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相关 / 学术交流
保护瑶族建筑文化遗产 弘扬优秀瑶族文化

       瑶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瑶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吊脚楼、冲墙屋、三间堂等建筑让人们不得不佩服瑶族先人们的创造力,他们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生产工具及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建筑文化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瑶族特色建筑工艺也正在快速的流失,瑶族建筑文化保护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我县瑶族特色建筑文化及其现状

       吊脚楼、充墙屋、三间堂等瑶族特色建筑是瑶族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因地制宜逐渐行成的具有鲜明瑶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吊脚楼和充墙屋区主要分布林区,由于受交通、原材料供应及建筑工艺的影响,人们就地取材,采用在当地比较容易获得的木材、黄土为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在山高坡陡,不能平整出开阔的屋场地的地方,人们用杉木做房屋的立柱和横梁,再用杉木板铺装地板,分隔房间,屋顶盖上杉木皮,这种建筑由于地板悬空于地面,在潮湿的季节也会很干爽,由于采用木材为建筑材料,隔热保温性能好,住在这种房子里面冬暖夏凉,人们根本不用安装空调,炎热的夏季反而还需要盖棉被,这种建筑绿色环保,节约能源,很切合现在提倡的“低碳生活”要求。“充墙屋”一般建在地势相对较平坦的山区,人们先用木板在筑墙的地方装上模,再用当地的黄土混合竹子等材料填充压实,楼面、门窗等用杉木做成,屋顶盖上瓦片,这种房屋的建筑材料极为简单易得,外形美观大方。“三间堂”则主要分布在河路口、涛圩、白芒营、大路铺等平地瑶聚居区,“三间堂”采用当地的粘土烧制成的红砖砌成,屋顶盖瓦片,屋檐两端砌有马头墙,有的在屋脊两端还建有飞檐,马头墙和飞檐的做工非常考究,工艺十分精湛,极富平地瑶地方特色。

       古老的瑶族特色建筑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是瑶族先民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宝贵的瑶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瑶族先民的聪明才智,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审美观,反映了瑶族人们适应社会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与现代建筑比较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弘扬。但是,目前我县瑶族特色建筑文化正在被人们抛弃,走到全县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看到,吊脚楼、冲墙屋、三间堂等瑶族特色建筑正在逐步消亡,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笔者到湘江乡、两岔河乡等偏远乡镇的最偏僻的山村看到,现在人们建新房都已经不再建吊脚楼或充墙屋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平房,很多吊脚楼被拆除当成旧木材卖到广东等地;在河路口、涛圩等平地瑶聚居地区,传统的三间堂建筑正在被人们所遗弃,大家从三间堂里搬了出来,住进钢筋水泥建成的小洋房里面,留下古老的三间堂建筑群落成为空心村,那些建筑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破败倒塌,瑶族特色建筑文化正在被人们所抛弃。

       很多时候,外地客人慕名来江华,提出要参观我们这里的特色建筑,本来这是很小的要求,但是却让我们的接待单位十分为难,因为现在很难看到成规模的极具瑶族特色风格的建筑,看到的都是一些与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的砖瓦房,小洋房,不仅在岭西交通方便的乡镇如此,就连未竹口、两岔河等边远的大山里面的建筑也是与外地一样的用钢筋水泥构筑的小洋楼了,根本没有半点瑶族特色,照这样发展下去,再过几十年将很难再觅瑶族特色的建筑。到那时,古老的瑶族特色建筑文化将成为历史,人们只能在图片中才能欣赏到独具魅力的瑶族特色建筑了。

       二、瑶族特色建筑文化消失的原因分析

       一是传统的瑶族特色建筑工序繁多,工艺复杂。传统的瑶族特色建筑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建筑工艺复杂,费时费力,建一栋传统的瑶族特色建筑需要耗费主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建吊脚楼为例,主人先要在陡峭的山上选出一块屋场地,再动用大量的人力从高山上砍下合适的树木运到建房工地上,然后请能工巧匠建成吊脚楼,过程历时数年之久。在自然条件相对稍好的岭西地区工序同样也相当复杂,人们要建一栋三间堂的房屋,首先要手工制作砖瓦胚,再用大量的柴禾烧制成型,然后再请动全村的劳力帮忙建好房屋,过程同样需要多年,工序十分繁琐,而且砌马头墙、飞檐、勾砖缝等一些建筑特色部分要求做工精细,因此非常耗时。现在交通方便了,现代的砖混结构小洋楼,建筑材料很容易就可以购买到,一些繁琐的工序都可以用机械或交给专业的人员来完成,现在经常看到建房时只有几个砌匠师傅在那里工作,砌匠做的也是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力气活,工艺简单快捷,大量的简化了建房工序,减少了建房成本,建房主人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动辄动用几十上百人帮忙了,因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是建筑设计的改善及新材料的应用,使现代房屋的宜居程度和利用率极大提高。以前的吊脚楼、充墙屋,或者是三间堂等民居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制约,窗户狭小、室内阴暗潮湿,房屋利用率低,厨卫设施很不完善。以“三间堂”为例,这种房子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厢房,楼上有的铺上木板后放置一些家私,有的连楼板都没铺,堂屋一般作客厅用,两边厢房隔开共有四个房间,一般得留出一间作厨房,一个房间堆放谷物等,剩余可作卧室的也就两、三个房间,而且窗户留得很小,人们居住在里面很不方便。而现在建的钢筋水泥平房,以同样占地面积建同样的高度计算,至少可以规划八个房间,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室内可使用面积成倍增加,而且采用了铝合金等材料,窗户很大,室内采光非常好。加之由于缺乏规划,过去的建筑大多布局散乱,导致村庄脏乱差现象严重,现在的小洋楼大量采用钢材水泥、铝合金、玻璃、瓷砖等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工序相对简单,房屋外型漂亮,室内宽敞明亮,厨卫、仓库等各种生活设施齐全,布局相对较合理,这些优势是老式建筑所没有的。

