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回首我们所走过的瑶族史学研究道路,无论是前辈们所走过的足迹,还是后辈们所跟上的脚步,都值得去回望,值得去深思。
一、瑶族分布基本概况
瑶族是中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位居十三,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全国瑶族人口共有263.74万人,2008年,中国瑶族人口大约在28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山岳地带。瑶族居住的地区山峦叠嶂,地形复杂,既有高山、谷地,也有盆地、河谷和平原,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从东经100°30’ 的云南景谷县到110° 20’ 的广东始兴县;从北纬21°37’ 的广西防城县到28° 的湖南武陵山区,分布地域十分广阔。
瑶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由于长期频繁迁徙,大分散、小聚居,与其他民族交往甚多,由此导致民族内部出现一些文化差异。瑶族原来的支系很多,瑶族本身有许多自称,人们习惯按语言把瑶族各支系分成为瑶语支(也称盘瑶支系)、苗语支、侗水语支和汉语方言四大支系。而瑶语支又分成3个方言,即绵荆方言、标交方言、藻敏方言;五个土语:尤绵(优勉)土语、荆门土语、标曼土语、标敏土语和交公绵土语。其中尤绵(优勉)土语的瑶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与泰、美、法等国的瑶族语言亦能相通。瑶族原有30多种他称,有因崇信盘王即盘瓠则被称为“盘瑶”或“盘古瑶”;有因种蓝靛染蓝靛布而被称为“蓝靛瑶”;有因服装特点而被称为“红瑶”、“花蓝瑶”、“白裤瑶”、“顶板瑶”等;有因住居有特色而被称为“东山瑶”、“坳瑶”、“八排瑶”、“平地瑶”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瑶”。
瑶族不仅是一个跨国民族,而且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法国、加拿大。隋唐时期,瑶族就生息繁衍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区,广东粤北是瑶族较早的聚居地;明中叶以后,南方瑶族跨越广西、云南边境,不断向东南亚移动,走向越南、泰国、老挝等国的山地。1975年印支战争以后,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大量吸收印支战争难民,不少瑶族人就此机会移居到了欧、美、加等国。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全世界有瑶族人口约350万,其中280万居住在中国,约70万分布在越南;另一部分撒播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地区,还有5万多人口移居在美国的俄勒岗州、华盛顿州、加利福尼亚州以及法国的杜鲁兹地区和加拿大北部。虽然瑶族人口分布广阔,支系众多,然瑶族人的生活习性基本相同,历史渊源也相同。
移居东南亚和欧、美的瑶人历史源于中国,不仅他们自我认同,而且他们珍藏的《过山榜》、《家先单》的记载,都能证明他们的祖先曾生活在中国。 在定居于美国西部海岸城市西雅图的李如府家中,笔者看到其收藏的族谱记载着:“先祖先置连州庙……后因洪水,迁移到韶州乐昌县。”现我国广东省的韶关市、连州市,仍有瑶族分布。从唐朝起,瑶族人的祖先就开始了逐渐向南迁徙的历程,也因此被世人称之为“过山瑶”,即“吃尽一山则他迁矣”。据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潭州”条载:“(晋)怀帝分荆州湘中主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瑶,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潭州”是唐代湖南观察使治所,其辖地包括今湖南省长沙、郴州、永州、邵阳和广东省连州等地,现在这些地方仍有瑶族住居。美国“瑶人家中珍藏的《过山榜》、《家先单》、《祖坟墓册》、《前初古图》、《歌堂书》、《坐堂书》等古籍明确记载着他们祖先的故乡在中国的‘南京十宝殿’……祖先盘瓠王传说的出生地……后到广东的潮州和韶州府乐昌县,然后经广西、过云南,随山耕种,再到老挝或越南,近些年,又加写了某年某月到达泰国、美国的行徙历程”。 美国西雅图瑶人珍藏的“长达十余米的《过山榜》这部用血和泪谱写的长卷详细地记述了美国瑶族祖先从洞庭湖起经两广、云南历尽磨难南迁老挝、泰国的经过”。
瑶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初姚思廉的《梁书•张缵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瑶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南北朝以前,瑶族先民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瑶族先民乃古代“蛮人”一部分;隋唐时代是“瑶”形成单一族群的重要时期,也是瑶族群体成长壮大的重要时期。“唐代中期,瑶人势力遍及今湖南全境,北至长江之滨的洞庭湖畔,南抵湘南甚至越过五岭而居于粤北之地。” 瑶族群体在成长中不断向南扩大自己的活动地域,其中心活动区从隋唐时期的两湖境地转移到了明清时期的两广以及与湖、广接壤的云、贵地区。美、法瑶人珍藏的历史文献清楚地记载着其祖先迁徙的足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塞勒姆(Sdem)邓明福家中收藏的《祖宗簿记》,反映了其先祖从广西迁往越南的历史:
