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一些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民族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旅游,日渐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开拓了民族地区居民的视野,增进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减少了民族的偏见。但与此同时,民族旅游开发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民族文化粗俗化、商品化、庸俗化倾向严重,传统文化价值观退化甚至遗失。本文仅以江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为例,拟从如何推动民族旅游发展方面探讨瑶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一、江华瑶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江华,古称“冯乘”,于公元前111年置县,迄今已历2000余年,全县人口48万,其中瑶族人口28万,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瑶族自治县。瑶族自宋代迁入江华,瑶族人民千余年来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瑶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优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到江华考察时,曾亲笔写下“神州瑶都”的题词,成为解读江华钟灵毓秀的“人文名片”,同时也彰显了江华在瑶族迁徙史上的特殊地位,位于县城沱江的盘王殿就是海内外瑶族同胞共同祭祀始祖盘王的圣地,被称为“天下瑶族第一殿”。江华千里大山成为滋长瑶民族文化的原生土壤,江华瑶族文化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种类全。由于瑶族辗转迁徒到南岭地区以来,江华就是瑶族历史上重要的中转站、大本营和发祥地。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种类齐全,有以长鼓舞和盘王大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龙犬图腾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以盘王节、赶鸟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居住文化,以瑶家腊肉、荷香米粉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坐歌堂、入赘为代表的婚嫁文化……几乎涵盖瑶族文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瑶族活动普及湘江、资江流域以及洞庭湖沿岸地区,可以说是荆楚文化、湖湘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江华瑶族风情具有浓郁的瑶族特征和地域色彩:依山而筑的吊脚楼、奇异漂亮的瑶族服饰、刚劲雄浑的长鼓舞、醇香溢美的“瓜箪酒”、色美味佳的“瑶家腊肉”、浓厚甘甜的“大碗泡茶”、“坐歌堂”的恋爱方式、“女婚男嫁”的婚姻习俗、古朴浓烈的节庆活动,构成了一组风格独特的瑶族民风民情画。
2、品位高。江华的瑶文化一方面具有瑶族共性的东西,并且保持原汁原味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具有江华的个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品位较高。由江华“瑶族歌王”盘财佑等老艺人演唱的《盘王大歌》影响深远,被誉为瑶族的“史诗”;还有《瑶人经书》和《平地瑶歌选》,在瑶学界影响颇大,已成为瑶文化研究的精品。王孟义的瑶寨风情绘画,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独具的艺术特色,多次在省内外举办个人画展,赢得了普遍赞誉,部分作品曾入选国家级美术权威典籍,并被选送参与海外画展,深受美术界好评。 “瑶族歌妈”赵庚妹,早在1964年初冬,就曾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和公演,表演了瑶歌《站在瑶山望北京》和瑶族舞蹈《汽车开到荆竹寨》,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瑶族歌仙”赵荣谦,又曾于1979年国庆期间,应邀晋京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江华瑶歌,受到了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县民族歌舞剧团青年演员谭文生、李江等人,曾于1994年入选“中国湖南潇湘艺术团”、代表中国瑶族赴土耳其参加第四届亚洲民俗艺术节,在国际舞台上表演了江华瑶族民间器乐和歌舞,赢得了高度赞誉。近年来,先后有江华瑶族说唱音乐《理曲》、《带诗》被收入权威经典《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江华本土音乐家胡铁冰以平地瑶《蝴蝶歌》和《留西拉哩》为基础创作的《木龙歌》获全国群众文化的音乐最高奖——“群星奖”银奖;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刘健以原生态江华瑶歌为蓝本创作的“新民族根源音乐”《盘王之女》荣获世界文化放送基金亚洲太平洋国家广播电视联盟娱乐节目金奖,亚广联评委的评语是:一个中国音乐家以他创作的辉煌声乐组曲,给一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音乐带来了新的生命,展示了古老音乐充沛的生命力和保存传统音乐遗产的成功努力和尝试。由此可见,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也充分说明了江华瑶族文化不尽的魅力。
3、数量多。江华民族歌舞团经常深入瑶山体验生活和采风,整理和创作了《激流飞排》、《瑶家十二兄妹》、《赶鸟节情话》、《酒趣》、《天问》、《耕》、《木龙歌》、《大瑶山放歌》、《瑶族响铃舞》、《瑶鼓魂》、《长鼓风韵》等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瑶族歌舞。在瑶歌整理方面,江华曾于1963年和1986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民歌搜集活动,共收录民歌5600多首。1988年,江华瑶族学者郑德宏将《盘王大歌》歌词全部收集整理成书正式出版;2009年,江华编辑出版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民间歌谣集》一书,精选2000余首民歌,较全面地反映了江华瑶歌原貌,被誉为“原生态民歌盛宴”。 为此,江华被人们称为“歌谣之乡”。用瑶家人自己的歌来表达,就是:“没得说,天下瑶歌箩算箩。要想哥把歌唱干,非得三姐和姑婆。”“我的山歌实在多,山歌多得用船拖。若凡歌书丢下水,山歌塞断九条河。”
二、江华民族旅游发展对瑶族文化的不利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大众旅游的影响下,瑶族文化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瑶族旅游对瑶族文化当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随着旅游业在瑶族地区的发展,瑶族文化弱化、同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江华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瑶族文化的同化。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老、少、边、穷”地区,与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对封闭,因此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然而,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在经济上相对落后和文化稳定性不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可能逐渐被淡化、同化甚至消亡。与20年前相比,现在江华的瑶族,讲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从小就教小孩学说汉语已成为风气。随着旅游的发展,在异质文化的强力冲击下,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冲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变形。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发型、饮食、节日、生活方式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历史遗迹、建筑的消亡,特殊技能的失传,生活习俗的改变等。
2、瑶族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游市场上,因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而不顾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的特性,进行完全趋从于旅游者口味的运作,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传统的舞台艺术化、商品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大多数旅游者对接待地发生兴趣往往不是真正的关注那种文化的价值,而是受猎奇心理驱使。对游客来讲,有新鲜感的、令人称奇的、来之不易的、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他趋近什么,购买什么,就在它们中间选择。就江华而言,在接待游客方面往往是燃起一堆篝火,从艺校找几位学生,跳上几曲瑶族歌舞,要么就是组织到民族文化宫看一场民族歌舞演出,一切都变得那么有模有样,气氛热烈甚至场面壮观,但从实质而言已毫无特殊意义与价值,仅仅只是一种舞台化、程式化、商业化的表演而已,真正出于民间村落的原本习俗表演愈来愈少。
3、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蜕变。价值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忠诚朴实、重义轻利等价值观,以及敦厚淳朴的民风,是瑶族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之所在。但是,受外来风气影响,一些地区瑶族民众的价值观被同化,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而商品意识和货币概念渐渐深入人心。就拿摄影采风来说,以前来瑶家与穿着瑶族服饰的阿公阿婆照相,只要提出要求,他们都是非常乐意的。现在就不同了,必须要付钱才让拍照。大量事实表明,民族旅游开发很容易导致某些优良传统和价值观的蜕变。
