的建筑特点为:房子只有一层,在规划建筑结构的时候,我们要确定不让自己家的“鬼门”和其他房子相对,因为我们认为在从鬼门驱赶出不好的、不吉利的东西时,这些东西有可能会继续跑到另外的居民家里。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在过去的500-600年里,泰国瑶族一直受到小乘佛信仰的影响,有着对自己祖先、神灵和道教相互混合的信仰体系,并保持至今。但是,受小乘佛教宗教信仰的影响,我们减少了各种祭祀仪式传统的重要性,为了方便祭祀仪式的举行,我们省略了部分仪式的步骤。

       对祖先崇拜的信仰。瑶族对自己祖先灵魂的崇拜只保留4代,我们相信自己死去的祖先会进入天堂并一直在保佑着自己的子孙。此外,祖先的灵魂还有责任成为活着的人和各种神仙相互联系的中介人。为了能得到祖先神灵的保佑不发生任何危险,我们在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无论是做世间的仪式,还是做灵魂的仪式,都要先向祖先做汇报仪式。我们相信这种祭祀祖先的仪式能得到祖先最好的保佑。无论如何,瑶族最受尊敬的和最能得到祭拜的祖先是盘王,瑶族认为他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就给了瑶族生命的起源。每当有盛大的宗教仪式时,我们以祭师做媒体敬请祖先的神灵到家中,在仪式完成后又以祭师为媒送走神灵,比如:丧葬、婚礼。

       对天神、地神的信仰。瑶族相信万物有灵,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下的所有物体都由天地神仙主宰。比如:山、树、房子、森林等。瑶语把这些神灵叫做“冕”,冕又有好坏之分。好冕生存于天堂、天空、树、森林、河水和溪流等,其职责是让在自己所管辖区域范围内的生命生长旺盛。而另外一种冕(勉语)是没有生存特定区域的,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时刻保佑着人们。因此,好冕就有责任保佑好自己瑶族的子孙,让我们能安居乐业。泰国瑶族每天都要举行对这些神灵(好冕)的祭祀活动,祭祀品包括各种各样的祈福品和供奉品。

       道教的信仰,就是对多位神仙的忠诚信仰,在所有的神仙中,瑶族最诚信的有 3 位神仙。就是上清皇(三位天尊),这三位天尊在神仙体系中排位最高,他们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中对上清皇的信仰与瑶族对三清的信仰相同。“上清皇”(三清皇;勉语)是保护人间瑶族子孙的神仙中排位最高、最受尊重的神仙,其余的18位神仙受尊敬的程度依次往下排列。

       根据瑶族的信仰和世界观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这个世界,并把它分成两个相反的世界。分别是阴界,既没有实体的,看不见的世界,是幽灵生存的地方;另外是阳界,即现实中的世界,由人类及各种生物实体组成,比如:动物、植物。至于幽灵和神仙是生存在阴界或阳界之间,它包括天堂、地狱、地底等。这两种世界一直与人类的世界有着联系的,能够和阴阳界相互沟通的人就是祭司,根据瑶族的信仰能做祭祀的必须是健康和勇敢的男人。

       瑶族从古到今一直以来所举行的重要仪式和礼教有以下几种值得我们关注的:

       (1)家庭人员的宗教仪式有:新生婴儿仪式、招魂仪式、结婚仪式(求婚、迎亲、新郎新娘的客人)、葬礼仪式以及有关生活的仪式等等。这些仪式每年都举行,一生中要举行近几百种仪式。如:每个家庭里每年都要做家庭成员的招魂仪式,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里存在着 11 个魂魄,如果其中一个魂魄出体就会使人生病或遇到危险,当受到惊吓时,魂魄出体后就会有不好的幽魂来附体。招魂仪式要有祭祀来组织完成,举行仪式时祭祀会恭请师长、祖先和三路神仙来帮助寻找出体的魂魄,当魂魄归体的时候就使人身体健康。

       对人做的仪式从婴儿还在母胎里时就开始了。母亲在怀胎时做保佑母子平安的仪式,是为了告知祖先和天地神仙这个家庭有新的生命即将诞生,请它们保佑这个生命能顺利诞生。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又会做一个仪式将新生儿介绍给自己的祖先及神仙认识,目的是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的子孙,是家族中的一员,请它们保佑他健康成长。此外,一生中要不断的为了能让现实世界和阳界与阴界联系而做各种有关生活、生产的祭祀仪式,直到生命结束为止,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2)家族宗教仪式,如:挂灯。瑶族的挂灯一般要有同一家族或同一姓氏的人一起参加。比如:盘氏、赵氏、李氏、邓氏、冯氏、黄氏、刘氏、罗氏和唐氏等等。在各种姓氏中又有以下细分。比如:邓氏又可以分成邓酸氏、邓绿氏、邓灰氏,赵氏又可以分成赵大和赵小,这些被分出来的姓也属于同一姓氏,是直属亲戚关系并有共同的祖先,每年每次有家族仪式或在各种节庆日时都要一起举行,每年至少有 4 次。如:新年节、清明节、颇寸节(勉语;一个仪式的崇拜祖先)和七月半节。