邓珠一郎 葬广西道桂林府管人义尊县
邓氏一娘 葬广西昭平县孔家湾
邓法坛 葬恭城县上西乡苏体源东洞
盘氏者 葬桂林县天井安堂
邓法林 葬湖广道江华县管人皆流西中白鹤庙
邓法前 葬广东道连州县大龙洞
赵妹耐 葬云南省开化府文山县东安里
邓法灵供 葬猛剌(勐腊)磨厂盐堂冲
邓法堂 葬安南(越南)掌国管下仙玉
邓法广 葬猛声管上冷佧冲
而居住在法国图卢兹(Touluse)的瑶人祝通珠家中珍藏的《家先单》也记载着其祖先遗骨葬于广西、湖南等地:
祝法应 葬于广西道管人龙胜府叭咱冲岭脚
赵妹仙 葬于广西道龙胜府管下同罗冲领脚坪
高氏者 葬于江华隔界地
祝法添 葬于猛东洞管下南本冲半岭坪……
国外瑶人承认自己的祖先源自中国,承认自己是盘王(盘瓠)的子孙,与中国瑶族之史源相同。从美国、法国瑶人珍藏的《祖图》、《家先单》所实录的迁徙历史可以看出,其先辈大约在明末清初仍生活在中国的两广地区。清朝中叶,一些瑶族人分别从中国湖南的江华和广西的贺县(今贺州市)、富川、恭城、永福、宜山(今宜州市)以及广东的连山、连州等地迁徙到云南河口、勐腊一带,到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有一部分瑶人移徙到缅甸、老挝和泰国。其后,又有一些瑶族人迁居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美、法瑶人虽身在异域,却始终把中国看成是老祖宗的出生地和先人的居地,他们虽人在“番邦”,却与中国的瑶族根相连。
二、瑶族历史发展概况
瑶族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蚩尤时代。 蚩尤是古代传说的部族,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济水、淮水之间。远古时期,蚩尤部落先后与炎帝、黄帝两大部落发生战争,蚩尤战败后,其部落部分臣服与炎、黄二帝,部分南迁到江汉和江淮流域,在两江之间逐渐壮大形成三苗部落集团,活动地域也延伸至长江中下游及洞庭彭湖一带。尔后三苗部落集团先后多次与近邻尧、舜、禹为代表的部落集团交战,最后禹击败三苗。三苗余部再往南迁,与当地南蛮部族融合形成了荆蛮集团。
先秦时期,楚人在荆蛮地域掘起壮大,建立了楚国,并荆蛮为楚民。荆蛮余部或南迁或西迁,逐渐形成了长沙武陵蛮和桂阳蛮,成为当今学术界较为公认的瑶族族源。长沙武陵蛮主要活动在今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畔;桂阳蛮主要活动在今湘南和桂北一带。
到了南北朝时期,文献出现专指瑶族先民的“莫瑶”名称。唐宋以后,瑶族以地域、服饰、生活习俗等特征命名的称呼也多有出现。
瑶字作为单一民族族称出现,最早见于唐初姚思廉的《梁书•张瓒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隋书•地理志》也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这里的“莫徭”指的就是瑶族。
瑶族先民经过长期的迁徙,到隋唐时期,已有一定数量的先民进入广东北部山区居住。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连州时,曾写了题为《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的诗篇,反映了连州地区(连南瑶族地区当时也属连州辖)瑶族人民的生产片断。阮元的《广东通志》卷二百三十二也有这样的记载:王睃“永徵初(650年)为连州刺史,民瑶安之”。到了宋代,在湘、桂、粤边境地区,形成了人口较为集中的瑶族聚居中心。《宋史•蛮夷列传》载:“庆历三年,桂阳监蛮僚内寇,诏发兵捕击之。蛮僚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长宁县,属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行千余里,蛮夷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徭人。”现在广东的连州、连南、连山,包括阳山的瑶族居住地区,都涵括在当时的”连”境内; 而乳源瑶山,包含原属乐昌、曲江管辖的瑶山,以及今天韶关市属各市县的瑶族散居区,也都包含在”韶”之内。庆历三年至七年(1043--1047年),连阳、韶州、英州的瑶人“依山自保”与统治者进行了多年的斗争,《阳山县志》载庆历七年(1047),瑶人劫掠州县,帝受畋(杨畋)东染院使荆湖南路兵马铃辖,……诏往南韶连等州招安之……贼果复出阳山,畋即领众出岭外……。”宋人的《舆地纪胜》载:“广东乳源西北(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阳山。县境高车等14隘,俱瑶民错杂,其西山、牛婆洞与湖广宜章与阳山接壤。因皆贼巢也。”《英德县志》多处记载的杉木角瑶,是在乳源境内,与英德接壤。并载:“顾孺履,……宋淳祐…知英德府。五年 (1245年)……峒瑶煽乱。远近骚然”,《乐昌县志》载:“骆尧道……邑人。宋末(1280年)由茂才辟富川县尉升本邑尹。…时山瑶为乱,…瑶迁入深山……”。
明代,《天下郡国利病书》云:“明代广东境内有瑶山的县二十个。”表明了瑶族在广东地区分布很广,与广东西江紧相依连的广西地区,也有不少瑶族居住,明代两广是瑶族主要活动中心。
