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钟巧玲(1972—),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学院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产业化经营。
【摘要】瑶族是一个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其服饰工艺精湛,款式多样,并在图腾、宗教、审美等方面体现出深刻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瑶族;传统服饰;象征意义
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与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不同的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从而形成不同的服饰风格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一、瑶族服饰的质地与款式
瑶族是个山地民族,其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山地经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瑶族山区面积广大,土质松软,水源丰富,属亚热带地区。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农、林、牧、副业的发展。瑶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以林业为主,属典型的南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南方农耕经济文化反映在瑶族服饰上,表现为瑶民普遍着衣裤、衣裙等短装,以便攀援和行走,服饰以轻便、迅捷为主要特征。瑶族衣裙短窄轻薄,衣裤(裙)季节变化不大;讲究头饰,不注重鞋帽等等,均与南方湿热的气候,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猎,丘陵稻作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一切所有的民族的艺术,……是往往和那个民族经济立于最密切的因果关系之上的”。
瑶族服饰的质地。历史上,瑶族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民族,“男耕女织”一直是瑶族社会家庭的主要经济形态。过去,瑶族民众一家人所穿的服饰,大多由家庭妇女自种的棉、麻,自纺纱线,自织土布,自裁衣料,自己缝制而成。现在,瑶族传统服饰面料仍以棉、麻居多,只是在服饰的装饰材料上,大量的毛线、晴纶线取代了原有的棉质或丝质色线,成为挑花、刺绣、织锦的色线材料,从而形成了瑶族传统服饰特色面料。
瑶族服饰的款式。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因而服饰和头饰极为丰富,地区差别与支系差别较大,有人统计有百余种之多。然而,尽管各地服饰式样各异,但男女着装普遍以夏单冬夹为主。一般说来,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下着宽筒长裤,束腰。妇女则喜穿圆领绣花服装,衣服镶宽边,以彩边镶围,下穿镶边绣花百褶裙,系色彩艳丽的花腰带,脚穿绣花尖鞋。关于瑶族服饰的大体款式,《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瑶……椎髻,跣足,衣斑烂布褐。”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
二、瑶族服饰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中国文化最为普遍但未被重视和理解的文化现象之一,也是西方学术界早就开始研究的课题。象征行为是人的生命本质之一,是一种综合交叉的文化表现形式。正如卡尔•荣格所说:“当一个字或一个意象所隐含的东西超过明显的和直接的意义时,就具有了象征性。”在现代符号学理论中,象征可作为代替各类语言文字的符号,被广泛的应用着。瑶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自有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
(一)图腾符号
A.M.佐洛塔廖夫说:“相信某种自然客体——多半是动物,与氏族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自然客体便是该氏族的图腾。他还进一步认为:“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形式,是与氏族发展初期的社会结构相符的意识形态。”英国民族学家J.G.弗雷泽则认为:图腾崇拜是半社会半宗教的一种制度,全氏族成员都应当表示对图腾的尊敬,进而形成氏族的信仰,以获得图腾的护佑。为了获得图腾的护佑,原始人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如改变自己的外形和生活环境,力求与图腾物发生某种联系,亦即存在着“图腾同化”的心理。弗雷泽说过:图腾部族的成员,为使其自身受到图腾的保护,就有同化自己于图腾的习惯,……或取切痕,黥纹,涂色的方法,描写图腾于身体之上。瑶族以五色犬盘瓠为图腾,喜着“斑烂衣”,故“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形成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的传统。在装饰上,瑶族先民曾流行“狗头冠”和“犬尾”饰,是图腾崇拜的显著特征之一。广西大瑶山男子头饰的狗牙花边;龙胜县“红头瑶”妇女服饰衣背上两枚对称的“狗爪”——“盘王爪”;贺州瑶族男子婚礼长衫后背正中绣饰的“盘王印”图案,均象征着对盘瓠的崇拜。