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韦拔群为了团结瑶族同胞参加东兰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战争,走共同革命的道路,从邀请瑶族同胞参加农讲所和干部训练班学习开始,进而创办瑶族小学和平民学校,使遭受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最深重的东兰瑶族同胞结束了不能受教育的历史,培养了一批具有阶级和思想觉悟的瑶族革命骨干,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促进了他们与各族人民的交流、团结和进步,为瑶族同胞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韦拔群 东兰瑶族 教育发展 历史贡献
〔作者简介〕牙远波(1965- ),男,壮族,广西东兰人,河池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史。(广西 宜州 546300)
韦拔群是广西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大革命时期东兰各族人民在他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反封建和地方军阀的革命斗争。他针对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最深重的瑶族同胞,提出了“团结瑶胞”的口号,目的是团结瑶族同胞走共同革命的道路。他首先从提高瑶民的阶级和思想觉悟入手,邀请瑶族同胞参加农讲所学习,开创了东兰瑶民教育的新纪元,本文拟对韦拔群创办东兰瑶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特点和意义做初步的探讨。
一、韦拔群重视并创办瑶民教育的历史背景
东兰的瑶民主要集中在西山、东山(今属巴马县)、中山三地(俗称三山)以及周边凤凰、盘阳(今属巴马县)等地。由于历史原因,历代的统治者都实行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以后,当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仍沿袭土司遗制,他们掌握着对各族人民生杀予夺的权力。东兰的瑶族人民受阶级压迫最深,他们被豪绅地主阶级和封建山主赶到深山老林里居住。民国时期,瑶族人民仍然被迫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里,延续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生活极为贫困;除了受封建山主的奴役外,还被迫“向土官进贡,为土官服徭役”。豪绅地主阶级和封建山主还规定瑶民不许赶圩、不许办学、不准读书等。到民国初年,东兰的瑶族同胞只有凤凰乡长和村的罗金陶、东山乡文钱村的蓝茂才表兄弟两人具有初小文化。1913~1914年间,表兄弟俩在瑶族比较集中的西山弄美开办了第一所瑶族私塾学校,共有学生15人。此后十年间,再也没创办任何学校,到1925年,韦拔群在东兰武篆开办广西第一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前,几乎没有其他的瑶族同胞受到文化知识教育。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残酷的剥削制度和严重的民族歧视政策,极大地阻碍了瑶民经济文化的发展。
1921年秋,韦拔群在家乡组织了“改造东兰同志会”(后改为“公民会”)。为了团结更多的壮、汉、瑶族群众参加这场革命斗争,韦拔群首先提出了“团结瑶胞”的口号。瑶族青年杨正规在韦拔群的启发和带动下,带领许多瑶民参加了银海州举行的“公民会”成立大会。韦拔群还教育“公民会”的壮族骨干,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瑶族同胞。接着,广大瑶族同胞拿出自有的粉枪(砂枪)和大刀长矛与壮族群众一起组织西山农民自卫军。1923年6月至10月间,在韦拔群指挥的三打东兰县城的战斗中,瑶族同胞个个奋勇争先,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些胜利充分显示了“团结瑶胞”的威力,也极大地鼓舞了瑶族人民的革命斗志。但是瑶族同胞要翻身解放,必须要有文化,必须开办学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因此,韦拔群在领导东兰农民运动的过程中,从邀请瑶族同胞参加农讲所学习开始,随后举办培训班,并创办瑶族小学,开创了东兰瑶民受教育的新纪元。
二、对瑶民进行教育的主要措施
韦拔群在领导东兰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对瑶民进行文化教育:
1.通过农讲所和各种干部训练班,培养瑶族干部。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农民运动和和土地革命运动中,遭受深重压迫的广大瑶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高度的革命热情。但由于统治者长期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他们的文化素质很低,如何使瑶族干部知识化,能理解、掌握并正确运用农运理论和土地革命政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韦拔群做了许多工作,他身体力行,到西山、东山等瑶族同胞比较集中的地区,与瑶族同胞结拜兄弟,学习瑶族语言,物色和培养骨干。韦拔群还把过去的朴素的“团结瑶胞”的口号,转变为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打倒山主,解放瑶胞”的口号,并通过开办东兰农民讲习所及开展广泛的斗争实践,动员瑶族人民进一步与壮汉族人民团结战斗。因此,从韦拔群第一届农讲所开始,每届都邀请瑶族青年到农讲所学习,通过对《各国革命史》《农民协会组织章程》《农运史》《苏俄概论》等知识的学习,使他们第一次接受到革命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使他们看到了瑶族翻身解放的曙光,并投身到农民运动中,成为当时各乡农民运动骨干。
百色起义胜利后,红七军前委、右江特委为了加紧培养各地的党政干部,为土地革命全面铺开做准备。1930年4月,邓小平、韦拔群等人在东兰县武篆旧州屯开办了党政干部训练班,有部分瑶族学员参加了该训练班的学习。为了提高瑶族同胞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尽快在土地革命全面铺开前让瑶族干部能理解、掌握并正确运用土地革命时政策。在举办旧州屯党政干部训练班的同时,韦拔群还在武篆育才小学开办了两期瑶族干部训练班,主要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土地革命的意义、策略和口号”,进行革命方法的宣传、识写和军事常识等。
2.创办普通教育学校,发展瑶族文化教育事业。韦拔群非常重视东兰瑶族聚居地中山、东山和西山(今属巴马县)的文化教育。1926年,他还指派瑶族革命青年罗金陶在中山乡长和村(今属凤凰乡长和村)创办了东兰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瑶族小学——长和瑶族小学。同年,在百色五中读书的黄松坚回到家乡西山办起了西山福厚小学。1929年10月,根据东兰革命委员会颁布的《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的规定:“提高瑶民的知识教育,瑶民经济、政治、教育、工资上与其他人民一律平等。”在苏维埃政府的关怀下,各乡开办的初级劳动小学,要大力招收瑶族子弟,并提供免费入学。1930年初,原来的长和瑶族小学更名为长和瑶族初级劳动小学。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音乐、革命史四门课程,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六会:会写字,会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主张,会唱革命歌曲和山歌,会打仗,会劳动,会为革命烈属和老人做好事。另外,韦拔群还利用师部生产合作社的资金在西山开办了弄京瑶族小学,学员除了学习文化外,还种菜、养鸡,农忙时节还到农村去帮助农民干活。此外学生们还参加形式多样的革命活动,如慰问部队、组织儿童团和送情报等。这些班的大部分学员毕业后都成了瑶族地区的革命骨干。