元、明、清三朝,封建统治者对两广瑶山围剿有加,瑶族为反抗封建压迫,不断举旗起义,最终寡不敌众,瑶族人只好退避山野,“依山自保”。“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过着“吃尽一山过一山”的游耕生活。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顺两广山脉向云、贵高原深山老林游移,继续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并越过边境地区向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的山林地带迁徙;清代已形成今天中国南方五省瑶族分布的格局,至今依然是“大分散,小聚居”。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瑶族人不再流离失所,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下,过上了安稳定居的农耕生活。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瑶族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地方民族区域自治,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社会历史也迈上了新的纪元。
三、瑶族历史研究概述
据瑶学专家张有隽 、胡起望 等教授的研究,认为瑶族历史研究起步较早,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即汉秦到民国时期;从瑶族先民“长沙武陵蛮”见于史册至清末民初,关于瑶族史源的研究就已开始。瑶族民间崇拜的盘瓠龙犬图腾,早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和晋干宝的《搜神记》就有记载,而南朝宋人范骅的《后汉书》对长沙蛮、武陵蛮则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另《梁书.张瓒传》则反映“莫瑶”的生活片段,瑶族到以“莫瑶”身份现世之时,便是瑶族作为单一民族历史开创之时。
在历代正史书籍中,由于作者出自官方文人,故其所写之作对瑶族先民的记述多为征剿和镇压,少有抚慰或书试记载。但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记载,都是研究瑶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宝贵史料。还有不少文人学者从不同年代不同角度记述了瑶族先民的社会历史、民族起源、政治制度、风情习俗,其中有宋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对宋代岭南瑶族历史有一个详细的交代。而瑶族民间收藏的历史文献如《评王劵牒》《过山榜》《盘王大歌》,以及用画卷表达历史和盘王出世的《过山图》,都是研究瑶族历史的极好参考资料。一些地区的瑶族利用氏族族谱、家山碑文以及道公、师公所用的经书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还用歌谣、小曲、故事等形式反映瑶族历史上的迁徙、民族来源、家庭婚姻、生活禁忌等。
清代初、中叶,社会出现了一些专门论述瑶族历史文化的论著,如诸匡鼎的《徭壮传》,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姚柬之的《连山綏瑶厅志》《评徭述略》和魏祖亭的《两粤徭俗记》,这些书籍为研究瑶族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证。进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倡导用民族学方法研究中国的民族问题,组织民族学调查组,深入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1928年2月—8月间,民族组的颜复礼、商承祚教授到广西凌云县调查了6个村寨,1929年出版了《广西凌云徭人调查报告》,反映了当地红头瑶、蓝淀瑶、盘古瑶、长发瑶的历史发展情况;1930年3月—1931年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组织采集队分别到广东曲江、乳源、东昌和广西大瑶山古陈等地做田野调查,就两地瑶族社会历史及生产生活现状进行调研,并由庞新民写成《两广徭山调查》,193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5年10月,燕京大学青年学者费孝通携妻王同惠进入广西大瑶山南部,对当地花蓝瑶进行人类学体质测量和调研,调研其间王同惠女士不幸殉职。尔后费孝通将此次调研整理成稿,于1936年6月以王同惠名义出版了《花篮瑶社会组织》,此书对研究瑶族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积累了很好的资料。此后费孝通先生特别关注瑶学研究的发展。南京金陵大学的蓄意棠教授也把在大瑶山调研4个月的报告陆续整理出版,分别载于《金陵学报》《边政公论》《中国文化研究》和《边疆研究论丛》等书籍,详细介绍了大瑶山瑶族的社会历史文化。1937年11月,国立中山大学学者和广州博物馆人员杨成志、江应梁、王兴瑞等10人组队来到广东曲江县荒洞瑶族村寨(现属乳源瑶族自治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1938年编辑报告印成《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本书较全面地反映粤北瑶族的社会历史情况。
