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总人口36万,共生活着22个民族。除汉族人口外,排第二位的数瑶族人口,有4800余人。全市有团结、连坪2个瑶族乡,碑记乡茶坪村、龙溪乡中塘村、清江乡民族村、黄草镇龙兴村等4个瑶族村。瑶族有语言无文字,本民族的历史主要靠掌管祭祀的一代代师公口口相传,相沿至今。经查阅史料,瑶族在资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致可追溯到明隆庆年间,距今440余年。每一个民族从萌芽到发轫到根深叶茂都有自己的活动轨迹,生活在资兴的瑶族也不例外。
一、关于始祖盘瓠的传说
瑶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中的一支,尊盘瓠为始祖。
《后汉书.南蛮传》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
族始祖盘瓠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远古高辛帝时,“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帝答应谁能斩下吴将军之首级,就能封邑赏金,把公主嫁给他。盘瓠咬下吴将军首级而归。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
在湖南临湘一带有传说,“盘瓠死,因自相夫妻”时,盘瓠子女在山上点了数堆烟火祈问苍天,若上天允许兄妹结为夫妻则烟火自然聚拢,否则烟火离散。结果他们的婚姻得到了上天的首肯。
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犬,其纹五色,因名盘瓠(《玄中记》作“盘护”)。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帝喾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
畲族中广泛流传着与瑶、苗相类似的 “盘瓠”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高辛氏(即帝喾)时期,刘氏皇后夜梦天降娄金狗下界托生,醒来耳内疼痛,旨召名医医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长的金虫,以玉盘贮养,以瓠叶为盖,一日长一寸,身长一丈二,形似凤凰,取名麟狗,号称盘瓠,身纹锦绣,头有二十四斑黄点。其时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深(亦作“字”)。
另据瑶族教育家赵循阳(资兴市碑记乡茶坪瑶族村人、湖南省第一届政协委员)1951年《致党中央毛主席的信》中说:“我始祖名盘瓠,乃评王左殿龙犬,为救国有功,而评王将宫女招赘我始祖为婿(驸马)。结婚时,因我祖之头足避其讳,评王赐绣花巾一块,三角板一块,其形前圆后方,盖其头,名曰:冠笄也。赐(王女)鸡嘴绣花鞋一双,绣花带一条,长袍衣服一套,银牌、银链、银扣等全套,梳妆插带,如花似玉。赐封我主为‘盘王’,头戴平天帽,脚踩漂海船,身穿绣花衣,腰缠绣花带绣花裙。”当时评王问盘瓠夫妇愿到何处安居乐业:“万顷江山一线田,十万江山养朝廷。尔愿管江山,还是愿耕良田?”盘答:“愿管江山免粮无税,日后生男育女,另则婚配,女则招赘。”于是还阴粮,即朝贺,名曰“调王”,后演变成“盘王节”。
资兴瑶族传说,当年评王支黄金、白银八十万两供盘瓠使用,赐官二品都尉将军尚书,勒令诸州军路转运司马照,免除一切身丁夫役与黍粮,即免粮免税免役,许以青山白云之地,并点集军丁数百名,迎送盘王夫妇入南京七宝(贤)洞,后转入会稽山安居乐业。因此,碑记乡茶坪瑶族村人称本族为“会稽世第”。后盘瓠夫妇生下六男六女,转奏评王,龙颜大悦,赐封“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十二姓。后来,盘、赵、李、邓、黄、冯六姓再由南京过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各山居住。这些在瑶族勉语支系家传抄本《评王券牒》(过山榜)中也有记载。
后“盘瓠”音转为“盘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瑶族、畲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他们有着共同的“氏族标记”,他们共同把“盘瓠”视为始祖和至高无上的尊神。
二、瑶族在资兴的落地及繁衍
资兴瑶族属过山瑶的一支,“刀耕火种”,“与世无争”,“吃过一山走一山”。相传祖居浙江会稽山,先祖因薰制腊肉引发火灾被官府追缉,盘、赵、李、邓、黄、冯六姓子孙遂漂船(洋)过海出逃避难。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致使船只无法拢岸。派童男童女且歌且舞三天,并许以愿望,祈求盘王佑护,才得以脱离险境。
上岸后,没有生活来源,食物极度匮乏,靠捕捉野鼠为食度过饥荒。这支瑶家后裔下广东,上江西,进湖南汝(城)桂(东);入南岭,越郴州,后辗转迁徙来到资兴。他们最早在以龙溪为中心的东南一带活动。到明代瑶族人口达到一定数量,一部分瑶族人口开始在山上相对平阔的地方定居,当局设立抚瑶把总对其进行管理;至清朝瑶族人口选定一山定居下来的增多,抚瑶把总成为一个固定的官职。其中碑记乡茶坪瑶族定居较晚,直到200多年前才定居下来。
据《兴宁县志》“卷之十”载:“明隆庆三年(1569),在永安堡设立抚瑶把总,时姓氏无考。”“清初时废,顺治十八年(1661)招安复设”。清朝共设立有名有姓的抚瑶把总十五个,即胡国清、胡家驹、胡宁兴、庞文林、庞良辅、庞良裔、庞良皓、庞达江、庞高闳、庞敦化、李云、庞凤翔、庞广绶、庞达礼、庞明通。其中,庞文林至庞敦化为雷连下六洞瑶总,李云至庞明通为雷连上六洞瑶总。上下六洞统称为雷连十二洞,为瑶族人口相对集中生活的区域。昔日的雷连十二洞现大部分为龙溪乡所辖。
