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培育文化竞争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逐步演变和形成,区域竞争力更多体现在文化竞争力的考量。在一些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障碍,不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是资源和资本的贫乏,最可怕的其实是民族文化的缺失和弱化。
我们江华也一样。作为全国瑶族人口聚居最集中、地域最广大的瑶族自治县,我们不应该躺在“老、少、边、穷”的安乐窝里睡大觉,更有责任、也有条件去加强江华瑶族文化的研究,将瑶族文化转换成区域经济竞争力,去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去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权。值得欣慰的是,对于瑶族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利用,已经得到瑶学理论界和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关注,一些有识之士更是将研究的触角投向瑶族文化最深层、最古老也最根源的部位,把探究的目光落在瑶族族源和民族图腾的研究上。
自上古时期以来,瑶族的先民就已来到祖国的南岭山脉,就一直生活在江华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可谓“南岭无山不有瑶。”因此,江华的文化历史,大部分都是江华瑶族的文化历史。但是,瑶民族在成为统一民族的前后,都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因而,在历史进程中,文字的记载就唯一靠汉语。而且,也基本上是靠处于统治地位的阶层人士来记述、研究瑶族的历史。因为这种记述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进行的,因而这种文献不能全面地记录瑶族的生存状况。因此,仅仅从凤毛麟角的文字记载中去研究瑶族的历史、瑶族的文化,那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关注一切文化实物载体、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残留的痕迹和气息。
历史风尘不仅湮灭了多少英雄豪杰,也抹去了多少不同部落、不同族群的文化特点。民族走向大融合,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瑶族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现在来看瑶族,无论是走进边远的瑶寨,还是访问上了年纪的瑶族老人,我们都在痛惜,瑶族生活的原生态已逐步消失,瑶族特有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在历史进程的旅途中遗失殆尽。我们虽不能留住瑶族融合进程的脚步,但是从保留世界物种多样性、文化生态多样性的角度去看,保持瑶族传统优良的文化特性,弘扬瑶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难道就不是我们瑶族后人的责任吗?瑶族文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弘扬优秀的瑶族文化精华,创新瑶文化的生态,为瑶族的文明进步服务,为瑶族生存状态的改善,为同胞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去叩听瑶族历史上的前进足音,去辨析瑶族原生态文化的遗留痕迹。
我见过家族珍藏在火坑楼上一个小楠木箱内,用红布包裹一层又一层的寸方大小的盘王雕像。我看着这个已被历史的烟尘熏黑了的那慈祥的先祖面容,不禁心头酸楚。他是不是想对我这个后人诉说什么?但见他努力着,努力着想动一下嘴唇,就是没有出声。历史啊,到底无情地吞没了我们多少心灵的震撼?割断了我们与先祖相通的多少灵犀情感?有时就这样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满腔愁怨,却又万般无奈。在前不久的发掘瑶族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我们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收集到了一尊瑶族古时文物——青铜制作的瑶族图腾——坐地龙(一尊仰天长啸的龙犬铜像)。那绿锈斑斑的外貌,遮掩不住那坐地龙的不畏强暴、敢与天争的族群图腾的雄姿和本质特征。瑶族的研究专家,当今瑶族的省级领导干部赵廷光同志(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说得好:“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瑶族的龙犬传说与盘瓠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瑶族崇拜的不是一般的犬图腾,而是龙犬图腾,‘‘龙”是核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成员之一,瑶族也是龙的传人” 那么,这个坐地龙文物,早就为我们诠释了赵廷光先生的观点。只是这种文物,它的历史文脉和鉴定记叙的流传,在何时被某人某事(大多为战火)所毁,而断档缺环了,成为历史记载的空白。也好在有赵廷光先生这样的瑶族后人,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穿透重重历史迷雾,深刻的研判古时瑶族文化重要特征之一的图腾崇拜物的内在特征,得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实践早已证明:文物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为瑶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在此,我们从瑶族图腾的简要考证来说明这一点。