4、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性,在现代文明和民族旅游的冲击下,有可能使这种模仿的过程被中断或被扭曲,从而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长期以来,瑶族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民间自发传承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瑶族每个成员都是民族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每个瑶寨都有自己的师公,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瑶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歌谣,但是随着老一代人的相继去世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瑶族一些文化正面临消亡危机,比如: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许多年青人都抵挡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而放弃了学习的机会,面临民族艺术瑰宝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处境,八十多岁高龄的一代鼓王赵明华忧心如焚,不得不带病开办长鼓文化培训班,也只能是利用假期教学生一些基本舞法,所学者聊聊无几。
5、瑶族生活环境及方式的改变。江华瑶族的民居文化突出表现为高山瑶的吊脚楼和平地瑶飞檐抖拱的三间堂大瓦房,但在现代文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富裕起来的瑶家人民,已放弃了原来的居住方式,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特别是在县城,瑶族民居风格的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倒是欧式风格的房屋装饰愈受青睐。
三、民族旅游开发中保护瑶族文化资源的路径选择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自我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创造力以及自我约束力。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瑶族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保护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增强瑶族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瑶族人民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使传统与现代整合,怎样才能使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但只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必须唤醒瑶族人民的保护意识。首先,在各机关单位、农村和学校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培养瑶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一些学校的双语教学,比如承担传承瑶族文化责任的瑶族文化基地、瑶族小学、民族艺术学校等,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加丰富自己的母语词汇,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三是通过社区的教育,鼓励家长主动承担起向子女传承瑶族文化的责任,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四是通过有关部门开发和规范民族传统节日和服饰、歌舞、饮食等,使瑶族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2、努力提升瑶文化的品位,激发民族自信。像其它民族传统文化一样,瑶文化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既有其先进的一面,又有落后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弘扬瑶文化要去粗取精,提升品位。一方面有利于瑶族文化的弘扬,使之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瑶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使之在自身优秀文化的引导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在目前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瑶文化品位。一是在挖掘整理上下功夫,把那些最能体现瑶族精神风貌的文化精华挖掘整理出来,并将其赋与新的精神内涵,更好地为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瑶族文化的力量激发瑶族人民的聚集力和热爱本民族、建设好瑶族家园的巨大热情;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
3、建立瑶俗生态博物馆,突出瑶族文化的原本风味。一是建立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主要是为保护瑶俗文物,丰富收藏,并为参观者了解瑶族文化内涵而建立的,其主要功能为教育功能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功能。对许多濒临损毁、正在迅速消失的重要瑶族文化和瑶族民俗文物,通过运用声、像、物等手段,及时抢救、收集起来,陈放在瑶族民俗博物馆,既起到保护作用,又满足了旅游者参考的需要。二是建立民俗文化村。对瑶俗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设立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保留原来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和其他瑶俗事物,体现自然朴实的特色,这样,既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欣赏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需要,又能达到对瑶俗文化保护的目的。三是创建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对社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新模式。民族生态博物馆是将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1995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已联合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梭嘎乡创建了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民族生态博物馆群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运用生态博物馆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先河,促进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经验是可资借鉴的。
4、抓紧做好瑶族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双赢”。瑶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本民族丰赡的文化遗产,瑶族文化遗产是瑶族历史的见证和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瑶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瑶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瑶族文化遗产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许多项目正在逐步淡化和消失。因此,保护和利用好瑶族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要加快瑶族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要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瑶族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二是政府每年要提供足额的经费用于瑶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三是组织有创作实力的作者,深入第一线,挖掘采写有利于瑶族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的报道和文学作品,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四是要强化责任。切实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并把普查、发掘工作与年度考核挂钩,对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有效推进了瑶族文化遗产普查、发掘、申报、保护工作的开展。
瑶族传统文化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要保护好瑶族文化必须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生长的“原生土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瑶族文化的变迁也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引导瑶族文化的良性变迁,则是当代旅游开发者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必须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使瑶族地区居民重新意识到本地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复兴本民族文化,从而实现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本文荣获2010年县政协《弘扬瑶族文化大家谈》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