       除此以外,家族要共同举行的仪式就是挂灯仪式,我们叫做“做腮”或“挂灯”,有“挂三台灯”、“挂七台灯”、“大罗十二盏灯”等几种挂灯仪式。瑶族认为“做腮”或“挂灯”是自己道德行为的体现,为了让这一生过得更好,也为死去的亲友做出捐献而行善。举行过该仪式的人将有三盏灯为他照亮。因为举行家族仪式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仪式的盛大与否取决于家族中各家庭的经济能力,所以要为该仪式做好相应的准备。准备工作的分工是,家族中各家庭的男主人要相聚在一起开会,并以家族中最受尊重的长者作为会议主席,决定有关仪式举行的准备事宜;女人们要用3-7天的时间去准备各种材料及工具、并且要准备举行仪式时要享用的佳肴。

       (3)村寨宗教仪式,如:新年、祭寨神灵仪式、村寨公德仪式。每个瑶族的村寨里都有一个村长,其选举方式可以是正式的官方选举或非官方的选举。村长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村子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当村民们举行各种重要宗教仪式时,仪式组织者都要提及村长的名字,并在仪式中邀请村长给村民们讲话、祝福,如:挂灯仪式。

       泰国瑶族每家每户每年至少都要举行祭寨神灵仪式两次。每次要举行仪式前,村长和祭师在一起商量有关举行该仪式的时间、方法、准备工作的分配等。当村子里有恶劣事件发生时,比如:大量家禽死亡、很多村民生病等。村里的祭师、村长和村里有权威的人一起商量要怎么解决这些事件,或许会举行祭祀活动、祭鬼神或者迁居等。但是,当村寨里的村民发生吵架、斗殴的时候,或当有外籍人员要迁居到村寨里居住的时候,村寨的各个领导就会集聚在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案。

       以上初步介绍了宗教信仰和姓氏排列的体系。根据泰国瑶族对姓氏的排列体系或家谱来看,泰国瑶族将姓氏归类有 8 个姓氏。分别是:盘、邓、赵、李、冯、黄、罗、陈。对于姓氏的继承,泰国瑶族继承父姓。从姓氏的继承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泰国瑶族的社会地位为男尊女卑。当女性结婚以后,将被排除自己家族的家谱后加入丈夫家族的家谱中。
 
       泰国瑶族的家庭体系包括大家庭和小家庭。以前,大部分都是大家庭体系,分别有:父母、儿子、儿媳和孙子。小家庭一般来说小家庭是从男性的父母家中分裂出来,即:男人结婚后将带着自己的妻子来跟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一个大家庭里有很多的小家庭一起生活,使他们的亲情凝聚在一起互相扶持,这一点在生活上体现得特别突出。但是现在,由于各种文化的严重影响,使他们在结婚后建立起更多的小家庭,跟父母住的比较少。

       泰国瑶族的服饰特点。女性身着长至脚踝的黑色上衣,深蓝色和黑色相混合且绣有色彩鲜艳花纹的短裤。衣的前身由中间分成两片,衣领装饰有红色的羊毛絮一直垂至胸前。衣身侧边及胸前钉有方形的银片。裤子上绣出的每个花纹都反映出了泰国瑶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历史及特点。至于头饰,里围为红色的头巾,外围深蓝色及黑色相间并带有彩色刺绣花纹的头巾。

       男性身着黑色衣服、黑色长裤,裤脚的花边上镶有红色羊毛絮。衣长至腰,衣胸的设计与唐装相似,衣服的纽扣从脖子钉到腰间。衣侧用纽扣钉起长至腰间。没有头饰,但到了老年参加各种仪式时,有时会包头巾。