我们已经知道:图腾崇拜就是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机物看作是自己的祖先或认为它与本民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对其加以崇拜。一个部落、族群的图腾崇拜物,无不是该部落生存环境及天然的限制条件所决定的。草原游牧民族,因狼对人对牧畜的天然威胁而崇拜狼,于是狼的图形抽象而成为图腾。居住在崇山峻岭中的民族,因为阴霾雾多,湿度大,气候阴冷,这种自然条件威胁着人的生存,而渴望温暖,因而崇拜太阳、崇拜火,于是太阳的图形、火把的图形抽象而成为这个民族的图腾。那么,瑶族的图腾是什么物形抽象而来的呢?南岭无山不有瑶。这句话,说明了瑶族作为族群生存的最后定居,分布南岭一脉,再说宽一点就是北纬25°一线上下范围。但这只能说明瑶族作为部落、族群定居至今的生存环境。有人就据此说明瑶族是耕山民族、居山民族,那么犬因为可以在大山中为人打猎、护家。因而,犬即使传说为龙犬也是犬,有的甚至干脆就说是狗,这个犬或者狗的图形即抽象为瑶族图腾了。
事实上,龙犬这个图腾的内涵是可以再认识的。因为,图腾崇拜应该是随着这个族群的整体性形成而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看现在这个族群定居何方去认识这个族群的图腾崇拜。瑶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东夷集团,主要居于黄河和长江的下游平原、水乡。在这种平原、水乡的生存状况下,瑶族作为统一的族群,在形成整体的过程中,在平原的农耕生活和水乡的渔猎生活中,受之威胁的应该是水及水中之物。那么这个图腾崇拜就会与此情形有关。有文献证明,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是黄帝部落在平定与炎帝、蚩尤部落的争战后,采纳各部落、族群图腾的图形特征和元素综合而成的,也被各族群、各部落所认可,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主体上的融合和安宁。但要注意到黄帝部落起源和形成于黄河中上游,大河成为这个部落崇拜的天然之物,因而,尽管是来源于各族群的图腾元素形成龙图腾,但赋予龙的主要特性还是活于水存于水,可征服水、可征服大江大河。那么这个龙崇拜与水崇拜是息息相关的。同样,龙犬图腾的崇拜,还是可以认证为龙是龙犬的核心元素。从我们现有瑶族生活、生存的一些习俗和生活起居乃至丧葬用品,可以看出瑶族起源、形成过程的生活环境影响的遗迹。这些遗迹就为我们探求瑶族对水、对龙犬的崇拜的迷宫中,露出了一丝丝的光亮。蛇在中华人们中被认为是“小龙”。在江华瑶山一带就有瑶人不打蛇的习俗。若蛇进了屋里,是要礼送它出去的。若无奈把蛇打死了,则用茅草编制成笼状,将蛇装入,并放鞭炮,将蛇送到野外。有人说,因为崇拜狗,所以瑶人不吃狗肉。事实上,瑶人同样也忌讳吃蛇,忌讳吃鳝鱼。还有,从江华瑶族的现在的传统住房造型和棺材造型看,同样隐喻着逐水而居或以船为居的过去。现在不少的瑶族依山而居,且大多是木结构,因而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是不可能存在的了。但在江华平地瑶(属盘瑶支系)居住区的民居,红砖青瓦,在屋脊上另外再用瓦片砌成两头翘,犹如船形,即使砌有马头墙,也不高过屋脊。这与周边汉族住房明显不同,凸现出瑶族住房原样的元素。瑶族的棺材也是船形的。棺材由十根杉木方料做成,底板四根方料,盖为三根方料,两边各为一根方料,两个栏头各自为四块方板(合为一根杉木)厢成。盖是两头翘的,翘得高的一头叫飞头,犹如木船前部。而瑶族的坟墓外形是个卧着的三角形锥体,墓的正面是三角形坟头档面,用石头砌墙,坟头墙前名为拜堂。这些堆石砌成的坟头,是否隐喻着逐水而居民族对石头的崇拜呢?而附近汉人的墓形是个半圆体,棺材是个四方体,没有两头的翘盖,截然不同。再从瑶族的男女都包裹头巾去看,特别是女人的头巾两边都要叠出两头翘的形状,这些如果仅从实用性来看,居山民族包裹头巾的作用还不如临江、临海而居的民族包裹头巾,在遮阳、取暖、避风上来得更加实在。而汉族是不裹头巾的。(即使西边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头巾,同样喻示着这个民族用以遮挡风沙的原始初衷)。
我们这些对龙犬图腾的简要分析,就是要进一步强调,研究瑶族,我们要从古代、现代、当代的文献中去找寻论据论证,更需从族群的口碑相传以及考古文物和现有的生活、生产的用具、住房等去探寻瑶族古文化的遗留信息。要像破案侦探一样,从文化遗产信息以及现有的瑶族生存的、残留的原始生态痕迹中去寻找蛛丝马迹,研究瑶族文化。
这里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问题去研究。比如:为什么瑶族先人的传说中,只说是六男六女,瑶族十二姓,而不说十姓、十三姓呢?这与数学十二进制的形成历史有不有关系?为什么这些盘瓠的子女要分为十二个不同姓氏呢?这与异姓通婚有关吗?或是传递人类起源的信息呢?为什么瑶人迁徙传说中,只说过了九州,而不说过十州呢?说明九是个极数吗?传说瑶人迁徙中渡过的大海就是长江、洞庭湖吗?与人类起源的洪荒时代传说有不有关呢?“先有瑶,后有朝”的历代传说透出了瑶族先人的什么地位呢?等等。
我们在惊叹和欣赏瑶文化的灿烂与辉煌的同时,诸多的疑问需要我们透过其绚烂的表层,去探寻文化根源等等一系列深层的东西。只有在我们豁然开朗的那一天,我们才真正地明白了我们身上那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精神。
作者系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长、瑶学学会副会长