瑶族服饰无论男女大都在领边、袖口、襟缘、裤脚、胸襟两侧等处绣上五彩的图案纹样,这也与瑶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瑶族原始的信仰中,盘瓠图腾崇拜的影响很大,传说中的盘瓠就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瑶族在服饰上绣五彩纹样是纪念盘瓠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瑶族无论男女老少都有缠头巾,扎绑腿的习惯,其中缘由,据说来自瑶族民间的一个传说:盘瓠与三公主结婚后,白天是只龙犬,晚上却变成了美男子,他身上的斑毛也变成了色彩斑斓的龙袍。终于有一天,三公主要求盘瓠变成人。盘瓠于是建议公主把他放在蒸笼里蒸七天七夜,他便可以脱净身上的毛变成人。于是,三公主就按盘瓠所说的去做。可蒸到六天六夜时,三公主担心蒸久了会把盘瓠蒸死,便迫不及待地去揭开蒸笼盖,发现盘瓠果然已变成人,可蒸的时间不够,所以盘瓠的头上、腋下、小腿上的毛仍未脱落,而回笼再蒸已无效果,就只好把有毛的头、小腿缠裹起来。这就是瑶族缠头巾、扎绑腿的由来。
(二)宗教符号
瑶族是个多神信仰的民族,信奉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因此,在服饰中不仅凝聚着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并且积淀传承着久远的宗教观念。道教传入瑶山后,和瑶族地区原有的宗教相结合,原始宗教和道教互相影响,巫、师、道相互混杂,形成了瑶族民间宗教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作为瑶族文化载体的服饰,对瑶族民间宗教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有集中的反映。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盘结于头顶,男子一般以青布扎头,妇女的头饰则极为讲究,椎髻插簪,佩戴银饰,鲜艳夺目。男子用布裹头,妇女头戴头饰,以示敬祖。这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的反映。
瑶族男女之所以身着花衣,主要是出于对其始祖盘瓠的图腾崇拜和各种自然精灵崇拜,敬奉道教诸神以及佛教的如来、观音等。在瑶族的传统观念里,玉帝是天皇、盘皇为地皇、现实中的帝王为人皇,构成天地人的主宰。瑶族既敬天皇,又敬地王,也不得罪各方神灵,唯独对人皇是“历政不宾服”,其宗教形成了多神信仰的混合体。在不同地域瑶族服饰挑花织锦上分别绣有天神、山神、雷神、日神等形象,这是瑶族多神信仰的原始宗教的最好例证。广西大瑶山盘瑶妇女头饰上的太阳花,象征太阳崇拜。百色龙川一带的瑶族妇女的头巾中和小孩的帽顶上都绣有象征太阳的八角星图案,八角星周围绣小星,象征群星,群星外面绣四道线围成方形,象征大地,再绣上花、木之类图案纹样,象征万物。这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最好体现。
瑶族妇女皆喜佩戴银首饰,有银牌、银扣、银簪、银钗、银镯、银项链、项圈、耳环、戒指、牙签等,五光十色,端庄华丽。每逢节日喜庆、上街赶集、走亲访友,必耳戴大银环,颈佩银白项链,两手戴银镯,银戒指,胸前佩戴各色银牌,琳琅美观,甚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圆形、弧形、长形胸牌具有日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特征,也具有原始巫术图腾纹样的性意识象征,暗喻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表示阴阳和谐、万物轮回、生生不息的朴素辨证法思。
(三)审美符号
瑶族服饰的造型美。造型美一方面体现在:男子服饰具有朴实、精干的阳刚之美,象征精悍刚强的性格;女子服饰具有俏丽多姿的婀娜美,象征温柔能干的素质。另一方面表现为:瑶族女子头上的各种头饰极为讲究,有的源自图腾崇拜,有的源自生活,但无论如何,其造型大多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瑶族服饰的色彩美。瑶族自古“好五色衣服”,五色指红、蓝、黄、黑、白。这五色为中国历代王朝官服正色,按常理平民不得用正色为服饰颜色,按阴阳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介于五色之间的间色用于平民服饰,“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瑶族传统服饰却以五色为民服正色代代传袭,五色官服正色的“贵族化”倾向在这里被“平民化”了。一则是因为瑶族长期被压抑、受贬低、遭排斥的客观现实,与沉重的民族心理和要求得到关注和尊重的民族情感宣泄在服饰的五彩斑斓的表层,用华丽的五彩衣掩盖内心的沉痛;二则是因为瑶族的聚居地是“山高皇帝远”的南蛮不毛之地,封闭性的地域客观条件阻隔了集权等级尊卑制度的执行,使其保持一个独特的土著服饰文化。瑶族“好五色衣服”的习俗是将色彩作为一种主观的图式符号,赋予特殊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理念,并通过对物象的视知觉认识转换成对内心世界的文化反思。在瑶族民间,晦冥之色的黑色象征着土地。瑶族在历史上被剥夺了拥有土地的权利,成为一个迁徙的民族,黑色成为他们对土地的向往和对失去土地的沉痛之情的情感代码。红色则是血液与生命的情感代码,象征瑶族祖先为了捍卫民族尊严而带伤奋战的血痕,寄托着再生的规定意义。白色、蓝色本身具有丧俗的悲伤哀痛、凄凉惨淡的民族心理情感,成为瑶族沉重的民族心理情感代码。黄色代表着阳光,是上天的赐予,是自然界万物生命的源头,也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希望,历代皇权统治者把它作为皇室的御用色彩,不允许他人染指,而瑶族却把黄色用在自己的民族服饰上,在生命与生存的本原意义背后把民族哀伤的情感寄予其中。“好五色衣服”,华丽的外在表象掩盖了一个民族沉痛的心理悲伤,这其中包含着瑶族先民对祖先、对土地、对自然、对生存空间的崇拜意味,其图腾崇拜的宗教纪念意义代替了本原的色彩审美意义。这种色彩的审美象征意义反映出瑶族心灵深处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除服饰单个色彩的象征意义外,色彩间的搭配也包含着象征寓意,当然这并不排除色彩及色彩间搭配本身具有的审美意义。红色与黄色、白色的搭配被用在胸饰、围裙、头帕花边装饰之上,“红配黄,亮晃晃”,显露出人生的荣耀与高贵。黄色作为历代皇族的特定专属色彩,具有“皇权天授”的象征,具有华贵明丽的心理因素和视觉效果。瑶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皇室的御用色彩用在自己的民族服饰之上,把民族情感宣泄在服饰的五彩斑斓的表层空间,既具有色彩上的视觉审美价值,又具有色彩的深刻寓意性。