       小孩的着装,一般来说,男孩和女孩的着装与成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小孩服饰的色彩没有成人鲜艳。如:女孩的短裤上不绣任何花纹。那是因为小孩还不懂得珍惜或保护那些艳丽的花纹。男孩的服饰和成人男子一样。但是孩子的服饰有帽子,其中男孩和女孩帽子的区别在于绣的花纹不同。男孩的帽子用黑色和红色的布交错缝制而成,用布剪裁成花纹来装饰,滚白色花边,用红色的羊毛絮定在帽子的中心,绣的花纹不多。女孩的帽子绣的花纹比男孩多,在帽子的顶部和两侧花纹用红色的羊毛线绣成。当看到戴上帽子的时候便可以看出是男孩的还是女孩的。但是现在,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的着装都与一般的泰国人相似,他们一般不穿戴自己独特的服饰,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会身着自己民族的服饰。

       三、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

       以前,泰国瑶族靠务农来解决温饱,种植鸦片来维持经济。这种经济体系被称为生活半货币经济。即种植大米和庄稼满足家庭的温饱需求,如果有多余的就拿去卖。那时候鸦片成为家庭换取金钱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瑶族有了半生活半市场化的经济体系规划,因为我们除了种大米、玉米和植被谷物来吃外,我们还种植农作物,比如:黄豆、棉花、橘子、荔枝、龙眼、姜等来作为经济的主要来源。每个家庭种植农作物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家中的温饱了,而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与此同时,我们也带来了不少外界的生产要素,从种子、肥料到化学制品,都从城里的市场上购买;其种植的产量也依赖于贸易的市场体系。有的家庭努力用不同的方式去赚钱,有的到外地或是国外去打工;而有制作装饰品、银器加工、针线活、制造刀、锄头、斧头、镰刀等技能的家庭,不仅靠自己生产的产品打入市场,还将手工艺品销至国外,为家庭和社区带来经济效益。就像泰国难府边境的瑶族村民们,就有着祖辈相传的银器加工或制作装饰品的手工技术,新一代的瑶族将祖辈相传的手工技术进一步发展后销入市场,进而在国内建立起了个享有名气的银器手工艺品的公司。我们的银器销售给世界各国的人,也给国家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从以上的事例来看,部分瑶族的谋生方式可算达到了良好的水平,但是从整个居住并生活在高山上民族的谋生方式来看,大部分的村民靠种植旱谷和水稻来满足家庭的温饱需求,种植玉米、黄豆及姜等农作物作为每年经济的主要来源。有的家庭种植荔枝、芒果,又遇到市场价格下跌,年轻的男女大部分外出到清莱府、清迈府、曼谷等大城市打工。农作物的价格下跌是我们村里的最大问题,农作物的价格下跌时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除此外,瑶族新一代的人也有部分参加政府工作,成了公务员。就如教师、医生、护士、警察、律师、法官等。

       到社区以外去谋生或打工的一般由男人或一家之主先去闯荡,等到能落稳脚跟或得到稳定的工作后,他们就会带着自己的家属或亲戚去一起工作。有的人出外打工后,带着家属回来的也有。大部分人在清莱府、清迈府和曼谷打工,还有部分人到国外去打工,如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日本等。

       总之,泰国瑶族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谋生方式多种多样,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要好得多了,大部分人有自己的田地和固定的谋求生活的能力。现在瑶族最缺的就是承传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人士。

       四、泰国瑶族社会发展及研究方式
 
       以前,泰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发展看法不同,其原因有:第一、少数民族威胁到国家的稳定;第二、少数民族破坏森林和自然资源;第三、少数民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毒品生产者和贸易者。根据该基本思想的框架,泰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就变为:协助少数民族进行迁居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却不是给少数民族接受教育。政府要更为关注少数民族的另一个原因是: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方都在边境,使得政府认为他们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严格控制少数民族,促使少数民族变得没有尊严、没有价值。

       可以说泰国政府在30–40 年来对高山地区的发展是很盲目的,缺少与高山民族的合作和交流,他们不屑于这些地区的发展,只一味的要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把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统一成一个泰国民俗文化来看待,但泰国各民族之间权力有很大的差异。比如  泰国国籍、土地、学习、生活基本保障和医疗的权利等等。这让少数民族越来越自卑,感觉没有人格尊严。

       无论如何,50年来泰国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让泰国的发展跟上世界的发展进程,又由于按照自主主义的发展进程,他们对少数民族存有偏激的想法,导致了他们不同程度的利用和占有少数民族的资源,这反映出了泰国在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和不平等关系。因此,无论是社会文化方面、毒品问题方面、农业生产方面,还是新一代人的自我调整问题,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瑶族同样也遭遇到各种不平等的待遇。

       关于泰国瑶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文化等,在过去有西方的学者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过。就如:James McCarthy ,来自苏格兰,曾在佛历2420年过来考察;另外Paul and Elaaine Lewis 来自美国,在佛历 2528 年时曾记载过泰国6个少数民族,其中也有瑶族。