       三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极大发展为人们创新建筑风格成为可能。由于受材料、工艺等条件的制约,过去人们建房,只能就地取材,采用一些原始的工艺建筑房子,根本没有其它的选择余地,如建吊脚楼的材料只能是林区能找到的树木,三间堂的材料也只有砖瓦、木材。现在不同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入高了,交通方便了,钢材、水泥、铝合金、玻璃、瓷砖等各种先进的建筑材料琳琅满目,给人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供了可能,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四是缺少与人们现代生活要求相符的优秀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当前,由于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不够,对传承弘扬瑶族特色建筑文化缺乏有效措施,工作力度十分不足,现在的建筑设计都是与外地没什么区别的小洋楼,就连省民委扶持的杉木根村新农村建设,由于没有老百姓满意的设计方案,该村的民族特色建筑的建设推广都举步维艰,很多人觉得古老的瑶族特色建筑很好看,想继承弘扬,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设计方案也只好作罢,人们不是不想弘扬瑶族特色建筑文化,而是没有让人们喜欢的设计方案。


       三、弘扬瑶族特色建筑文化的对策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弘扬瑶族特色建筑文化的意识。对瑶族特色建筑文化的保护,政府要给予足够的认识与支持,全面推进瑶族特色建筑文化保护工作。一是政府对瑶族特色建筑文化保护开发工作要高度重视,方向明确,把保护和开发瑶族特色建筑文化作为发展我县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尽快成立瑶族特色建筑文化保护机制,制定瑶族特色建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划。三是政府应将瑶族特色建筑文化抢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切实支持。

       二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对瑶族特色建筑进行改良设计。弘扬瑶族特色建筑文化必须要让人们积极主动参与,而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关健,我们必须强化对瑶族特色建筑文化的研究,吸取瑶族特色建筑文化精髓,与时俱进,开发设计出一些既有鲜明瑶族特色风格又符合人们现代生活需要的美观的新式瑶族特色风格建筑。因此,建筑规划设计部门要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的规划设计对伍,对瑶族特色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把握瑶族特色建筑特征,弘扬瑶族建筑文化精髓。充分利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在保持瑶族建筑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建筑的优点,创新设计出一些人们喜爱的,既符合人们现代生活所需,又具有浓郁瑶族特色的瑶族特色风格建筑。如对吊脚楼的改良可以使用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原材料,吊脚楼的立柱、地面楼面可以用钢材水泥浇筑,窗户可以使用铝合金、玻璃等,但房屋的墙壁仍使用木板间隔,屋顶仍用杉木皮覆盖,经过这样改良后,房屋结实坚固、宽敞明亮了,但仍保持了悬空,木板为墙,木皮为瓦的瑶族吊脚楼特色;对平地瑶地区“三间堂”的改良,可以在房屋结构、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大量引入现代建筑元素,主体建筑可以使用钢材水泥,室内外装修可以使用铝合金、玻璃、瓷砖等,但必须保留室内总体分隔分为三间,外墙为马头墙的平地瑶特色建筑风格特征。经过这样改良以后,房屋的利用率大幅的提高了,宜居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又很好的保留了瑶族建筑特色。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发展弘扬瑶族特色建筑。在弘扬瑶族特色建筑文化方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鼓励群众积极投入传承弘扬瑶族特色建筑风格的工作中来。对新建房屋采用瑶族特色风格样式的,在国土审批、规划设计方面给予简化审批手续、减少行政收费、免费提供设计图纸等方面扶持,并整合规划、扶贫、民政、移民等各方面资金,给予资助,规定移民、灾后重建工程新建的房屋必须采用瑶族特色风格建筑样式才能给予扶持,从而调动人们建设具有瑶族特色风格建筑的积极性。
(本文荣获2010年县政协《弘扬瑶族文化大家谈》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