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交流
瑶族盘王节的起源

        关于瑶族的起源,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原居住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今之湖南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

        瑶族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分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跨境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瑶族人口为263.7万人,可谓少数民族中人口相对众多的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全国11个瑶族自治县,即广西的金秀、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广东的连南、连山,云南的河口和金平,湖南的江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始终是其民族的共称,瑶族始终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们共同体。但瑶族支系繁多,名称不统一,按语言分为四个支系:

        (一)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以讲“勉语”为代表,人口约占瑶族总数的67%。自称有“勉”、“董本优”、“土优”、“金门”等12种;他称有“盘瑶”、“过山瑶”、“山子瑶”、“蓝靛瑶”等13种称呼。

        (二)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以讲“布努语”为代表,约占瑶族人口总数的28.5%。自称有“布努”、“努努”、“优诺”等10种。他称有“白裤瑶”、“黑裤瑶”、“花蓝瑶”等10种。

        (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以讲“拉珈语”为代表。约有万人,主要是居住在广西金秀的茶山瑶。

        (四)讲当地汉语方言的瑶族,这部分瑶族约有十余万人。自称有“炳多优”、“优念”、“优嘉”等;他称有:“平地瑶”、“山仔瑶”、“瑶家”等。

        由于瑶族的支系不同,名称不一,因而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各异。如:说“布努语”的瑶族最权威的祖先崇拜对象是“密洛陀”女神,旧历五月廿九日要过祝著节。说“勉语”的瑶族——“盘瑶”、“过山瑶”、“蓝靛瑶”等则是信奉盘王为始祖神,旧历十月十六日过传统的“盘王节”。

        盘王节,又叫“做盘王”、“跳盘王”、“游盘王”、“庆盘王”、“还盘王愿”、“祖公愿”、“祭盘王”、“祭盘古”、“打盘王斋”,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过去,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举行。1984年8月,来自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北京、武汉七省市的瑶族干部、学者代表在南宁一致商定瑶族盘王节的过节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崇奉“盘王”或“盘古王”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盘王节起源于对始祖的祭祀。关于盘王节的来源,民间传说有多种。

        一说源于祭祀瑶族始祖“盘瓠”。据盘瑶民间传说,古时评王与高王久战难决胜负。评王许诺:谁能杀高王,即赐予三公主成婚。评王身旁龙犬盘瓠挺身而出,渡海杀高王。评王招盘瓠为驸马,并封其为“南京会稽山十宝殿王”。盘瓠以王自称。盘王与三公主婚后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传下瑶族十二姓盘、沈、黄、李、邓、周、赵、胡、雷、冯、蒋、郑。后来盘王不幸被羚羊撞下山崖身亡。其儿女们捕获羚羊,以其皮做鼓面,击鼓歌舞以祭盘王。

        关于盘瓠的汉文献记载也有些许,目前所见最早的是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击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日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街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王F令,不可违倍,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罕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立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丈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烂,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日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K,皆赐印缓,冠用獭皮。名渠帅日精夫,相呼为姎徒。”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收录了这样一则犬祖神话: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篱,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吴将军首者,赠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为之奈何?群臣皆曰:“盘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虽有功无施也。”少女闻之,启王曰:“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狗之智力哉。千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围之祸也。”王惧而从之。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鉴之结,著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室石之中。王悲思之,遣使往视觅,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盖经六年,产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母归,以语王,王遗使迎诸男女,天不复雨。衣服褊裢,言语侏俚,饮食蹲踞,好山恶都。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洋,号日“蛮夷。”

        宋代范晔在《后汉书》中转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只是标点符号稍宵差异,并且在文末补充一句:“今长沙、武陵蛮是也”。《水经注》的记载也与此基本相同,只是文字比较简略,并且补充曰:“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地。其狗皮毛,适孙世实录之。”