此后关于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书籍不断面世,有陈志良的《恭城大土瑶的礼俗与传记》(《风土杂志》2卷2期,)曾昭璇的《粤北瑶山地理考》(《边政公论》7卷2、3期)唐昭民的《瑶山散记》(1949年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等,这一阶段的瑶族史研究,基本处于见闻记录阶段,还未进入理论研究层次。研究的观点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即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瑶族史学研究也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主要与民族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弄清楚民族的特性、习俗和史源关系。为此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从云南到广东,从湖南到广西,近百人的队伍历时十年,撰写了大量调研报告,为后来出版的《瑶族简志》《瑶族语言简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革期间,由于社会动乱,瑶族史研究一度处于停顿状态,大学和研究机构均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科学研究。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新中国成立60周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瑶族历史文化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新时期的思想路线,在国家民委的主持下,瑶族史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被收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从书”公开出版。1979年以来,先后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包括瑶族部分(1981年),《瑶族语言简志》(1982年)《瑶族简史》(1983)《瑶族〈过山榜〉选编》(1984年)和金秀等8个瑶族自治县概况,以及一套九册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和一册《广东瑶族社会历史调查》,这些书籍和调研资料的出版,为前期瑶族史研究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在费孝通先生的倡导下,20世纪80—90年代,瑶族研究学者再次深入瑶山调查,并以人类学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去分析研究瑶族的社会历史,这一时期出版的书籍有胡起望、范宏贵的《盘村瑶族》,玉时阶的《白裤瑶社会》,马建钊、练铭志、李筱文的《排瑶历史文化》,黄钰的《评皇劵牒集编》,黄钰、黄方平的《国际瑶族概述》,赵廷光的《论瑶族传统文化》,张有隽的《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李筱文的《南粤民族搏览》,吴永章的《瑶族史》,李本高的《评皇劵牒研究》等等,还有不少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如李筱文的《西江流域瑶族变迁成因》等。
1998年伊始,在奉恒高、张有隽等同志的主持下,不少专家学者参与了《瑶族通史》的撰写,并于2007年6月由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瑶族通史》是瑶族有史以来第一部记述和探索本民族历史的书籍,是瑶族社会发展的一本通书。进入21世纪以来,瑶族史研究又走上了一个台阶。在国家民委的主持下,新编民族问题“五种从书”陆续修订再版,11个瑶族自治县概况也分批陆续出版。瑶族史研究的新作也不断问世,有玉时阶的《瑶族文化变迁》,李筱文、盘小梅的译著《移动的山岭》等。
在著名人类学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指导和支持下,从建国起至今培养了大批瑶学研究人才,如具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瑶学研究前辈黄钰、胡起望、徐仁瑶、盘承乾、刘保元、姚舜安、李默、宋恩常、吴永章、覃乃昌、张有隽、李本高、赵家旺等专家教授,还有一批已担任学科带头人的瑶学研究新一代学者如玉时阶、李筱文、莫金山、朱雄全、彭兆荣等等。他们学术成果丰硕,其中不少均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赞誉。目前,有的瑶族史研究书籍已进入高校并列为本科生、硕士生授课或选修课程,瑶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得到蓬勃发展,前景喜人。
作者系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