3.创办农民补习学校和农民夜校。早在大革命时期,韦拔群领导东兰农民协会在各乡镇都建有农民补习学校和平民义校。1929年~1930年,各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他更加重视农民教育工作,各乡村都建有农民文化夜校或平民夜校,教师由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或当地小学教师兼任。教材以右江工农民主政府编写的《工农识字课本》一、二册为主,课本的思想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很强。这些学校又以西山同乐弄甲屯开办的学校最为有名,先后有大批的瑶族学员到校学习。
这一时期韦拔群进行的瑶民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教育直接为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战争服务。开办农讲所最突出一点就是让参加学习的瑶族青年骨干分子或革命积极分子回乡,发动瑶族同胞为农民运动服务,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各地农会组织的对土豪劣绅的斗争或参加农军与反动军队的军事斗争。而瑶族干部训练班的教学目的始终围绕着如何开展土地革命,施以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以及政策和策略、日常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教学形式上,服从于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战争的需要,采取了以短训为主、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力求在短期内培养一批瑶族干部骨干;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直接参加土地斗争,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是教育的革命性和阶级性很强。对普通教育和农民教育,则以揭露剥削阶级真相、指出摆脱阶级压迫的道路、宣传土地革命的意义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办夜校、识字班和劳动小学来提高瑶民的文化水平,使广大瑶族迅速觉醒,积极地投入到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运动之中,为自身的解放而奋斗。
三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教育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制约,整个瑶族受教育的人口很少,教育的层次低,举办的时间短。由于瑶族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基础比较落后,因此,必须充分依靠苏维埃政府的力量拨出专款并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在师资上,要派出优秀的教师前往瑶族乡任教。因此,要改变瑶族长期不能受教育的落后面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创办瑶民教育的意义
东兰瑶族教育的兴办,对当时的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和瑶族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农讲所和瑶族干部训练班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为东兰瑶族培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干部。在大革命斗争中,一批瑶族干部迅速成长,广大瑶族同胞在他们的带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东兰的农民运动度过了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岁月,迎来了革命的新高潮。百色起义后,在东兰举办的两期干部训练为瑶族地区培养了一百余名干部。这些干部经过斗争锻炼,成长非常迅速,广大瑶族同胞在他们的推动下,政治觉悟得到了提高,积极参军参战。瑶族同胞与壮、汉各族人民一样分得同样的财产和土地,使他们看到了自身解放成功的希望。红军北上后,敌人残酷的“围剿”使革命活动的开展极为困难,正是因为有了广大瑶族同胞不惜牺牲生命的掩护,才保证了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瑶族群众冒险相助是东兰革命洪流奔流不息的源泉。
2.韦拔群创办的瑶族初级劳动小学和农民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瑶族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瑶族与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进步。一方面,虽然由于战争和环境的影响,办学时间短、层次低,但是瑶族小学的创办,结束了瑶族同胞不能受教育的历史。虽然他们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且受教育的人口有限,但较以前目不识丁的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推动农民运动、土地革命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为瑶族同胞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瑶族学校促进了瑶族同胞与壮、汉各族人民的交往。一批优秀的壮、汉族教员如黄松坚和陈恩禄分别到西山的福厚小学、弄京小学任教,不仅提高了办学质量,也促进和加强了与瑶族的沟通。同时各地劳动小学大量接纳瑶族子弟入学,免收学杂费。这些到壮、汉族学校学习的瑶族子弟,通过交流和学习,增进了民族感情,巩固了民族团结。有了文化的瑶族同胞,与壮、汉族一样有居住、行动、言论等人身权利,他们可以赶圩、出卖山货、交换工业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生活状况也得到一定改善。在根据地内基本实现了民族平等。一些瑶族学生在接受革命教育后,为了自身的解放事业,毅然投身革命,充分展现了他们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
总之,韦拔群在瑶族同胞聚居地办学,结束了瑶民不能受教育的历史。无论从教学目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都对农民运动、土地革命运动、培养瑶族干部和促进瑶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向前推进了党在右江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
[参考文献]
[1]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J].广西教育史志通讯,1987(3).
[3]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5]吴忠才.百色起义史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6]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