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竣的挑战和严重的冲击,世居我国南方的瑶族受到影响不小。本文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传承和保护的现状着手,探讨江华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 瑶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思考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江华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共辖2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47.2万。有瑶、汉、壮、苗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0.2万,其中瑶族人口28.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0%。在漫漫的历史发展和频繁不断的迁徙流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尽管受农业文明及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我县目前社会形态以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伴生为主,但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却以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技艺技能、民俗等多种形式得以留存,成为我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纳起来,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间文学。瑶族人民受大山的滋润,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口耳相传的文学多,艺术性高。有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图腾神话组成的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风物故事、爱情故事、人物故事、动植物故事构成的故事集成;有古歌、迁徙歌、苦歌、情歌、生产劳动歌、风俗歌、颂世歌汇成的歌海世界;有童话、寓言以及茶余饭后娱乐的各种笑话等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在口头文学中得到体现。
(二)表演艺术。瑶族人民不仅能歌,而且善舞。祭祀盘王出现的长鼓舞,由简单的“叩槽而号”发展成涵盖生产生活、祭拜、摹拟自然景观有72套动作的宏大舞蹈,并衍生出羊角鼓舞、芦笙长鼓舞、盘古长鼓舞等。此外还有瑶山人龙、布龙、板凳龙、度曼尼、调犀牛、火烧龙狮、常狮等民间舞蹈。在音乐艺术上, 瑶族人民不仅能用唢呐、二胡、芦笙、牛角等器物吹奏表演,还能用树叶吹奏出曲调多样, 别具一格的曲子。
(三)风俗、礼仪、节庆。瑶族的风俗、礼仪和节庆活动是瑶族心理文化素质的典型反映,是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瑶族人民在恋爱婚姻上以歌为媒、以歌而恋、以歌而爱,女招男入赘、男娶女嫁等婚姻形式都有特定的程序和礼仪; 在思想观念上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互帮互助为荣;在节庆风俗上,注重节日欢快和心情的舒畅;在宗教信仰上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
(四)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在瑶族的歌谣中,很多地方都表现瑶族人民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认知和实践,并且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在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生产技术经验,每年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农事安排;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瑶族人民还对各种草本属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采集药物来治疗疾病,在民间,传统医药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瑶族医学仍有一定的地位。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瑶族人民的手工艺技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服饰、建筑、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各种装饰用品方面都有多种样式、美观精致的图案花纹,造型艺术新型大方,绚丽多彩。挑花、刺绣、织锦、印染等传统工艺经数代发展,技术相当精湛,远近闻名的如涛圩镇、河路口镇等地的“八宝被”、刺绣、挑花。建筑艺术上,吊脚高悬的吊脚楼和飞檐翘角的三间堂是瑶族的特色建筑,门花、窗花等雕刻式样精美。
二、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一)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绩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一的挖掘、抢救和保护,为进一步保护传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我县瑶族长鼓舞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文化传承人得到关注,他们的技艺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得以传承下来;一些录音、录像资料被制和保存下来;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一些少数民族歌舞和刺绣等已经进入学校选修教育。
(二)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难
目前,尽管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绩,但是这些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加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加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对策
针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在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下,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措施,确保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落到实处。
(一)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摸底式清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了一套工作模式: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这九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基本上涵盖了保护工作的基本步骤和工作流程,对我们探索保护工作框架和更新保护理念是有启发的。要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在全县范围内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摸底式的全面清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按照重要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还可以邀请国内的民俗学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确定调查重点,普查、整理、归档录入、建立数据库。用政府文件的形式对入选的江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加以保护,建立起保护江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机制,争取申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体系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体现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应当是多样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更加完备的抢救和保护的条例、政策,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本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政府与公民应自觉、自主地去保护、传承、发展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该在教育下一代时加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认识,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只有在法制条件下,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紧张有序地进行。
(三)切实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全民性的保护工作。我县的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瑶族的根基和力量源泉,是维护和加强瑶族同胞团结上进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明白,更不用说去保护它了,特别是在年轻人眼中,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过时的东西,思想意识的不到位,大大加快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和保护难度。因此,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宣传工作力度就显得非常必要,广大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它,把保护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件造福地方的大事来抓。除了用行政手段逐级下发相关文件外,还可以组织民俗学专家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册子,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更广泛的宣传,使人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四)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他们不是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无法用一定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大批民间艺人年岁已高,在传授民族民间文化时难免发生遗忘和疏漏。加上语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会发生断裂和变异。因此,可以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录音录像、制作光盘等技术手段加以保存。此外,还可以制作非物质文化宣传和学习软件,在网上创建网站,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瑶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
(五)坚持以人( 传承人)为本,建立新型的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1、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传承发展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决定了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即必须以传承人为根本,注重传与承的关系,尽量避免传与承的断裂。因此,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切实关心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传技艺,做到保护工作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薪火相接。
2、建立新型的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民间传承和学校教育相结合。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直以民间传承为主,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传承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学校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知识传授的最为重要的方式,长期以来以精英文化的传授为主。为了有效地保护瑶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坚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承的同时, 还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把瑶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编入教材, 把瑶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引入学校, 让青少年学生可以选修民族舞蹈、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活动等。
应该看到,江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道路还很漫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有助于古老的瑶族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
(本文荣获2010年江华县政协《弘扬瑶族文化大家谈》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