        瑶族珍藏的文献《评皇券碟》又名《过山榜》中记载道:“评皇出世,得龙犬一只,智超群臣。一日,评皇龙颜大怒,意欲谋杀外国高皇。群臣俱无承认,惟龙犬姓盘名护,声言报主之恩。评皇大喜,将百味赐食之,如得功劳,联将官女配合。盘护浮游大海,咬取高皇头级,为国立功,评皇招为驸马。 (盘瓠)夫妻生育六男六女,评皂闻知,喜悦传下圣旨,敕封盘护(瓠)为始祖盘王,六男六女为王瑶子孙,赐安十二姓。长男随父姓盘,其余姓沈、黄、李、邓、周、赵、胡、雷、冯、蒋、郑……”

        二说源于纪念“盘古王”。瑶族不但尊崇“盘瓠王”,也尊崇“盘古王”。传说盘古王造天地万物,生下一男一女。某年洪水泛滥,天下受淹,人烟灭绝。盘古王遗孤兄妹两人藏身于葫芦内得以幸存。因天意作合,兄妹结为夫妻。婚后妹妹生下一肉球。哥哥以为不吉,将肉球剁成三百六十块,抛于河中。妹妹急制止,将剩下的五块投掷于山岗,次日山上出现了盘、李、邓、赵、蒋五姓瑶人。兄妹俩告知他们,盘古王是瑶人的始祖。此后,瑶人便以祭盘古王来纪念其始祖。

        历史文献也有记载。民国《昭平县志》载: “瑶人祭盘古,三年一醮会……,男女歌舞,称盛一时,数日而散”。《中国瑶族风土志》详细记叙了广两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盘瑶对盘古王的隆重祭祀活动。

        三说源于“还盘王愿”。传说某年酷旱,颗粒无收,瑶民被迫背井逃荒。途中,十二姓瑶家分乘十二只船渡海时,遭狂风恶浪袭击,有六只船被打翻。危急之中,瑶人烧香求始祖盘瓠王护佑,并许下日后还愿的诺言。风浪果然平息,瑶人脱险到达彼岸。后来,瑶人遵守诺言,举行盛大的“还盘王愿”活动,并代代相沿至今。

        信奉盘王为始祖神的瑶人当中颇为盛传的渡海神话:

        “交过寅卯二年天大旱,官仓无米,深塘无鱼,蕉木出烟,格木出火,人民慌(荒)乱,四散分离。一十二姓瑶人子孙,飘湖过海,一千里途。过了三月,船路不到,水路不通。子孙无计奈何,飞天无路,又怕大风吹落下四海龙门。重(众)在船中思量,思量着门路,当初以来,盘王圣帝,开天立地,前来杀死,后来救尘。十二姓遥人子孙,船中求献五旗兵马,立请大道本祖家先,回头转面,许起歌堂薄书良愿。未经三朝一夕,船来到岸,马行到乡,子孙酬谢还答谢圣王神恩良愿。儿孙行到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安扎瑶人子孙。上无水土,下无平地,耕山为力(业)、逢州逢县,过山耕山,耕山起屋,无交租税。无人救得瑶幼子孙,三庙圣王救得瑶幼子孙;无人伏伺连州三庙圣王,瑶人子孙则永远敬奉,人财兴旺,万代荣昌。”

        渡海神话进一步巩固了对盘瓠的崇拜,产生了瑶族人统一的祭祀形式“还盘王愿”。渡海神话使盘王不再仅仅是盘瓠神话中的始祖神,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神明,成了瑶人的“救世祖”,它给了瑶人再生的机会。瑶人永不忘恩,于是祭祀盘瓠成了更为神圣的节日活动。