       泰国的学者也有一部分考察和研究过我们瑶族村寨,从佛历2493年奔随•细沙瓦斯到清莱府考察和研究过泰国30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佛历2507年泰国政府在请迈成立了高山少数民族研究学院,是以研究高山少数民族为主,发展泰国少数民族社区为主要目的。高山少数民族研究学院有几位专家、学者对瑶族的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比如:卡差•阿南达、蒙欢•占本龙、瓦纳•帕勒嘎沙西和颂给•占陇也写了好几本书。但是,在佛历2545年泰国政府把高山少数民族研究学院封了,这可以说明泰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研究非常不重视。

       另外,有很多研究生也把对瑶族的研究作为了论文的研究课题。比如:仲太•阿蒙潘塔娜滚写于佛历 2536 年的研究论文,课题为“清莱府直辖县蕙梅晒村瑶族挂灯仪式的研究”,维希特•力克宋温写于佛历 2544 年的研究论文,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经济对瑶族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无论是在亲友、家庭或是社会中都显示着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使清迈府的瑶族女性在思想及信仰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帕斯拉•巴斯威研究了“难邦府熬县昆行村瑶族刺绣花纹信仰的来历”,这也可以说明外界人对研究瑶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样对瑶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的研究者也就变多了。但是缺少能真正、真实地深入研究瑶族并有一定经验的学者。

       总之,关于泰国瑶族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学术研究论文还是各种以文章形式出版的都很少,尤其是泰国瑶族本身对自己本民族的研究感兴趣的人很少。如果泰国瑶族本身要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还需要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加以学习、研究,更需要同行的支持和帮助。

       五、泰国瑶族[尤勉]联盟学会

       当今,泰国的瑶族可算得上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民族,我们不仅与外界的人士频繁交往,而且还努力与各种组织建立友谊关系。不仅如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我们都时刻努力准备着接受新的科技和文化。各家庭都极力支持子女上学,为将来有稳定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而努力。

       泰国瑶族[尤勉]联盟学会建立于 2004 年,泰国瑶族聚集起来共同组成了一个学会,学会的名称为“泰国瑶族[尤勉]联盟学会”,并选举克文•熙颂巴先生为协会主席。为了民族的荣誉和尊严,与各高等教育学府共同合作研究和传扬瑶族文化;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为指向,努力与各邻国共同组建各种知识的研究协会,特别是和中国云南、广西、湖南、广东和贵州的专家们共同合作研究。这些地方可以算得上是泰国瑶族的发源地,可称得上是泰国瑶族的祖国。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会不断的努力,创造与各邻国相互学习知识文化的平台。公历2007 年,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开展了中国云南、泰国、越南、老挝瑶族民族刺绣图纹及针线手工艺术文化历史的学术交流活动。该活动的成功组织为几国领域里共同举办各种瑶族学术交流活动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为了能够更好、更深入的了解瑶族民族文化,学会将继续组织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公里2008年,中国云南省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瑶族委员会在河口共同举办了边境贸易展和学术研讨会时,邀请了泰国瑶族联盟学会参加。学会会长克文•熙颂巴先生带领来自不同县府的28位代表参加了该会议。在会议中,他们认真与中方专家交流工作经验。此外,他们还到河口县探望了瑶家的亲朋好友,使得两国瑶族能更好地交谈和相互了解。此外,在2009年年初,泰国瑶族[尤勉]联盟学会和美利坚共和国共同合作在老挝波乔区汇马河村举办了联谊体育运动会。

       因此,以上所提及的活动只是学习、宣扬和传承瑶族文化的开始,是学习怎样和邻国好友合作的新起点。从今往后,我们更应该在工作经验乃至各领域中,与各国邻友虚心学习,特别是与广西瑶学学会资深的专家们虚心请教。

       六、总结:展望未来

       在现代科技、信息繁荣的时代里,世界变得没有了国界,使得各国的瑶族亲友能使用新的信息技术更好地相互探访,更好地促进了彼此间在文化差异上的认识,包括历史关系、宗教信仰、人文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等等。特别是根源的追溯,泰国瑶族深信自己的祖先来自于中国,中国便是自己的祖国。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回报祖国,我们希望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尽情和祖国的亲友、师长及专家们虚心学习。

       无论如何,学会从建立之初的让大家相互认识的发展方向到开展各种新知识文化学术交流的平台,可以说是为了将来世界各地的瑶族能更好互帮互助并使新一代的瑶族能够认识、保护、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及历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者刘玉兰系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民族学院院长助理;玉南旺系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国际交流处工作人员、翻译。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