瑶族服饰的图案美。图案美体现在:男女老幼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以红、黄、绿、白、黑等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织、绣、挑、染等工艺,构思精巧,造型简炼,生动传神。瑶族服饰上的图案纹样的内容,一方面来自本民族的图腾崇拜,广西贺州瑶族男女头饰上的太阳纹,金秀瑶族女子服饰上红色的鸟纹,龙胜县“红头瑶”妇女服饰衣背上的“盘王爪”等均为图腾崇拜的生动反映。另一方面取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如花草、虫鸟、山水、禽兽等,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图案形状有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齿状形等。瑶族妇女用一双精巧的手织出形式各样、五彩纷呈的花纹图案,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创造了灿烂的瑶族服饰文化。
(四)识别符号
首先,服饰是一个自别于其他民族的符号系统。这种象征民族文化个性的符号系统一经形成并为人们所了解后,就可以脱离其原有的地域环境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内发生作用。瑶族先民流行“狗头冠”和“犬尾”饰,“瑶人装饰,女人帽之尖角,象狗之两耳,其腰间所束之白布巾,必将两端作三角形,悬于两股上侧,系狗尾之形。男子裹头巾将两端悬于两耳之后,长约五六寸,亦象狗之两耳。男人腰巾结纽于腹下,如上述之垂以若干铜钱者,象狗之生殖器。瑶人相传彼祖先乃一狗头王,故男女装饰均象狗之意。”《后汉书•南蛮传》载:“制裁皆有尾形”。王士性《桂海志续》:“女则用五采缯帛缀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衫,示不忘祖也”。这种狗尾衫至今仍存在少数瑶族支系中。广西有许多瑶族支系的衣服都按传统模拟狗的形状,妇女喜欢前短后长的衣服,像是狗尾巴,男人的衣服则模拟狗的首、尾、耳缝制作装饰,所以,“狗头冠”、“犬尾”服饰为一般瑶族服饰。而同样是崇拜盘瓠的苗族,其服饰则因融合多种图腾崇拜而另有特点。《苗族史诗•龙人》曾记载过人类是由龙变的,因此龙纹在苗族姑娘的衣饰上较为常见。苗族还认为牛龙相通,牛即是龙,所以在一些苗族服饰的纹样上,牛变龙、牛角龙的形象随处可见。这是苗族融合牛、龙图腾等多图腾崇拜在服饰上的最好体现。因图腾崇拜的差异而服饰各异,这正是服饰作为识别符号的最好例证。
其次,服饰作为符号系统又是辨别个体性别、年龄差异以及婚否等的重要标志。瑶族服饰尽管样式各异,但男女有别。男子以青布扎头,上穿对襟短衣,下着长裤,束腰;女子则椎髻插簪,佩戴银饰,喜穿绣花服装,衣服镶宽边,以彩边镶围,下穿镶边绣花百褶裙,系艳丽的花腰带,脚穿绣花尖鞋。瑶族服饰有年龄的标识作用,但各支系各有不同。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但不同年龄的妇女则需佩戴不同颜色,老年妇女戴青色三角帽,寓意四季常青、长命百岁;中年妇女戴蓝色三角帽,寓意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年轻姑娘则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寓意山花烂漫、前程似锦。广西富川瑶族未婚女青年头梳球形髻;中年妇女爱梳盘髻,用发网套上,常用一条自织的花手帕,折成三折包头,折三折,标志未婚,打平板的标志已婚;老年妇女穿花边衣襟,戴大小耳环,织花丝带作绑脚用,穿绣花勾嘴鞋。不论男女,瑶族都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和性成熟程度,儿童都上着圆领对襟衣,下着长裤;男孩五岁以前剃发,带小爪帽,待能招呼客人时开始蓄发,十五、六岁开始包头帕;女孩戴小花帽,十五、六岁开始摘帽包头帕,并要在农闲季节举行包头帕仪式。在瑶族的性观念中,姑娘一旦包头帕,便意味着性成熟,可以寻偶和进行自由社交了,所以,包头帕仪式赋于了成人的意义,意味着妇女向男性社会公示自己的成熟与获得性爱婚姻的资格,体现了瑶族服饰的性文化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俄]普列汉诺夫.论艺[M].北京:三联书店,1973.
王时阶,蒙力亚.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顾亭林.天下郡国利病书[M].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二).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民研所,1984.
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苏]Ⅱ.E.海通.图腾崇拜[M].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庞新民.两个瑶山调查之二十九.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二)[C].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民研所,1984.
王士性,桂海志.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二)[C].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民研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