又载:“旧志‘宁(指资兴)瑶有二种:一曰高山瑶(即过山瑶),一曰平地瑶。高山瑶,盘瓠之后,踞东南大山中,蓬头跣足,露胸椎髻,绣帕覆首,或用金银饰耳或腕,言语迥异,刀耕火种,男女并作,行山上捷若猿猱,寝处不别,节序婚嫁,不用外人礼仪。明末,瑶人乘衅为乱者,此也。我朝(指清朝)沛恩,招抚流亡窜入,号曰新民,即平地瑶也。其始佃种营生。后置产,兼及诗书,故有观化社学之设。”“风俗好尚,亦略相等,近且互为婚媾,交相往来,同编甲里。椎鲁朴钝之性变而为衣冠文物之习矣。旧设瑶总一,近以十二洞分为上下,设瑶总二。烟册有常编,迁徙有定所,抚绥控驭,盖兼得之。”
从旧志中得知,清以前资兴瑶族主要是过山瑶,清以后,“招抚流亡窜入”,遂有了平地瑶。平地瑶的产生缘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调和,新旧战争使瑶族人民的生活陷入艰难困苦之中,被迫起义反抗又被镇压,部分瑶民为了生存而受招抚,接受封建王朝编籍入户册管理,迁下山定居平地,于是被称作平地瑶;另一部分瑶民,择居仁里,定居平地,创基立业,逐步加入封建政府户籍,封建王朝认为这部分瑶民安分厚道,而被称之为“平地瑶”,也称为“良瑶”、“粮瑶”、“抚瑶”等。平地瑶后来基本被汉化,所以资兴现在的瑶族仍称为过山瑶。
三、资兴的瑶族文化
几百年来,资兴的瑶族同胞披荆斩棘,躬耕山垄,于生产、生活的长期积淀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瑶族文化。又由于资兴瑶族居住相对集中,至今仍保留着瑶家浓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歌瑶故事等。这些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涵盖了瑶族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手口技艺、信仰祭祀、岁时节令、民间医药习俗美食等方方面面,凝聚了瑶族人民的远大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资兴瑶族的三大节日是起春节(农历三月十一日)、团圆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每逢三大节日和村中重要喜庆活动,都要恭请师公进行祭祀,瑶族同胞唱瑶歌、舞龙狮、跳长鼓舞,还盘王愿,又称为“调王”。
每逢祭祀时,师公都要将本民族的迁徙过程及遇到的重要历史事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绘声绘色地重演一番。在祭祀供奉盘王时,除了猪头、鸡鸭以外,还有一样特别的祭品——米粉鼠肉,以纪念当年漂船过海上岸后,那段食物特别匮乏的艰难岁月。
倘若在瑶乡把盏论酒,有瑶家“十二把壶”,一年四季红白喜事尽融其中;论歌,有诸如《桃源洞》之类的调王歌令后生哥、妹三天三夜唱不完;论舞,他们不仅有本民族的长鼓舞、龙狮舞、瑶家十拜、盾牌舞,还能把汉族的腰鼓打得气韵十足。此外,瑶家的拳术也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最著名的瑶歌“嘎堂套”,根据师承关系推算已流传300多年,一般在喜庆聚会时演出,以唱为主,辅以说白和表演动作,由一男一女表演。曲目有《开天辟地》、《收五谷魂》等十多个,至今还保存有《开天辟地》等世代相传的手抄本。
最弥足珍贵的是资兴瑶族保存着的一座小庙——碑记乡茶坪村盘王庙。它背倚罗仙岭,前瞻程乡醁水。尽管庙宇不大,仅十来平方米,却是中国仅存的一座盘王庙。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的盘王庙都是派人到这里考察后参照再建的。因其独一无二,吸引了不少省内外瑶胞和瑶文化研究者前来拜祭、考察。
2003年碑记乡茶坪瑶族村盘王庙被湖南省政府定为首批文物保护项目。2006年资兴瑶族还盘王愿祭祀礼仪被湖南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团结瑶族乡二峰村民间艺人、老师公盘贡兴被评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资兴瑶族妇女的手艺也颇具文化意味,她们心灵手巧,擅长绣花、挑花。在碑记乡茶坪瑶族村赵前卫家中珍藏着一幅色彩鲜艳,做工精细的绣品:11个神话人物活灵活现,居中的是一位笑容可掬的寿星。这幅绣品是湘南著名抗日志士程子楷当年送给赵前卫祖父赵循阳的寿幛,而制作这幅寿幛的却是当地一位心灵手巧的瑶家妇女。大凡村里人做寿酒,都要将寿幛高高挂起来,既象征着长寿吉祥,同时也是瑶汉民族相互交流、友好往来的见证。
资兴瑶族在保存、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吸纳着外来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瑶族文化得到了的繁荣,瑶族的教育破茧而出。
据《兴宁县志》载:“康熙间奉例与考,另取瑶生一名。雍正三年又增设一名,每岁科考,各取二名,准与土著诸生一体应试。”
1889年,碑记乡茶坪瑶民赵帝龙在村里创办了第一所私塾。废科举、兴国民教育之初,茶坪即兴办了“民瑶客三籍国民小学”,吸收汉族、瑶族及客家子弟入学。并且从这个五百多瑶民聚居的小山村,走出了中国第一个瑶族教育家赵循阳。上世纪七十年代,资兴瑶族有了自己的大学生。
资兴瑶族文化犹如带露的山花,鲜活生动,多姿多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本相对封闭的瑶乡瑶村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各种文化快餐加速蚕食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今天,保存好瑶族文化遗产更显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