        盘王节历史悠久。晋代干宝《搜神记》:“用掺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唐代,盘王节为“三年一庆,五年…乐”。节间,挂盘王神像,供畜祭品,瑶民男女,摇动长鼓,欢唱笙歌,人欢鬼乐。宋代,盘工节有了较固定的H期,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十月朔日,各以聚落祭都贝大王。男女各成列,连袂相携而舞,谓之踏瑶。”明代,盘王节的仪典极隆重多彩。邝露《赤稚》卷上载: “皆高辛狗王之后。以犬戎奇功,尚帝少女,封于南山,种落繁衍,时节祀之。刘禹锡诗,时节祀盘瓠是也。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为五参。奏乐则男左女右,铙鼓、葫芦笙、忽雷,响瓠、云阳。祭毕,合乐,男女跳跃,击云阳为节,以定婚媾。侧具大木槽,扣槽群号。先献人头一枚,名吴将军首级。予观察时,以桄榔面为之,时无罪人故耳。设首,群乐毕作,然后用熊、虎、豹、呦鹿、飞鸟、溪毛,各为九坛,分为七献。七九六十三,取其斗数也。……劝客极其绸缪而后已。”清代及民国间,盘王节的歌舞娱人成分增强。清魏祝亭《两奥瑶俗记》载:“冬仲既望,群集狗头王庙,报赛宴会……宴毕,男女十七八以上者分左右席地座,竟夕唱和,歌声达旦”。此外,从保存的盘瓠遗址来看,连州大庙、福江大庙、伏灵大庙等,有瑶寨就有盘瓠庙,在广西桂平等地,盘瓠庙(俗称盘古大庙)更为普遍。信仰盘瓠的瑶族人民过去在盘王节之日一般都去庙里祭祀盘瓠,过盘王节。

        综上所述,不管是民间传说中的,还是历史文献中的盘瓠崇拜均源于图腾崇拜。何为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产生的原因为何?“图腾” 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语(totem),也就是“他的亲属”,意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图腾信仰认为:人与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即“亲族”关系。所谓图腾崇拜,就是人类的某个氏族同某个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能够攀上“亲族”关系,也甘愿当其“儿孙”向其膜拜,这就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切原始野蛮民族在采集狩猎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最初的崇拜信仰,多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至于瑶族盘瓠图腾崇拜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图腾崇拜产生的社会根源,即当时的经济生活条件。瑶族是个以山为伴的山地民族。犬始祖图腾与瑶族长期的生活环境及生产方式有关。正如普列汉诺夫指出,“图腾崇拜,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原始狩猎的基础上产生的。”瑶族是一个发展比较后进和缓慢的民族,其农业的发展长期表现为粗放经营的刀耕火种的山地游耕农业生产方式,人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十分有限,需要以采集狩猎作补充。而他们驯化的狗忠诚为之服务,陪伴他们打猎、生活、甚至保护他们的安全。有学者推测:盘瓠犬可能最初有恩于瑶祖,然后瑶祖之后人对此“猎狗”就产生了崇敬的信念,这种信念发生后,便构造出一种幻想,认为这只有功于他们祖宗的狗,必能成为他们的保护神,最终将此狗看作具有灵神的始祖。对于这种推论,笔者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二,图腾崇拜产生的认识根源。原始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极低,人与自然不分。在早期的氏族社会里,人们认为自己的祖先不是人,而是动物或植物。瑶族人深处山区,长期过着游耕生活,狗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伙伴,同时狗有很强的生命力,故被赋予某种超人的力量,对狗产生依赖感。又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于是狗就被奉为灵物。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先人的灵和物的灵附和在一起,瑶族人们甚至认为自己的氏族同该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于是本氏族出于对狗的尊敬,把狗的形象体现在服饰等方面,当作本氏族的徽号,这种服饰上的狗形象,就是本氏族的图腾。瑶族民间认为本氏族的图腾对氏族成员有一种保护作用,人们尊敬之,图腾就会帮助他们战胜困难,反之则会带来灾难。因此,人们带着敬畏心理对之加以膜拜。渡海神话中,瑶族人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向始祖求救应验更加强了该族人对始祖犬图腾崇拜的认可,并且把他当作本氏族的保护神。至于传说、神话中人兽(盘瓠)婚的合理性与否问题,既然原始瑶族人认为人犬同类同源,那么人兽婚生子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正如大多数学者认为盘瓠是氏族虚拟的图腾神,是一种原始意象,只存在于神话传说和精神观念中,起着民族自识、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作用。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